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研究
1
作者 刘特培 谭争光 +3 位作者 李晓慧 杨选 刘吉平 邓志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08-1524,共17页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 通过对2018年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小震震源机制解、地震视应力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了6.2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及应力状态特征,结合大陆和台湾岛GPS测量资料的分析,探讨岛陆两地相对运动对区域应力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起上述区域地震活动明显由弱转强,中小地震及震群活动由海域逐步向粤闽赣湘交界广泛扩散,表明地震活动增强可能是较大范围应力场增强所致;(2)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区域应力场呈现拉张(震前15年)-挤压(震前5年)-拉张(震前半年)的演化特征;地震视应力计算结果同样显示震前5年开始区域应力水平快速大幅上升并持续至临震前半年转为下降;(3)GPS基线长期观测表明台湾岛相对大陆存在年度"分离-相聚"交替运动,6.2级地震前两岸经历了"分离-相聚-分离"2次明显的倒转运动,运动方式倒转时间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变化存在准同步性.分析认为台湾海峡及粤闽赣湘交界等区域应力状态及地震活动可能主要受制于两岸相对运动方式,台湾岛震前持续近5年朝大陆挤压造成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可能是导致6.2级地震以剪切破裂方式发生的直接因素.菲律宾海板块位于台湾岛东部的动力触角作用可能是造成台湾岛相对大陆往返运动最主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地震 地震活动性 构造应力场 地震视应力 GPS
下载PDF
利用高精度小震资料确定新丰江水库大坝区北西向发震断层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特培 邵叶 +2 位作者 杨选 谭争光 丁原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3,共11页
基于2009—2015年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库区高精度定位的地震目录(ML≥1.0),划分出大坝—峡谷区的3个北西向小震密集分布带,并依据成丛小震发生在活动断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这3个... 基于2009—2015年广东省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库区高精度定位的地震目录(ML≥1.0),划分出大坝—峡谷区的3个北西向小震密集分布带,并依据成丛小震发生在活动断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这3个小震密集带相应的断层及断层面参数,包括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长度、深度和地理位置,获得了大坝区北西向断裂带相关断层的成分及几何形态.结果显示:3条断层走向为北西—北北西,与大坝—峡谷区走向基本一致,深度为3—12km,均为陡峭的活动断层,其长度不超过10km,在库区应力场作用下均以走滑为主兼少许垂直错动;大坝附近为几条断层端点与断层相切点的汇集区,区域应力易集中于此而成为库区地震最活跃的部位.此外,根据断层反演结果及前人资料,论证了白田—双塘断层为新丰江1962年MS6.1地震的发震构造,并首次发现河源断裂在白田至双塘之间中断了约5km,中断的断裂构造为白田—双塘断层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丰江水库 北西向断层 高精度定位小震 断层反演 区域应力场
下载PDF
2012年河源M4.8级地震活动特征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特培 刘吉平 +2 位作者 李键梅 杨选 黎珠博 《华南地震》 2012年第2期20-36,共17页
对2012年2月16日河源MS4.8级地震序列进行研究,提出河源MS4.8级地震属于1962年河源MS6.1级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通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主压应力方向和华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为走滑兼正断错动。水库西北角附近可能存在尚未明确... 对2012年2月16日河源MS4.8级地震序列进行研究,提出河源MS4.8级地震属于1962年河源MS6.1级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通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主压应力方向和华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为走滑兼正断错动。水库西北角附近可能存在尚未明确的北西向小破裂带,b值计算表明河源库区1960年至今始终处于低应力状态,地震前40 d开始,河源微震频度(ML>0.1)和距震中30 km的深孔地电阻率同步发生明显高值异常。预测河源地区未来发生强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比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源地震 微震活动 深孔地电阻率
下载PDF
广东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及近期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特培 杨向东 万永芳 《华南地震》 2003年第3期35-40,共6页
通过对1067~2002年广东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沿海近海区域,7级以上地震全部位于海中,陆地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本区陆地不具备孕育7级地震的地质条件。中强地震... 通过对1067~2002年广东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沿海近海区域,7级以上地震全部位于海中,陆地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本区陆地不具备孕育7级地震的地质条件。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活动周期,当前已进入平静时段。计算了本区各地的地应力,并分析GPS有关观测结果,再结合地震活动参数和有关数理统计结果,认为2005年前本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发生ML5级地震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活动幕 趋势探讨 广东及邻区
下载PDF
阳江M_s4.9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及应急对策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特培 秦乃岗 陈玉桃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6期33-41,共9页
