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现实实有的潜在统一性——伊安·巴伯的科学与宗教整合观
1
作者 刘益宇 赵牟丹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2-37,共6页
自近代以来,科学和宗教一直是影响人类的两种"普遍"力量,它们都是对人类经验不同方面的表达和阐释,满足人类不同方面和层面的需要。两者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科学和宗教传统上被认为是冲突的,但20世纪中后期... 自近代以来,科学和宗教一直是影响人类的两种"普遍"力量,它们都是对人类经验不同方面的表达和阐释,满足人类不同方面和层面的需要。两者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科学和宗教传统上被认为是冲突的,但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们对科学与宗教各自的内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视角:科学哲学的"历史学"、"社会学"转向以及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更是促进人们对科学本身以及其与宗教的关系进行再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也毫不例外地提出了重新认识和反思科学、宗教及其二者关系的任务。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深受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影响,以"创造性""、"共在"为其终极性范畴,以"现实实有"、"纯粹潜能"等为其存在性范畴,以"主体统一性"、"客观同一性"为其范畴性义务,试图实现"(前现代)宗教"(正题)——"(现代)科学"(反题)——"(后现代)科学+宗教"(合题)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宗教 对话整合 过程哲学 创造性 现实实有
下载PDF
绿色发展的机体范式及其意义
2
作者 刘益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36,共5页
曾经主导中国社会-生态系统的"简单性发展范式"危机重重,当前的严重环境问题是这种范式失效的重要标志,这迫使中国发展实践构建一种新型的绿色发展进路。造成当代中国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共享线性思维的理性人共同体片... 曾经主导中国社会-生态系统的"简单性发展范式"危机重重,当前的严重环境问题是这种范式失效的重要标志,这迫使中国发展实践构建一种新型的绿色发展进路。造成当代中国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共享线性思维的理性人共同体片面而错误地理解发展,仅仅将发展理解为可观察并可测量的物质性数量增长。解决这种困境的关键性步骤在于,批判简单性发展范式的时空预设根源,将强调社会-生态共同进化的新自然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源泉;立足于现代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研究,进行从理性人共同体到生态人共同体的范式转换;普及生态社会系统的新型理念,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强路径特征的机体范式;基于该范式重新理解发展,推动该范式及其衍生假设在共同体的实践检验中不断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机体范式 绿色发展 可持续性
下载PDF
社会建制与模式融合——巴伯的科学与宗教类比方法论研究
3
作者 刘益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34-138,145,共6页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方法论问题,巴伯最大的贡献正是在重新梳理传统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过程中引入了批判实在论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把科学与宗教作为两种社会建制进行类比研究。批判实在论类比模式也是巴伯关于科学...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方法论问题,巴伯最大的贡献正是在重新梳理传统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过程中引入了批判实在论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把科学与宗教作为两种社会建制进行类比研究。批判实在论类比模式也是巴伯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四分说"(冲突、无关、对话、整合)的思想来源。巴伯对批判实在论的新突破在于尝试运用过程范畴思想对类比模式的融合进行新型本体论上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宗教 社会建制 批判实在论方法论 过程范畴思想
下载PDF
个体性的创造:怀特海机体论自然主义解释探析
4
作者 刘益宇 《科学与管理》 2018年第1期56-60,共5页
作为构建适应社会-生态复杂范式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怀特海的机体论自然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解释工具。首先,机体论自然主义对于客观经验具有普遍解释功能,尝试构建柏拉图式的解释纲领。其次,机体论自然主义强调超越机械论自... 作为构建适应社会-生态复杂范式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怀特海的机体论自然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解释工具。首先,机体论自然主义对于客观经验具有普遍解释功能,尝试构建柏拉图式的解释纲领。其次,机体论自然主义强调超越机械论自然主义解释,提出关于过程中自然的新解释。再次,机体论自然主义解释的科学动力来自于量子论,其所强调的个体性创造等方面与量子论在不同层次存在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特海 机体论 自然主义 科学动力 客观经验
下载PDF
基于创造性互动纲领的教育方法研究
5
作者 刘益宇 《科学与管理》 2014年第3期40-43,共4页
罗伯特·拉塞尔提出的创造性互动纲领可以说是当今科学与宗教研究领域最具建设性的创见之一。拉塞尔主要继承巴伯批判实在论类比方法的合理内核,走向互动的方法。这种富有建设性的新型方法论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为当今教育方法的... 罗伯特·拉塞尔提出的创造性互动纲领可以说是当今科学与宗教研究领域最具建设性的创见之一。拉塞尔主要继承巴伯批判实在论类比方法的合理内核,走向互动的方法。这种富有建设性的新型方法论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为当今教育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带来新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互动 批判实在论 研究纲领 教育方法
