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石窟断代方法新进展:如何基于贝叶斯模型(OxCal)和考古信息提高碳十四测年精度 被引量:5
1
作者 郭青林 卢春 +8 位作者 刘睿良 赵燕林 王建军 张小刚 凤飞 理查德·斯达夫 马克波·拉德 杨善龙 苏伯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8-176,共9页
分布于丝绸之路上的大小佛教石窟为研究佛教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这些石窟的修建时间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要更好地发掘这些石窟背后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就必须建立一套高精度的年代序列。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 分布于丝绸之路上的大小佛教石窟为研究佛教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而这些石窟的修建时间在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要更好地发掘这些石窟背后的发展脉络和价值,就必须建立一套高精度的年代序列。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将石窟纪年铭文、考古相对年代与大量高精度碳十四数据结合,利用贝叶斯算法,不仅将敦煌莫高窟早期三窟(第268/272/275)的始建年代进一步精确,还更加全面地展现单个石窟(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开凿营建史(生命历程)。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可以进一步拓展至河西走廊或整个丝绸之路上的石窟群,由此建立的年代序列不仅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探索丝绸之路上其他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十四测年 贝叶斯算法 敦煌石窟 佛教研究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倡和诗馀》诸问题考辨
2
作者 刘睿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22-29,共8页
刊刻于明末的《倡和诗馀》作为陈子龙晚期唯一的词集,是研究陈子龙词学创作与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对于这次唱和的时间、地点及参与人员,研究者往往未加考证,就沿用了《倡和诗馀》刊刻者宋徵璧的说法。事实上,宋徵... 刊刻于明末的《倡和诗馀》作为陈子龙晚期唯一的词集,是研究陈子龙词学创作与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对于这次唱和的时间、地点及参与人员,研究者往往未加考证,就沿用了《倡和诗馀》刊刻者宋徵璧的说法。事实上,宋徵璧对此的记载并不准确。除此之外,对比《倡和诗馀》与《陈忠裕公全集》中的陈子龙词,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异文,使词作的寄托的情感与内涵呈现完全不同的风貌,这可能是由于宋徵璧由于忌惮清朝文字狱而对陈子龙的词作进行了篡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倡和诗馀》 陈子龙 云间三子 宋徵璧
下载PDF
约4900年前东亚和东南亚枢纽地区狩猎采集向农业的转变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敏敏 卢敏霞 +17 位作者 孙瑞 朱忠华 Dorian Q.Fuller 郭健新 何光林 杨晓敏 谭玲玲 芦永秀 董佳佳 刘睿良 杨继帅 李波 郭天南 李小瑞 赵东月 张颖 王传超 董广辉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The southward expansion of East Asian farmer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Southeast Asia by introducing cereal agriculture.However,the timing and routes of cereal expansion in key regions are unclear... The southward expansion of East Asian farmer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Southeast Asia by introducing cereal agriculture.However,the timing and routes of cereal expansion in key regions are unclear due to limited empirical evidence.Here we report macrofossil,microfossil,multiple isotopic(C/N/Sr/O)and paleoproteomic data directly from radiocarbon-dated human samples,which were unearthed from a site in Xingyi in central Yunnan and which date between 7000 and 3300 a BP.Dietary isotopes reveal the earliest arrival of millet ca.4900 a BP,and greater reliance on plant and animal agriculture was indicated between 3800 and 3300 a BP.The dietary differences between hunter-gatherer and agricultural groups are also evident in the metabolic and immune system proteins analysed from their skeletal remains.The results of paleoproteomic analysis indicate that humans had divergent biological adaptations,with and without farming.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isotopes,archaeobotanical data and proteomics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documenting dietary and health changes across major subsistence trans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OTOPES PROTEOMICS YUNNAN MILLET Agricultural origins Human health
原文传递