对2004年9月17日阳江Ms4.9地震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1969年阳江 Ms6.2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北东东向的平冈断裂和北西向的洋边海断裂是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具有逆冲特征,这次地震的震感范围大,影响波及面广,震中烈度达Ⅵ... 对2004年9月17日阳江Ms4.9地震进行总结。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属1969年阳江 Ms6.2主震后的晚期强余震,北东东向的平冈断裂和北西向的洋边海断裂是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具有逆冲特征,这次地震的震感范围大,影响波及面广,震中烈度达Ⅵ,造成了一定破坏。震前1个月至临震微震(ML<1.0)频度密集,部分前兆台站出现中期和短期异常。文中最后概述了地震前后的应急对策和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 地震序列 地震烈度 地震趋势 地震对策
下载PDF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特培 李健梅 万永芳 《华南地震》 2000年第2期16-21,共6页
应用“八五”地震攻关成果及相关软件 ,对 1994年 9月 16日台湾海峡 7 3级地震前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性参量的计算和分析表明 ,震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 ,累计频度和应变释放发生突变 ,从 1991年起出现孕震空区 。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活动异常 台湾海峡地震
下载PDF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特培 秦乃岗 郭贵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2年第4期19-23,共5页
应用“八五”地震攻关成果及相关软件,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性参量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累计频度和应变释放产生突变,从1991年起出现孕震空区,多项地震活动参量在时空方... 应用“八五”地震攻关成果及相关软件,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性参量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累计频度和应变释放产生突变,从1991年起出现孕震空区,多项地震活动参量在时空方面中短期异常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4年 9月 台湾海峡 地震活动性 地震活动指数 地震前兆 累计频度 应变释放
下载PDF
广东地区地震波谱和震源参数某些特征及与地震预报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特培 康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6期41-48,共8页
在波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东地区75个地震的波谱和震源参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侧重研究了它们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初步结果表明地震波谱和震源参数的震源半径,地震矩,应力降,平均位错,环境剪切应力,它们与地震的震级的相关性十分密切,主要... 在波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广东地区75个地震的波谱和震源参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侧重研究了它们与地震强度的关系,初步结果表明地震波谱和震源参数的震源半径,地震矩,应力降,平均位错,环境剪切应力,它们与地震的震级的相关性十分密切,主要表现在当震级小于ML3.8时,应力降、平均位错、环境剪切应力的对数跟震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而拐角频率、震源半径则与震级无关;反之,当震级大于ML3.8时,拐角频率、震源半径的对数则与震级又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而应力降、平均位错、环境剪切应力与震级相关性不显著。上述结果说明,用地震波谱和震源参数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必须十分注意它们与地震强度彼此的相关性问题,否则会对异常的判别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谱 震源参数 地震预报 广东地区
下载PDF
利用门限自回归建模预测广东地区2000年前后的地震强度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特培 《华南地震》 1998年第3期41-45,共5页
利用自激励门限自回归建模的原理和方法,对广东地区陆地和珠江口外以及台湾海峡部分地区2000年前后的最大地震强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区至2001年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M_L5.2级,未来几年内发生M≥6.0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强度 广东 门限自回归模型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华南地区中强震的应用
10
作者 刘特培 秦乃岗 郭贵安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0-94,共5页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Y≥2.0)异常显示,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响应比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因此响应比理论可作为华南地...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Y≥2.0)异常显示,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响应比对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因此响应比理论可作为华南地区地震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华南地区 地震预报 震级 断裂力学 损伤力学 岩石力学
下载PDF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华南地区中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11
作者 刘特培 王莉娅 潘海生 《华南地震》 2002年第2期38-42,共5页