下载PDF
大学本科课程的系统目标管理研究——以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为例
6
作者 刘益宇 《科学与管理》 2015年第1期16-19,共4页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悠久,在通识教育管理方面独具特色,管理理念和方法成熟而先进,形成了以多元性和开放性为特征的"香港中文大学模式",而这种极具生命力的模式也成为内地高校教育改革学习的极佳范本之一。从系统思考出...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历史悠久,在通识教育管理方面独具特色,管理理念和方法成熟而先进,形成了以多元性和开放性为特征的"香港中文大学模式",而这种极具生命力的模式也成为内地高校教育改革学习的极佳范本之一。从系统思考出发,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管理模式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思考 通识教育 本科课程 目标管理
下载PDF
认知地图与科学实在——对齐曼《真科学》的解读
7
作者 刘益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3-55,共3页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认为,当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后学院时代,他既反对朴素的科学知识真理论,也不赞同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立场,提倡一种“关于科学的自然主义的解释”。齐曼承认科学的实在性,但同时也强调建构性对科...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约翰·齐曼认为,当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后学院时代,他既反对朴素的科学知识真理论,也不赞同知识社会学的建构主义立场,提倡一种“关于科学的自然主义的解释”。齐曼承认科学的实在性,但同时也强调建构性对科学的作用,他以一种融合辨证的观点描述了现实的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构 现实的科学 认知地图
下载PDF
社会系统的群体经验过程研究
8
作者 刘益宇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47-51,共5页
社会系统理论的第三次浪潮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过程,尤其是描述社会系统的群体经验生成过程,过程思想则为探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原则性的分析工具。过程思想构建出一种经验分析模型,强调感受经验、... 社会系统理论的第三次浪潮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过程,尤其是描述社会系统的群体经验生成过程,过程思想则为探究这个问题提供了原则性的分析工具。过程思想构建出一种经验分析模型,强调感受经验、感受经验的传递、客观经验的突现、过程因果效力的建构等层次性特征,以系统群体经验与个体经验的关系互动为基本分析对象,为描述社会系统的群体经验生成及其原因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系统 过程思想 群体经验 过程因果
下载PDF
创造性研究纲领的互动路径——拉塞尔的科学与宗教方法论研究
9
作者 刘益宇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48-249,共2页
罗伯特·拉塞尔提出的创造性研究纲领当今科学与宗教研究领域最具建设性的创见之一。拉塞尔主要继承巴伯批判实在论类比方法的合理内核,走向互动方法;进而而发展墨菲的观点,激发科学研究纲领可以部分地根据宗教学说试验性地、假说... 罗伯特·拉塞尔提出的创造性研究纲领当今科学与宗教研究领域最具建设性的创见之一。拉塞尔主要继承巴伯批判实在论类比方法的合理内核,走向互动方法;进而而发展墨菲的观点,激发科学研究纲领可以部分地根据宗教学说试验性地、假说性地产生的洞见;突破皮考克的突现认知整体主义中宗教位于层级体系顶部的局限。拉塞尔提出这种富有建设性的新型方法论,强调从科学和宗教两方面出发,走向两者的动态而又对称的互动,具有很强的现实应用性,为科学与宗教的现实互动提供了有效的指导纲领,并带来了新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宗教 创造性互动 批判实在论 拉卡托斯研究纲领
下载PDF
突现、计算科学及大数据——保罗·汉弗莱斯教授学术报告及其著作中文版首发式综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益宇 薛永红 李亚娟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2期167-179,共13页
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董春雨教授的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保罗·汉弗莱斯(Paul Humphreys)于2017年9月5日至9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短期引智项目”之“复杂性与突现”国际工作坊暨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活动。保... 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董春雨教授的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保罗·汉弗莱斯(Paul Humphreys)于2017年9月5日至9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短期引智项目”之“复杂性与突现”国际工作坊暨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活动。保罗·汉弗莱斯教授是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曾任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国际部主任、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主任等职,兼任国际著名杂志Synthese、Philosophy of Science、Americ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编委,近年来尤以有关突现的认识论、计算机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闻名于欧美哲学界。汉弗莱斯教授此次北京师范大学之行主要参加了两项学术活动:第一项是针对突现问题的最新进展(包括随附性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概念及其方法等主题开展系列学术讲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莱 学术报告 保罗 计算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首发式 国际研讨会 科学哲学家
