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2
1
作者 刘烈 邓惠鸿 岑润超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7-419,共3页
目的 分析和探讨近年广东省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在 1998年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 ,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抽样调查 2 0~ 74岁人群 1175 8例 ,高血压患病率为 16.5 7% ... 目的 分析和探讨近年广东省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利用在 1998年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 ,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共抽样调查 2 0~ 74岁人群 1175 8例 ,高血压患病率为 16.5 7% (标化率为 13 .88% ) ,男女分别为 18.88% (标化率为 15 .70 % )和 14 .5 6% (标化率为 12 .3 0 % )。高血压患病率随增龄而上升 ,男性在 3 5岁、女性在 40岁出现跳跃性增加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城市高于农村 ;受教育程度越高 ,高血压患病率越低 ;在职人群中 ,行政干部和工商服务行业的患病率最高 ,科医教行业最低。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高血压主要预测因子为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收入、文化水平、职业运动量、BMI、WHR和糖尿病。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 ,广东省高血压患病率正不断增加 ,高血压的患病年龄逐渐降低。文化教育水平与高血压危险关系密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广东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梁远红 费洪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例在2006~2009年根据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 (1)平均2年随访过程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综合征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阵次),DCM及Brugada综合征各1阵次;室速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烈 张晓宇 +6 位作者 朱少辉 陈重 傅晓莹 王龙 陈志江 张舒婷 裴剑浩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4期463-468,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糖尿病诊断标...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7例(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血脂等分析,并以Ewing试验作为诊断DCAN的标准,对DCAN的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及可能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招募糖耐量正常者1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以Ewing试验为标准诊断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CAN),正常对照组CAN的患病率仅为5.3%(1/19),2型糖尿病组为55.3%(2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型糖尿病组中病程≤5年患者的DCAN患病率为45.2%(14/31),>5年患者为75.0%(12/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型糖尿病组中DCAN患者心率、收缩压、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尿酸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心率>80次/min、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空腹胰岛素>100 p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5.3或胰岛素分泌指数>102.65、尿酸>350μmol/L的患者的DCAN患病率均较正明显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11.788)、胰岛素抵抗指数(OR=17.211)、尿酸(OR=5.757)是DCAN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是CAN的高危人群;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尿酸是DCAN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 Ewing试验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烈 陈少辉 +1 位作者 邓罡 孙家珍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通过比较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CHD) 和冠状动脉基本正常者的血脂代谢改变情况,了解血脂代谢紊乱与CHD 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71 名住院病人进行CAG 并根据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 组(CAG ... 目的 通过比较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CHD) 和冠状动脉基本正常者的血脂代谢改变情况,了解血脂代谢紊乱与CHD 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71 名住院病人进行CAG 并根据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 组(CAG 基本正常,冠状动脉狭窄< 30% ,n = 111 例) ,B 组(CAG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 ,n = 203例) ,C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 57 例),除外糖尿病、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结果 血清TC:A组(5-22±1.12)mmol/L(200.8 ±43.1) mg/dL,B 组(5-58 ±1-26) mmol/L,(214-6 ±48-5) mg/dL,C 组(5-09 ±1-12) mmol/L(195-8 ±43-1) mg/dL,( P= 0-031 7) ;LDL- C:A 组(3-13±1-14)mmol/L(120.4 ±43.8) mg/dL,B 组(3-69 ±1-09) mmol/L(141-9 ±41-9) mg/dL,C组(3-23±1-15)mmol/L(124-4 ±44-2) mg/dL,(P= 0-027 4) ;HDL- C:A 组(1-18 ±0-41) m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脂代谢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降低与2型糖尿病左心室肥厚相关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烈 杨华章 董晖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相关因素 ,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及其结合蛋白(IGFB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 78例 35~ 75岁的非胰岛素治疗的 2型糖尿病无合并冠心病患者 [男 4 0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 (5 7 8&#...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相关因素 ,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及其结合蛋白(IGFB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 78例 35~ 75岁的非胰岛素治疗的 2型糖尿病无合并冠心病患者 [男 4 0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 (5 7 8± 10 5 )岁 ]进行心脏B超扫描 ,检测空腹血清IGF 1、IGF 2、IGFBP 1、IGFBP 3、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apoAl、apoB10 0 、空腹和餐后2h胰岛素 (Ins)、C肽 (C P)水平 ,以及血、尿α1和 β2 MG水平等。