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对华南地区 12例中强以上地震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有 8例在震前响应比值有明显的高值 (Y≥ 2 0 )异常显示 ,通过对响应比值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 ,响应比对 5级左右地震有较好的中短期预测效果 。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地震预测 华南地区 地壳结构 孕震体
下载PDF
广东及邻区地震学参量b、η、D_t值 与地震的关系
12
作者 刘特培 潘海生 《华南地震》 1999年第1期43-51,共9页
应用b、η和广义时间分维D_t值的时间扫描计算方法,对广东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5次M_s≥4.6级地震震中周围的小震活动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2个月至1年半内,这三种参量大都存在明显的低值异常... 应用b、η和广义时间分维D_t值的时间扫描计算方法,对广东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5次M_s≥4.6级地震震中周围的小震活动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2个月至1年半内,这三种参量大都存在明显的低值异常过程。与地震的对应率达69%,表明该组参量可作为本区地震预测的有效判据,利用其综合预测效能,可提取本区地震的中短期异常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活动参数 预报判据 广东 b值变化
下载PDF
广东及邻区地震活动熵值的异常特征
13
作者 刘特培 《华南地震》 1997年第4期31-35,共5页
应用文献[1]的方法,对广东及部分邻近地区进行了熵值计算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时间熵、频度熵和强度熵在ML≥4.7级地震之前,大都存在较明显的低值变化,即存在减熵现象,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减熵的中、后期,少数发生在减熵初期。三... 应用文献[1]的方法,对广东及部分邻近地区进行了熵值计算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时间熵、频度熵和强度熵在ML≥4.7级地震之前,大都存在较明显的低值变化,即存在减熵现象,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减熵的中、后期,少数发生在减熵初期。三种熵值变化基本同步,震级越大,熵值波动越大,其中尤以强度熵变化幅度最大,额度熵次之,时间熵最弱。对熵值的跟踪分析,可望对地震预报提供有用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熵值 异常特征 频度熵 强度熵
下载PDF
深圳市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陈伟光 赵红梅 +2 位作者 李富光 刘特培 常郁 《热带地理》 2001年第1期45-50,60,共7页
从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地震活动等多学科研究分析深圳市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 ,指出晚更新世以前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有多期活动 ,并以后者切截 ,错移前者为特征。但晚更新世以来至今活动已明显减弱 ,现今活动微弱。断... 从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地震活动等多学科研究分析深圳市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 ,指出晚更新世以前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有多期活动 ,并以后者切截 ,错移前者为特征。但晚更新世以来至今活动已明显减弱 ,现今活动微弱。断裂活动对该地区地壳稳定性及其他地质地貌环境没有构成较严重的自然灾害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断裂活动 地质环境 地壳稳定性 断裂构造 区域地质构造
下载PDF
2012和2013年广东新丰江锡场2次M_S4.8地震发震构造的确定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邵叶 刘特培 刘吉平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40,共9页
利用广东新丰江锡场2012和2013年2次MS4.8地震震中附近的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精定位小震资料,依据小震丛集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锡场附近2条相交断层的详细参数及地... 利用广东新丰江锡场2012和2013年2次MS4.8地震震中附近的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精定位小震资料,依据小震丛集发生在大震断层面及附近的原则,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锡场附近2条相交断层的详细参数及地理分布。NEE向断层F1的走向为78.5°,倾角为87.7°,长度约8.2km,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NW向断层F2的走向为137.3°,倾角为87.9°,长度约5.9km,以左旋走滑错动为主。用断层附近ML3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证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并由2次4.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判断出各自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面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锡场地震
下载PDF
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概述 被引量:9
16
作者 叶秀薇 杨马陵 +6 位作者 叶东华 康英 秦乃刚 刘特培 万永芳 廖桂金 华卫 《华南地震》 2005年第3期69-77,共9页
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发生了4.9级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及等震线分布判断本次4.9级地震仍属1969年阳江6.4级地震“老”震区的晚期地震活动,与该区已发生的4~5级地震序列活动类似,具有前期余震频度、强度衰减快的特点。宏观调查... 2004年9月17日广东阳江发生了4.9级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位置及等震线分布判断本次4.9级地震仍属1969年阳江6.4级地震“老”震区的晚期地震活动,与该区已发生的4~5级地震序列活动类似,具有前期余震频度、强度衰减快的特点。宏观调查及震源机制证实平冈断裂是此次4.9级地震的主要控震和发震构造。震前曾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前兆异常,但地震学异常不显著,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未出现异常活跃或异常平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地震活动性 前兆异常 阳江地震
下载PDF
