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痨颗粒对H37RV感染动物体内抑菌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建国 樊蔚虹 +2 位作者 张莉 刘秉昭 高爱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23-24,共2页
为探讨抗痨颗粒的抑菌作用,本文观察了药物对H37RV感染小鼠的作用。结果表明抗痨颗粒对H37RV感染的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保护率分别为80%和60%。肺病变指数0.5~0.7之间为有效,肺、肝、脾的菌培证明具有明显的抑制结核杆菌作用。在... 为探讨抗痨颗粒的抑菌作用,本文观察了药物对H37RV感染小鼠的作用。结果表明抗痨颗粒对H37RV感染的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保护率分别为80%和60%。肺病变指数0.5~0.7之间为有效,肺、肝、脾的菌培证明具有明显的抑制结核杆菌作用。在对感染H37RV豚鼠的脾内活菌数、毒力根指数、比脾重指数影响所测得的结果证明,抗痨颗粒具有明显的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痨颗粒 H37RV 保护率 内脏菌活数 药理 中药
下载PDF
抗痨颗粒剂治疗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的中医理论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樊蔚虹 李建国 刘秉昭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8-9,共2页
中医学对肺结核的认识与治疗历史悠久,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将其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之中。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以“痨瘵”定名,现通称“肺痨”。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认为是... 中医学对肺结核的认识与治疗历史悠久,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将其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之中。至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开始以“痨瘵”定名,现通称“肺痨”。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认为是痨虫袭肺,阴虚火动,痰血为病。其病因主要是感染痨虫与正气虚弱(阴虚)两方面。对本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痨颗粒剂 中医药疗法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下载PDF
湿病源流 被引量:6
3
作者 李连成 刘秉昭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5-9,共5页
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成熟于现代.为此,做一简要地整理,以溯本求源,洞悉其脉络,对湿病今后研究,有着重要的承启和... 中医对湿病的认识,来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发展于金元,完善于明清、民国,成熟于现代.为此,做一简要地整理,以溯本求源,洞悉其脉络,对湿病今后研究,有着重要的承启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湿病 辨证论治 中医病理
下载PDF
湿病源流(续)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连成 刘秉昭 路志正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8-12,共5页
(接上期) 明清时期湿病理论日臻成熟明·张景岳全面总结了前贤的理论,是医学之集大成者,其对湿病的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如《景岳全书·湿证》日:"湿之为病……其为证也,在肌表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 (接上期) 明清时期湿病理论日臻成熟明·张景岳全面总结了前贤的理论,是医学之集大成者,其对湿病的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如《景岳全书·湿证》日:"湿之为病……其为证也,在肌表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疼不能转侧,为四肢痿弱痛;在肌肉则为麻木,为肿,为黄疸,为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为腹满,为小水秘涩,为黄赤,为大便泄泻,为腹痛,为后重,脱肛, 疝等证.凡肌表经络之病,湿由外而入者也,饮食血气之病,湿由内而生者也.此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甚,是固然矣;然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而不连经者……凡治此者,必当辨表里,察虚实,而必求其本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病 清代 湿热 中医 外感病证
下载PDF
路志正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红斑狼疮的经验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秉昭 张琦 路志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经方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养生中的“四化三和谐”
6
作者 刘秉昭 《国企》 2016年第7期86-87,共2页
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所采取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而在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贯穿人类一生的养生保健则根据不同个体的特征和环境因素等千差万别。衡量养生的标... 养生是根据生命发展规律所采取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所进行的保健活动。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而在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贯穿人类一生的养生保健则根据不同个体的特征和环境因素等千差万别。衡量养生的标准之一是长寿与否,但是简单的长寿并不是养生保健的目的,还需要健康的身体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保健 和谐 四化 生命发展 传统医学 环境因素 特征和 身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