结果  32 0 5 % (2 5 / 78)的观察对象IVS或LVPW≥12mm。与正常组 (LVPW和IVS <12mm )相比 ,LVH组(LVPW或IVS≥ 12mm)IGFBP 1显著降低 [(5 8 2 6± 33 77)ng/mlvs (70 5 2± 4 9 6 9)ng/mlP =0 0 2 6 ],而空腹和餐后2hC肽 ,及血 β2 MG、尿α1 MG明显升高。IGF 1、IGF 2和IGFBP 3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LVPW主要相关因素为血 β2 MG ,和IGFBP 1(R =0 5 4 2 ,P =0 0 0 0 1) ,其中与IGFBP 1负相关 (B =- 0 0 11,t =0 0 4 ) ,与血 β2 MG (B =0 378,t=0 0 0 0 1)正相关 ;IVS主要相关因素为血β2 MG、空腹C肽 (R =0 4 90 ,P =0 0 0 1) ,均为正相关(血 β2 MG ,B =0 377,t =0 0 0 2 ;空腹C肽 ,B =0 77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2型糖尿病 左心室肥厚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实验室检测
下载PDF
Excel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烈 朱丽玉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的监控。
关键词 EXCEL应用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
下载PDF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Brugada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烈 陈东骊 +3 位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梁远红 费洪文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第5期480-483,487,共5页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在治疗Brugada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确诊Brugada综合征的11例患者植入ICD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4例(36.36%),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二级预防的患者7例(63.64%)。起搏模式:6例(54.55%)单腔ICD,5例(45.45%)双腔ICD。所有患者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 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随访(17.0±12.7)个月,无漏访。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阵次比例[80%(4/5)vs.90.3%(28/31),P>0.05]和心室颤动发作阵次比例[20%(1/5)vs.9.6%(3/31),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率[75%(3/4)vs.96%(24/25),P>0.05]及除颤治疗成功率[100%(2/2)vs.100%(4/4),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及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结论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ICD预防心脏性猝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BRUGADA综合征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心脏性猝死
下载PDF
肝肺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烈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10期719-720,共2页
关键词 肝肺综合征 病例报告
下载PDF
52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动脉血浆乳酸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刘烈 孙家珍 《新医学》 1997年第S1期5-6,共2页
目的:了解心脏功能不全对动脉血浆乳酸水平的影响;评价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同步测定52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动脉血浆乳酸、血气指标及静脉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等。按心功能Ⅱ、Ⅲ、Ⅳ级分为3组;对17例心功... 目的:了解心脏功能不全对动脉血浆乳酸水平的影响;评价血乳酸浓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同步测定52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动脉血浆乳酸、血气指标及静脉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等。按心功能Ⅱ、Ⅲ、Ⅳ级分为3组;对17例心功能Ⅳ级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①全组病例中,13例血乳酸≥2.0mmol/L,心功能均为Ⅲ、Ⅳ级,其中11例死亡;②随心脏功能恶化,血乳酸及尿素氮水平逐渐升高,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③死亡24例平均血乳酸及尿素氮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0.001);④17例心功能Ⅳ级患者经追踪观察,6例生存患者治疗后平均血乳酸明显下降(P=0.026),死亡的11例则未见改善;⑤用血乳酸≥2.0mmol/L预测病死率有较高的特异性(93%),但缺乏敏感性(46%),如结合尿素氮≥15mmol/L作平行试验,可有较好的敏感性(75%)和特异性(86%)。结论:严重的心脏功能不全可导致乳酸代谢障碍、乳酸酸中毒;当血乳酸≥2.0mmol/L或尿素氮≥15mmol/L时,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不全 乳酸 酸中毒.乳酸性
下载PDF
β_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谭虹 陈富荣 +1 位作者 唐其东 刘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频率以及该突变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86例中国人(健康体检者58例,高血压病患者128例)的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基因型,并比较两组的...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频率以及该突变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影响。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186例中国人(健康体检者58例,高血压病患者128例)的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基因型,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1)高血压病组与对照组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频率分别为13.3%与11.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β3-AR基因Trp64Arg突变者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基因型(P<0.05)。(2)突变与否间的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β3-AR基因突变杂合子型(Trp/Arg)可能不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决定因素。但Trp/Arg杂合子与Trp/Trp纯合子人群间体重指数差异有显著性,该基因变异被证实可能与肥胖等表现存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AR 临床特征 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 体重指数 患者 相关性研究 显著性 结论 差异
