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对白血病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1
作者 黄翠 刘禄社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液中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乳酸脱氢酶(LDH)因子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核细胞中PI3K、Akt、p53、Caspase-3蛋白水平;采用RT-PCR方法,检测PI3K/Akt的mRNA表达...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液中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乳酸脱氢酶(LDH)因子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骨髓核细胞中PI3K、Akt、p53、Caspase-3蛋白水平;采用RT-PCR方法,检测PI3K/Akt的mRNA表达;直接取血清测量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结果初治急性白血病患儿与复发性白血病患儿骨髓核细胞中PI3K、Akt、p53蛋白含量、PI3K mRNA、Akt mRNA水平、外周血清LDH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而Caspase-3蛋白水平明显减少(P<0.05);初治急性白血病患儿骨髓核细胞中Akt蛋白、Akt mRNA水平高于复发性白血病患儿(P<0.05),而PI3K蛋白、PI3K mRNA含量低于复发性白血病患儿(P<0.05)。结论可通过调控PI3K/Akt等因子变化来影响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PI3K/Akt/p53/Caspase-3 乳酸脱氢酶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抗小鼠骨髓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霍磊 张宸瑜 +7 位作者 党艺方 张婉君 刘缦缦 刘禄社 朱尊民 房娜 季少平 孙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70-476,共7页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SAHA处理SP2/0细胞24及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SAHA)对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SAHA处理SP2/0细胞24及48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SAHA处理SP2/0细胞48 h后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分别以尾静脉途径和皮下途径注射SP2/0细胞,建立非侵袭性和侵袭性荷瘤模型。建模后d 3开始,治疗组经腹腔注射SAHA,剂量为60 mg/(kg·d)(每周5次,连续3周),对照组腹腔注射SAHA溶剂。通过外周血涂片观察有无骨髓瘤细胞存在;每2 d观察皮下荷瘤小鼠局部肿瘤体积变化;计算抑瘤率,记录小鼠生存期。结果:不同浓度的SAHA处理SP2/0细胞24或48 h后的结果显示,SAHA对SP2/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关系(r_(24h)=0.959;r_(48h)=0.985)。在SAHA体外作用下,SP2/0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显示G2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浓度分别为0.8、1.2、1.6、2.0、2.4μmol/L的SAHA作用48 h后,SP2/0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8.14%±0.50%、21.08%±0.94%、27.30%±0.63%、55.58%±0.65%、72.22%±0.88%。Western blot检测显示,SP2/0细胞Caspase-3、p53蛋白表达水平随SAHA浓度增加而升高(r_(Caspase-3)=0.968;r_(p53)=0.984)。经尾静脉注射SP2/0细胞(1×106)的荷瘤方式,仅诱导出非侵袭性荷瘤小鼠模型;而同样数量的SP2/0细胞皮下注射则诱导出了侵袭性荷瘤小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SAHA治疗后,非侵袭性荷瘤小鼠外周血循环中的骨髓瘤细胞消失,侵袭性荷瘤小鼠瘤体生长速度缓慢,小鼠生存期延长。结论:SAHA显著抑制了小鼠骨髓瘤细胞增殖,其抑制效应与诱导骨髓瘤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相关联,而其机制与SAHA能够上调Caspase-3和p53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伏立诺他 动物模型 细胞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伴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玉龙 刘禄社 +3 位作者 翟亚萍 程薇 张鲁芳 张茵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初诊时伴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相对于遗传学正常患者在I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33例成功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再障患者,比较有或无遗传学异常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于环孢... 目的探讨初诊时伴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者相对于遗传学正常患者在I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33例成功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再障患者,比较有或无遗传学异常的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于环孢素联合十一酸睾丸酮的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133例再障患者中9例具有细胞遗传学异常,占6.77%,其中8号染色体三体(+8)4例,7号单体(-7)2例,x、1号、7号染色体长臂缺失(Xq-、1q-、7q-)各1例。有细胞遗传学异常与无异常组相比,其年龄(50us.58,P=0.337)、性别比例(男55.56%YJS.62.10%,女44.44%us.37.90%,P=0.762)、急性再障所占比例(44.44%弧37.10%,P=0.728)均无明显差异。前者治疗有效率低于后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6%VS.79.03%,P=0.116)。4例+8患者治疗有效,而7、7q一患者治疗均无效。结论具有遗传学异常的再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与无异常患者差异不明显。具有+8的患者疗效似乎好于具右茸官异常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细胞遗传学异常 8号染色体三体 7号染色体单体
原文传递
伴有Ph样染色体的急性白血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玉龙 翟亚萍 +2 位作者 程薇 刘禄社 张茵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1年第12期751-753,共3页
