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F-1α与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
1
作者 李玲 张乙川 +2 位作者 刘珂良 王飞 陈樵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4期465-469,共5页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75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5例)和预后良好组(40例)...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血管新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75例,均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5例)和预后良好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分层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临床特征与HIF-1α表达水平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HIF-1α表达与预后不良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HIF-1α表达水平与VEGF、IGF-1指标的关系,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HIF-1α表达水平与预后不良关联强度的剂量反应关系,构建生存曲线分析HIF-1α表达水平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化程度(高分化)、淋巴结转移、HIF-1α、肿瘤直径、VEGF、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分层回归分析表明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生化指标对HIF-1α表达水平产生显著影响(P<0.05)。HIF-1α表达水平与VEGF、IGF-1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F-1α表达水平与VEGF、IGF-1呈正相关性(P<0.05)。HIF-1α表达水平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χ^(2)=7.236,P=0.012),且存在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χ^(2)=2.542,P=0.022)。高低表达组间1年生存率分别为50.91%、672.56%,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生存率分别为41.25%、60.1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的HIF-1α表达水平越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越高。临床上应对HIF-1α表达水平高度重视,避免术后预后不良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食管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血管新生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1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
2
作者 周元龙 李思柔 +5 位作者 郭岩松 车立媛 刘珂良 杨季红 康明 李靖华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81-83,共3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PH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指标(如肝功能、甲胎球蛋白)、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间断腹痛腹胀1年,加重半个...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PH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指标(如肝功能、甲胎球蛋白)、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患者间断腹痛腹胀1年,加重半个月。肝功能:γ-谷氨酰基转移酶281 U/L,谷丙转氨酶383 U/L,谷草转氨酶216 U/L,总胆红素35.8μmol/L,直接胆红素21.6μmol/L;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20.68 ng/mL。上腹部核磁共振提示肝左右叶交界区可见团块混杂信号灶,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灶,内壁可见类圆形稍短T1混杂T2信号灶,动脉期可见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强化范围增大,内可见分隔影,延迟期略有降低,肝胆期仍呈稍高信号,界限欠清楚,约为6.8×5.6 cm,其内可见多发无强化的囊性灶。术中冰冻及术后石蜡切片均显示为PHNEN。结论病理学检查(SSTR-2、CD56、CgA、Syn、Ki-67等免疫组化指标阳性)加上影像学检查(胃肠镜、腹部CT及MRI、B超、PET/CT等均未发现肝外原发病灶)是确诊PHNEN的主要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 肿瘤诊断
下载PDF
红外热像仪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欢 李云红 +4 位作者 惠史科 李江波 刘珂良 郑王璞 文玉培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7年第11期2301-2305,2309,共6页
针对红外热像仪进行了纺织服装行业应用的综述性介绍。研究涉及以下方面:1)搭建了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2)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碳纤维织物导热性能研究,提出了一种碳纤维织物导热性能评价的新方法;3)搭建了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服装舒适... 针对红外热像仪进行了纺织服装行业应用的综述性介绍。研究涉及以下方面:1)搭建了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2)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碳纤维织物导热性能研究,提出了一种碳纤维织物导热性能评价的新方法;3)搭建了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服装舒适性研究的测试平台,进行设定环境下的穿着实验测量。研究表明:红外热像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方法在纺织材料性能测试及服装热舒适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红外热像仪在纺织服装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为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仪 温度测量 纺织 服装 性能测试
下载PDF
基于非局部平均的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算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胡晓 朱磊 +2 位作者 崔琳 潘杨 刘珂良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03-209,共7页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乘性相干斑噪声抑制问题,文中给出了一种基于非局部平均的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算法.该算法把经过对经对数变换和高斯平滑的图像计算高斯加权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测量参量,以能分辨平坦区与边缘区的变差系数的倒数作...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乘性相干斑噪声抑制问题,文中给出了一种基于非局部平均的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算法.该算法把经过对经对数变换和高斯平滑的图像计算高斯加权欧式距离作为相似性测量参量,以能分辨平坦区与边缘区的变差系数的倒数作为原始SAR图像的自适应衰减因子,最后联合相似性测量参量和自适应衰减因子形成新的负指数加权系数,对SAR原始图像进行非局部加权滤波.实验结果表明,与多种传统算法相比,本算法的抑斑图像视觉效果更加清晰,在高灰度值区域的相干斑抑制性能和边缘保护方面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图像 相干斑抑制 非局部平均 变差系数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生理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乙川 李玲 +2 位作者 杨成俊 王飞 刘珂良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6期191-194,共4页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生理应激的影响。方法我院就诊的18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91)和对照组(n=92),对照组行腹腔镜术,ESD组行ESD术。观察两组术后恢复...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生理应激的影响。方法我院就诊的18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ESD组(n=91)和对照组(n=92),对照组行腹腔镜术,ESD组行ESD术。观察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围术期生理应激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ESD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ESD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术治疗结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和生理应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结直肠间质瘤 免疫功能 生理应激