下载PDF
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65例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东骊 刘烈 +2 位作者 梁远红 林纯莹 陈泗林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43-1845,共3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起搏参数和手术并发症。方法选择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高龄(≥80岁)患者为高龄组;同时,随机选取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60岁)患者为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临床特点、起搏参数和手术并发症。方法选择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高龄(≥80岁)患者为高龄组;同时,随机选取6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60岁)患者为老年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的选择、起搏参数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植入心脏起搏器前心源性晕厥发生率高龄组22例高于老年组10例(33.8%vs15.4%,P<0.05);高龄组并存2种心脏疾病者27例高于老年组12例(41.5%vs18.5%,P<0.05),高龄组和老年组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龄组合并分支阻滞20例多于老年组8例(30.8%vs12.3%,P<0.05);两组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术中穿刺困难、气胸、严重心律失常、心跳骤停,术后囊袋血肿、破裂、切口感染难愈合、电极移位、阈值升高、膈神经刺激或腹肌刺激性收缩、皮肤压迫性坏死、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形成等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高龄患者发生缓慢心律失常时较常合并心源性晕厥,应积极植入心脏起搏器,而且植入起搏器的并发症并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老年人 心脏起搏器 并发症
下载PDF
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燕 刘烈 +3 位作者 陈东骊 林纯莹 陈泗林 梁远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072-2073,共2页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 目的研究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对减少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 3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安装具有VIP功能双腔起搏器,关闭VIP功能2个月,测量心室起搏比例,开启VIP功能2个月,比较不同功能下心室起搏比例。结果关闭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78.87±18.73)%;打开VIP功能,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为(12.15±11.22)%;打开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低于关闭VIP功能后的心室起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P功能可有效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心室自身优先 右心室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置入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纯莹 陈泗林 +5 位作者 蔡清媚 古良 刘烈 陈东骊 梁远红 费洪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5907-5910,共4页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 背景:已有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左室同步性及心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尚未见报道。目的:应用SF-36量表和超声心动图方法来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分析,2005-06/2007-09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对象: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2±18)岁。方法: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置入DDD(R)起搏器,心室电极采用主动固定电极置入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于置入前和置入后12个月用SF-36量表及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度。主要观察指标:①起搏器置入及起搏参数变化。②生活质量评分变化。③超声心动图评价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全部患者未出现置入并发症,随访12个月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12个月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肌体疼痛、社会功能、生命力、心理健康和总的健康状况方面高于置入前(P均<0.01),而情感角色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5);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充盈时间高于置入前(P均<0.01),Tei指数明显低于置入前(P<0.01)。结论:对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未出现置入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起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超声光栅研究声速与溶液浓度及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12
14
作者 肖安琪 刘烈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46,67,共4页
根据超声光栅测量声速的原理,使用超声光栅声速仪测量并计算出超声波在不同浓度和温度条件下该溶液中的传播速度。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的NaCl溶液中的声速并对其进行数据拟合,得出声速与溶液浓度、声速与溶液温度的关系。实验结... 根据超声光栅测量声速的原理,使用超声光栅声速仪测量并计算出超声波在不同浓度和温度条件下该溶液中的传播速度。通过对比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的NaCl溶液中的声速并对其进行数据拟合,得出声速与溶液浓度、声速与溶液温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浓度3%~15%,声速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显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温度递增研究了3%NaCl溶液和清水中超声传播的速度,声速与温度显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声速随液体温度的增加而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光栅 声速 溶液浓度 溶液温度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15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1 位作者 刘烈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脏起搏