汶川余震震源机制变化的原因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柏林 刘特培 陈玉桃 《华南地震》 2011年第4期62-69,共8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主震是一个主压应力轴NW-SE的逆倾滑型的地震,而之后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有的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有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南至北逐步变成走滑型地震。主震和同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的部分余震,在构造应力场直接作用...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主震是一个主压应力轴NW-SE的逆倾滑型的地震,而之后的余震震源机制解有的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有的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南至北逐步变成走滑型地震。主震和同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的部分余震,在构造应力场直接作用下,龙门山推复体向四川地块逆冲,致使在逆断层的上下盘之间的断层面上产生粘滑而发生逆倾滑型的地震,故其震源机制解的三轴基本上与构造应力场一致。而走滑型余震则认为不是构造应力场直接作用的结果。即,这类地震不是发生在龙门山逆断层的断层面上,故而不是粘滑,而是在逆断层的上盘或下盘滑动的岩块中,由于断层面上的介质不均匀,摩擦力大小不一致或粘结的程度不同,致使盘面上不成一体的断裂小岩块体(或不同介质构成块体)滑动快慢不一,滑动快的小岩块对前方邻接岩块产生挤压,对后方邻接岩块产生拉张的转换应力场。在这种局部应力场作用下,导致前、后邻接小岩块体中发生新的剪切破裂,因而引起余震震源机制解有规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余震 震源机制变化 龙门山逆断层 转换应力场
下载PDF
2016年10月广东乳源M_L 2.8级震群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小娜 邓志辉 +3 位作者 叶东华 刘特培 刘吉平 邵叶 《华南地震》 2017年第3期1-8,共8页
2016年10月7日至26日广东省乳源县发生M_L2.8级震群活动,共记录到地震250次,其中M_L1.0~1.9级166次,M_L2.0~2.9级17次,最大为10月10日的M_L2.8级地震,震源深度8 km。根据乳源震群与南水水库震群活动、波速比、视应力和应力降对比,初步... 2016年10月7日至26日广东省乳源县发生M_L2.8级震群活动,共记录到地震250次,其中M_L1.0~1.9级166次,M_L2.0~2.9级17次,最大为10月10日的M_L2.8级地震,震源深度8 km。根据乳源震群与南水水库震群活动、波速比、视应力和应力降对比,初步判断此次乳源震群活动在弱挤压应力背景下产生,且为非水库诱发地震,印证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由水库区向非水库区转移或扩展的特征,是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的表现。根据乳源震群沿北西向沟谷展布的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北西向节面的左旋走滑正断性质,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及现场调查结果,推测从震中区到英德市望埠镇存在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47°的隐伏断裂,为乳源震群发震构造,此隐伏断裂可能是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共轭构造,与近年来吴川-四会断裂活动增强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源震群 南水水库 隐伏断裂 发震构造 吴川-四会断裂带
下载PDF
广东省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颜玉定 李亚林 +2 位作者 刘特培 欧阳立胜 官幼雄 《华南地震》 2006年第4期14-25,共12页
从实验应力分析和岩石力学的角度,综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理论,给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活动断裂的新定义及其判据。其定义为: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中,存在沿原断裂面破裂和扩展的断裂。其判据为:①某断裂走向与主压应力1σ方向所夹的锐角0°... 从实验应力分析和岩石力学的角度,综合其它学科的相关理论,给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活动断裂的新定义及其判据。其定义为: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中,存在沿原断裂面破裂和扩展的断裂。其判据为:①某断裂走向与主压应力1σ方向所夹的锐角0°≤β≤50°时,其为活动断裂;②β=25°的断裂为最活动的断裂。通过对广东省及邻区活动断裂的实验研究还得到其1σ方向分布图(广东省域从东到西,1σ方向大致为305°~360°~15°)、活动断裂或活动断裂分段的走向范围以及主要活动断裂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大致为:①NW走向的断裂,除西部极少数外,全部是活动断裂。各断裂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在MS 5.1~7.4级之间:②研究区东部的近EW向断裂、西部NE向断裂的部分分段和SN向断裂,也是活动断裂。各分段内潜在的最大地震在MS6.8~7.5级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断裂走向 主压应力方向 最大潜在地震
下载PDF
地下水位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分析及预测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万永芳 刘特培 《华南地震》 2004年第1期28-34,共7页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原理,对广东地下水位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以广东及周边地区数次MS4 0级以上地震作为震例,提取可能的中期至短期的响应比异常变化,研究其异常特征以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响应...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的理论原理,对广东地下水位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以广东及周边地区数次MS4 0级以上地震作为震例,提取可能的中期至短期的响应比异常变化,研究其异常特征以及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前响应比存在增大变化,大多数井的水位固体潮响应比在发震前1~4个月出现升高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固体潮 加卸载响应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