下载PDF
社会—生态系统的事件解释框架及其合理性辩护
11
作者 刘益宇 许辰佳 《系统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3,共6页
社会—生态系统(SES)概念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中韧性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实体解释是关于社会—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的主流解释范式,这种解释路径基于主观-客观二分法,将社会—生态系统分解为社会实体和生态实体,例如安德列斯... 社会—生态系统(SES)概念是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中韧性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实体解释是关于社会—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分析框架的主流解释范式,这种解释路径基于主观-客观二分法,将社会—生态系统分解为社会实体和生态实体,例如安德列斯-奥斯特罗姆的“诊断型”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然而,实体解释路径的困境在于无法描述社会—生态系统的持续变化和互相缠绕等动力学特征。事件解释框架则基于一种新自然哲学,以事件延展和流变分析上述动力学特征,更加强调构建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联结过程,以不断促进社会—生态韧性的知识转变,而且可以进一步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复杂适应系统框架分析。同时,溯因推理可以为事件解释框架的发现功能提供合理性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事件解释框架 韧性研究 自然哲学 动力学特征
原文传递
后怀特海时代的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发展
12
作者 刘益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5-81,共7页
在当今西方思想界,怀特海过程思想的追随者们非常活跃,他们以过程思想为基点,为人们讨论研究传统的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维度。过程思想的基点是对"在"的古老而又崭新的理解,以流变的、不断实现的"实有&qu... 在当今西方思想界,怀特海过程思想的追随者们非常活跃,他们以过程思想为基点,为人们讨论研究传统的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维度。过程思想的基点是对"在"的古老而又崭新的理解,以流变的、不断实现的"实有"代替传统的固定不变的"实体",终极的范畴的转变从根本上转换了讨论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角度。怀特海之后,怀特海主义者对科学与宗教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当代过程思想学派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科学与宗教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宗教 怀特海 过程 现实实有 创造性 生成
原文传递
社会系统群体行为突现的过程机制研究
13
作者 刘益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89,共6页
社会系统理论的第三次浪潮强调突现范式,尤其关注群体的社会突现性质,同时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系统群体行为突现的过程。自组织理论的最新发展则为探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强调自组织... 社会系统理论的第三次浪潮强调突现范式,尤其关注群体的社会突现性质,同时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来描述社会系统群体行为突现的过程。自组织理论的最新发展则为探究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分析模型,强调自组织突现是社会系统群体行为产生的重要机制。同时,从过程思想出发的哲学反思也为回答社会系统群体行为自组织突现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系统 群体行为 自组织突现 整体序 过程思想
原文传递
可持续性的突现:社会-生态系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探析
14
作者 刘益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49,共5页
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性路径在于,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并把握其关键慢变量的支配作用。作为关键慢变量之一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演化是构建可持续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步骤。知识生产的逻辑-实验模式面... 构建可持续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性路径在于,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性并把握其关键慢变量的支配作用。作为关键慢变量之一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演化是构建可持续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步骤。知识生产的逻辑-实验模式面临的根本困境在于无法应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所产生的知识不具有可持续性;而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则会促使产生社会-生态系统演化交叉点、临界状态整体性知识创新的突现和帮助社会-生态系统承受更多干扰,所产生的的知识更具有可持续性。在知识生产的建构-行动模式中,可持续性的突现产生于行动者层次与观察者层次之间的迭代反馈过程,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可能发展路径提供了一种结构性叙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知识生产模式 软系统方法 可持续性突现