下载PDF
miR-360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乙川 李玲 +2 位作者 杨成俊 王飞 刘珂良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2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miR-3607异常表达在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17例,经手术切除获取胃癌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将miR-3607 mimic、miR-3607 inhibitor、mimic NC、inh... 目的探讨miR-3607异常表达在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117例,经手术切除获取胃癌组织和相邻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将miR-3607 mimic、miR-3607 inhibitor、mimic NC、inhibitor NC转染至HGC-27和MKN45细胞内(未处理细胞为Control)。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607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情况。用Transwell法检测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Cox回归分析探讨miR-3607的表达水平在胃癌中的预后意义。结果miR-3607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系中表达明显下调。miR-3607低表达可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Kaplan-Meier曲线显示,miR-3607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3607低表达、淋巴结转移、TNMⅢ期与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具有相关性。结论miR-3607的异常低表达会促进胃癌的进展,并且通常提示患者的不良预后,miR-3607可能是胃癌的一个预后标志物和胃癌靶点治疗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3607 胃癌 预后 胃癌切除术
下载PDF
巨块型肝细胞癌转化治疗1例报告
7
作者 李思柔 周元龙 +2 位作者 刘珂良 梁志波 李靖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12-1615,共4页
根据全球恶性肿瘤状况报告(GLOBOCAN 2018)显示,全球肝癌新发病例84.1万例,位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6位,而我国新发病例数达到全球肝癌发病的46.6% [1] ,其病死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已位居第2位 [2] 。其中,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高发的... 根据全球恶性肿瘤状况报告(GLOBOCAN 2018)显示,全球肝癌新发病例84.1万例,位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6位,而我国新发病例数达到全球肝癌发病的46.6% [1] ,其病死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已位居第2位 [2] 。其中,肝细胞癌(HCC)是全世界最高发的肝癌类型,占原发性肝癌总数的75.0%~90.0% [3]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肝癌公认的首选方式,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属于中晚期,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 [4] 。所以,转化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下就本院近期收治的1例巨块型肝癌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疗法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群在肝胆胰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珂良 王晓慧 +1 位作者 李思柔 李靖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9-286,共8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在肝胆胰恶性肿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肠道微生物群与肝细胞癌、胆管癌、胰腺癌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肠道微生物群相关治疗在肝胆胰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在临床治疗肝胆胰恶性肿...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在肝胆胰恶性肿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肠道微生物群与肝细胞癌、胆管癌、胰腺癌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肠道微生物群相关治疗在肝胆胰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在临床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肿瘤 肝细胞 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 胃肠道微生物组 综述
原文传递
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微血管侵犯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乙川 李劲 +3 位作者 徐杰 王飞 刘珂良 李金龙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7期444-451,I0006,共9页
目的探究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2例单发肝癌伴MV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2例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60例采... 目的探究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12例单发肝癌伴MV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2例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60例采用传统肝切除术治疗,根据术后肝切缘病理结果将采用精准肝切除术治疗患者分为肝切缘阴性组(n=129)和肝切缘阳性组(n=23)。比较精准肝切除术和传统肝切除术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无瘤生存率等情况;比较肝切缘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肝切缘阳性的因素;构建预测术后肝切缘阳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结果精准肝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缘阳性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6个月的AFP转阴率、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28.62±38.74)min、(496.83±59.76)mL、(15.28±3.61)d、15.13%(23/152)、3.95%(6/152)、81.58%(124/152)、67.11%(102/152),传统肝切除术分别为(315.29±40.95)min、(681.46±58.27)mL、(23.87±4.65)d、28.33%(17/60)、21.67%(13/60)、66.67%(40/60)、46.67%(28/60),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精准肝切除术术后肝切缘阳性与肿瘤最大直径、脉管瘤栓、TNM分期、BCLC分期、肝硬化、术后2个月AFP、肿瘤距离切缘的距离有关(OR=3.645、5.248、4.285、4.462、3.883、3.964、3.872;95%CI:2.875~4.415、4.426~6.070、3.271~5.299、3.354~5.570、3.062~4.704、3.248~4.680、2.987~4.757;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直径>5 cm、脉管瘤栓、TNM分期Ⅲ期、BCLC分期C期、肝硬化、术后AFP≥20μg/L、肿瘤距离切缘的距离<1 mm均是导致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MVI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OR=6.685、8.425、7.758、7.854、7.124、7.246、6.926;95%CI:5.828~7.542、7.6385~9.212、6.926~8.590、7.062~8.646、6.583~7.665、6.618~7.874、6.028~7.824;P<0.05),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的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结论精准肝切除术治疗单发肝癌伴MVI患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肝切缘阳性率低、术后无瘤生存率高等优势,构建患者术后切缘阳性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为临床上提高患者生存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 肝肿瘤 危险因素 微血管侵犯 切缘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