目的了解核型中具有Ph样染色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核型中具有Ph样染色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例1患者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型为:47,XY,+8,t(12;22)... 目的了解核型中具有Ph样染色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核型中具有Ph样染色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例1患者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核型为:47,XY,+8,t(12;22)(p13;q11)[20],t(12;11)产生一个Ph样染色体。患者明确诊断后放弃治疗。例2患者诊断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为:48,XY,t(11:14)(p11;q32),+12,t(14;22)(q32;q11),de^20),+ar[20],其中t(14;22)产生一个Ph样染色体。给予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联合化疗,未取得缓解,患者于入院后15d出现意识模糊,昏迷,遂放弃治疗。2例患者荧光原位杂交均未检测到bcr—abl融合基因。结论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可存在Ph样染色体,与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学本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Ph样染色体 原位杂交 荧光
原文传递
伴有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龙 程薇 +3 位作者 张磊 张琳 刘禄社 翟亚萍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2年第9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伴有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5q-)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报道1例伴有5q一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因腹痛、骨痛就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过氧... 目的探讨伴有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5q-)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报道1例伴有5q一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因腹痛、骨痛就诊。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过氧化物酶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测,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T细胞型)。染色体及荧光免疫杂交检测均发现5q-。应用hyper—CVAD方案化疗曾短暂缓解,复发后应用MEA和hyper—CVAD方案,均无效。通过文献复习发现,5q-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十分罕见,此类患者5q缺失序列的最小重叠范围位于DNA标记D5S410和D5S436之间,即5q31.33区域。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5q-相当罕见,对该类疾病特点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双表型 急性 染色体缺失
原文传递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组织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6
作者 刘缦缦 刘方媛 +5 位作者 刘禄社 霍磊 时明月 杨夏婉 张婉君 孙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组织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水平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初诊原发性ITP患者为ITP组,10例同期未侵犯骨髓的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ITP组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再分为有效组14... 目的探讨骨髓组织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水平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6例初诊原发性ITP患者为ITP组,10例同期未侵犯骨髓的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ITP组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再分为有效组14例和无效组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骨髓组织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表达水平,分析ITP组骨髓组织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ITP组T细胞(2 495.16±1 317.20)、M1型巨噬细胞(18 494.42±11 607.4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 589.88±650.72、10 367.40±6 892.06)(P<0.05),M2型巨噬细胞表达水平(3 911.71±940.20)与对照组(3 508.95±2 46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M2型巨噬细胞表达水平(4 254.27±960.42)高于无效组(3 512.05±771.57)(P<0.05),T细胞(2 582.43±1 402.55)、M1型巨噬细胞表达水平(19 125.06±11 151.70)与无效组(2 393.36±1 263.90、17 758.68±12 575.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骨髓组织T细胞表达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503,P=0.009),M1、M2型巨噬细胞表达水平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107,P=0.602;r=0.222,P=0.276);ITP组T细胞及M1、M2型巨噬细胞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ITP患者骨髓组织中T细胞增加,导致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促进T细胞及M1型巨噬细胞凋亡,上调M2型巨噬细胞表达,有可能达到治疗原发性ITP并使疾病得到缓解,为原发性ITP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细胞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急性白血病四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晓燕 李玉龙 +6 位作者 刘禄社 程薇 商保军 张琳 时明月 王芳 孙恺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2-1065,共4页
SET-NUP214(TAF1-CAN)由t(9;9)(q34;q34)或del(9)(q34.11q34.13)形成,是白血病中一种少见的融合基因,最早于1990年在1例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患者中被检出。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融合基因 临床分析 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 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