原文传递
涌现的本体论建构——当代怀特海主义者的研究径路及其贡献
15
作者 刘益宇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24-27,共4页
过程思想和涌现论似乎是天然的同盟军。从历史上看,怀特海、亚历山大、伯格森等人都是很关注过程思想和涌现论。然而,过去几十年,主要是局限在主流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语境中讨论涌现论,而从过程思想出发探究涌现论,是对传统研究径路... 过程思想和涌现论似乎是天然的同盟军。从历史上看,怀特海、亚历山大、伯格森等人都是很关注过程思想和涌现论。然而,过去几十年,主要是局限在主流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语境中讨论涌现论,而从过程思想出发探究涌现论,是对传统研究径路具有重要意义的扩展。当代怀特海主义者们的研究逻辑起始于对涌现概念的新解读,在对涌现三个基本特征的探讨中,体现出其内在的家族相似性,并形成关于涌现本体的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特海 过程 涌现 关系实有 创造性 生成
原文传递
从表征到介入:社会-生态韧性的临界识别问题探究
16
作者 刘益宇 廖成东 《自然辩证法通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4-51,共8页
临界识别问题是当前社会-生态韧性研究的前沿难题之一。该难题源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演化特征、社会-生态韧性的整体性以及真实性表征的双重困难。基于系统相对稳定状态和边界假设的临界识别传统路径包括阈值或断裂点法等表征方法... 临界识别问题是当前社会-生态韧性研究的前沿难题之一。该难题源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系统演化特征、社会-生态韧性的整体性以及真实性表征的双重困难。基于系统相对稳定状态和边界假设的临界识别传统路径包括阈值或断裂点法等表征方法,所面临的表征困境在于无法应对具有建构性特征的人类活动系统的挑战。解决这种困境的可能路径之一在于条件依赖的介入路径,尤其是依赖局域性整体条件的非操控型介入对于临界识别问题具有新启示,并且探究条件约束下重构场景识别的关键概念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韧性 介入 条件依赖 临界识别
原文传递
边界的建构:米德格雷系统干预方法论探析
17
作者 刘益宇 《系统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9,共5页
系统边界问题是系统实在论者与系统建构论者争论的难题之一,尤其关于人类活动系统的边界,系统实在论者的独立观察假设不断受到挑战。当代系统建构论者米德格雷基于过程哲学,提出系统干预方法论,尝试超越传统主客体二元论的困境,其核心... 系统边界问题是系统实在论者与系统建构论者争论的难题之一,尤其关于人类活动系统的边界,系统实在论者的独立观察假设不断受到挑战。当代系统建构论者米德格雷基于过程哲学,提出系统干预方法论,尝试超越传统主客体二元论的困境,其核心概念是边界判定,倡导以批判方式建构人类活动系统边界,以达到对问题情景理解的可持续改善。米德格雷采用过程哲学路径的特殊价值在于将非人类现象与主体的互动也纳入边界判定之中。然而,米德格雷只强调边界判定以“过程”为对象,或者过程哲学可以帮助保持批判性,而缺乏从事件解释-因果效验-客观建构的内在逻辑去深入分析系统干预方法论的哲学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干预方法论 边界判定 方法论多元主义 客观建构 社会世界复杂性
原文传递
软系统方法论的可重复困境及其介入框架探究
18
作者 刘益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6-122,共7页
可重复性问题是软系统方法论创立者切克兰德所提倡“严肃的系统思考与行动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该难题在软系统方法论发展近50年之后日益凸显,虽然关于软系统方法论研究者尝试基于实证主义路径进行一系列新探索,包括标准化丰富图... 可重复性问题是软系统方法论创立者切克兰德所提倡“严肃的系统思考与行动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该难题在软系统方法论发展近50年之后日益凸显,虽然关于软系统方法论研究者尝试基于实证主义路径进行一系列新探索,包括标准化丰富图和软系统主体建模等,但依然面临所谓的“可重复困境”,即无法在变化的问题情景中实现人类行动的过程和结果重复。切克兰德强调以“可复原性”标准推进更加客观的系统思考与行动研究,这种标准的优势在于预先定义并声明研究者的方法论,可以实现形式上的过程重复,却无法保证实质上的结果重复。解决软系统方法论可重复困境的出路在于分析主体交互复杂性之后,更加彻底地走向基于软系统的全面介入,从解释-预测同构转变为行动-预测同构,以焦点问题识别介入初始条件,基于边界判定介入实施过程,并进一步助推产生相似性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系统方法论 行动研究 可重复性问题 边界判定 系统介入
原文传递
操纵与表征:莫丽森的不相容模型研究
19
作者 程灏 刘益宇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24,共6页
科学模型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哲学界主要产生了科学模型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莫丽森的不相容模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互补性与不一致性共存),被反实在论者借用成为了反驳实在论者的论据... 科学模型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哲学界主要产生了科学模型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莫丽森的不相容模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互补性与不一致性共存),被反实在论者借用成为了反驳实在论者的论据,因此不相容模型论据的产生与存在威胁着科学模型实在论者的立场,严重影响着“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的中心问题的解决与推进。对此,实在论者莫丽森提出世界本身选择了模型和“实践”证明了不相容模型能够表征真实世界的观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入了“信念”、“操纵”这两个重要因素,形成了莫丽森的用来确证实体存在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即“操纵观”、“局部模型”和“模型相似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丽森 不相容模型 实在论 部分相似 整体相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