共性、差异与解读:运用牛津研究体系探究早商郑州与盘龙城之间的金属流通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睿良 马克·波拉德 +2 位作者 杰西卡·罗森 唐小佳 张昌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金属资源的流通模式一直是中国青铜时代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位于长江流域的盘龙城遗址为探究这一课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本文运用牛津研究体系对现有数据进行重新发掘,我们发现:盘龙城、郑州两地的青铜器在化学组成和铅同位素比值存在... 金属资源的流通模式一直是中国青铜时代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位于长江流域的盘龙城遗址为探究这一课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本文运用牛津研究体系对现有数据进行重新发掘,我们发现:盘龙城、郑州两地的青铜器在化学组成和铅同位素比值存在一系列的相似以及不同,表明两地之间的金属资源流通过程和互动交流模式十分复杂。虽然两地使用同样的金属供应网络,但侧重点不尽相同。由此判断,盘龙城很有可能拥有独立的青铜生产体系。除铜以外,锡料也应是商人南下的另一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流通 牛津研究体系 盘龙城 郑州 化学成分 铅同位素 交流
原文传递
碳十四测年技术前沿:新一代校正曲线IntCal20发布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睿良 理查德·斯达夫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1-128,共8页
碳十四目前已经成为考古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科技测年手段,但是任何碳十四数据转化为实际日历年份都离不开校正曲线。2020年,最新碳十四校正曲线正式发布,再一次引起了各个学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对于考古学界而言,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新... 碳十四目前已经成为考古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科技测年手段,但是任何碳十四数据转化为实际日历年份都离不开校正曲线。2020年,最新碳十四校正曲线正式发布,再一次引起了各个学科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对于考古学界而言,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新发布的碳十四校正曲线是否会对已有年代序列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定性定量等方法细致对比了北半球新旧两条校正曲线(IntCal20和IntCal13),发现二者主要的区别存在于30000 BP之前和11000-10000 BP这两个大的时间范围内,而对于碳十四数据相对集中的中国新石器和青铜时代之年代框架影响甚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界 碳十四 青铜时代 校正曲线 数据转化 年代序列 年代框架 技术前沿
原文传递
牛津研究体系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克·波拉德 彼得·布睿 +3 位作者 彼得·荷马 徐幼刚 刘睿良 杰西卡·罗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106,共12页
近几年,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实验室摸索出一套系统的方法,即通过利用铜器微量元素、合金元素以及铅同位素来探究金属的流通。结合牛津研究体系与已有的商周青铜器微量元素及铅同位素数据,可以获取商周时期铜铅资源流通网络与合金技术... 近几年,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实验室摸索出一套系统的方法,即通过利用铜器微量元素、合金元素以及铅同位素来探究金属的流通。结合牛津研究体系与已有的商周青铜器微量元素及铅同位素数据,可以获取商周时期铜铅资源流通网络与合金技术的新信息,进而有助于深入探究商周时期不同地区的青铜生产与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津研究体系微量元素合金元素铅同位素 中国古代青铜器
原文传递
超级大旱与史前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被引量:3
7
作者 谭亮成 董广辉 +12 位作者 安芷生 R.Lawrence Edwards 黎海明 李东 Robert Spengler 蔡演军 程海 蓝江湖 Rustam Orozbaev 刘睿良 陈建徽 徐海 陈发虎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6期603-611,M0004,共10页
中亚干旱区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也是史前人类扩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该区气候干旱,植被和生态群落受制于水文因素.由于缺乏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中亚地区全新世水文变化及极端干旱事件在史前人口迁移和跨欧亚大... 中亚干旱区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也是史前人类扩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该区气候干旱,植被和生态群落受制于水文因素.由于缺乏精确年代控制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中亚地区全新世水文变化及极端干旱事件在史前人口迁移和跨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还不清楚.本文基于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石笋多指标记录,重建了中亚干旱区目前年代最精确(测年误差~6‰)、分辨率最高(~3年)、涵盖中晚全新世的降水变化序列.结果显示在5820~5180 a BP期间,该区存在一次持续时间为640年的超级干旱事件,主要受西风带北移的影响.这次干旱事件对中亚史前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可能阻碍了史前东西方文化沿中亚绿洲路线上的相向扩散,使得最早的跨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在5000~4000 a BP沿着北方草原路线开展.随着大干旱后降水的逐渐增加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中亚绿洲和河谷中增加的定居人口促进了不同绿洲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在4000~3000 a BP开辟了跨大陆文化交流的史前丝绸之路,为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最终开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 史前人类 史前文化 北方草原 吉尔吉斯斯坦 极端干旱事件 生态群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