下载PDF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4 位作者 费洪文 刘烈 陈东骊 梁远红 吴书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2336-2338,共3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缓慢心律失常病例128例,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和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缓慢心律失常病例128例,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和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组织多普勒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RVOT组和RVA组QRS时限有差异(P<0.01)。随访6个月心室累计起搏数、起搏阈值及起搏感知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第1、3和6个月,RVOT起搏组的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在RVA组有所降低,第6个月RVOT组的射血分数优于RVA组(P<0.05)。结论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室功能。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是较好的右室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道 间隔部 同步性 超声心动图 组织多普勒
下载PDF
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彭湖 陈柏荣 +5 位作者 危小良 汤娇娇 刘烈 梁远红 陈泗林 陈东骊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5期643-645,64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检查显示腔隙性... 目的探讨血浆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16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检查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入选头颅CT检查正常的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指标并测定血浆ADPN、Hcy浓度及其他生化指标,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筛选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阵发性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PN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6±2.70)mg·L-1vs.(9.36±2.14)mg·L-1,P〈0.001];其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54±4.05)μmol·L-1vs.(13.84±3.99)μmol·L-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浆ADPN浓度降低(OR=0.29,95%CI:0.170~0.504)、Hcy浓度升高(OR=1.511,95%CI:1.195~1.911)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有独立相关性。结论血浆ADPN浓度降低、Hcy浓度升高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阵发性房颤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脂联素 同型半胱氨酸 腔隙性脑梗死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汤娇娇 费洪文 +3 位作者 刘烈 陈东骊 吴书林 陈泗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5-918,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ACC/AHA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常规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处,将右心室电极分别植入RVOT...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ACC/AHA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RVA组和RVOT组,常规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处,将右心室电极分别植入RVOT间隔部及RVA。术后1周在保证心室100%起搏下进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分析,记录左心室收缩的纵向、环向及径向应变指标。结果 RVA组左心室收缩时纵向应变(LS)及环向应变(CS)达峰时间的最大差(TD)分别为(191.07±39.24)ms、(135.92±33.40)ms;RVOT组分别为(129.18±26.20)ms、(69.78±19.10)ms。RVA组LS及CS达峰时间标准差(SD)分别为(62.90±12.63)ms、(52.62±13.58)ms;RVOT组为(41.62±5.71)ms、(28.54±7.96)ms。两组比较,LS及CS达峰时间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VA组与RVOT组左心室收缩时径向应变(RS)达峰时间的TD分别为(105.43±58.08)ms、(42.00±21.39)ms;SD分别为(41.98±29.48)ms、(17.08±10.46)ms。两组比较,RS的TD及S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结论RV-OT起搏时,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生理性起搏 右心室流出道 斑点追踪成像
下载PDF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珊 何增军 刘烈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1期39-40,共2页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是高校新世纪人才培养中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指导教师的角度从选题、实验实施、项目结题三个部分谈了如何合理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感受与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创新能力培养 选题 实验实施 项目结题
下载PDF
心室起搏管理与精确心室起搏功能减少心室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湖 刘烈 +5 位作者 梁远红 陈东骊 费洪文 陈燕 汤娇娇 陈泗林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 目的比较心室起搏管理(management ventricular pacing,MVP)功能与精确心室起搏(refined ventricular pacing,RVP)功能减少右心室起搏的百分比的差异。方法 50例患者按照随机表1:1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为MVP组和RVP组。MVP组为植入美敦力Adapt ADDR01起搏器,术后关闭MVP功能1个月;RVP功能组为植入Vitatron双腔起搏器TA1系列或CA3系列,术后关闭RVP功能1个月。1个月后开启MVP功能或RVP功能,术后1、3、6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项起搏参数,比较不同起搏功能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结果两组3个月后、6个月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显著低于同组1个月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VP组:0.20vs.75.30,P<0.01;0.10vs.75.30,P<0.01。RVP组:6.00vs.88.40,P<0.01;26.00vs.88.40,P<0.01)。术后3个月、6个月MVP组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中位数低于R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vs.6.00,P=0.02;0.10vs.26.00,P<0.01]。结论 MVP功能在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方面优于RVP功能,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右心室起搏累计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室起搏管理 精确心室起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