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移动边缘计算和SSA算法的无线传感网络入侵检测方法
1
作者 刘科迪 刘静 《微处理机》 2024年第2期26-30,共5页
针对远距离传输和集中式处理方式带来的问题,为降低密集传感节点入侵任务检测的难度,减少时延开销和网络负荷,进一步消除隐私泄露风险,利用更靠近传感网络节点的移动边缘计算的明显优势,提出一种基于移动边缘计算和SSA算法的无线传感网... 针对远距离传输和集中式处理方式带来的问题,为降低密集传感节点入侵任务检测的难度,减少时延开销和网络负荷,进一步消除隐私泄露风险,利用更靠近传感网络节点的移动边缘计算的明显优势,提出一种基于移动边缘计算和SSA算法的无线传感网络入侵检测方法。通过将有计算能力的边缘服务器部署于靠近传感节点的位置,采集无线传感网络数据并提取网络安全特征,大幅缩短采集时间。通过麻雀搜索算法调整节点采集中的搜索策略,结合梯度变化降维避免陷入最优,以普通节点位置和节点特征为依据,进行分布式入侵检测,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入侵检测。实验证明:本方法节点入侵检测平均准确率达98.52%,检测平均延时为1.67 ms,具有出色的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边缘计算 麻雀搜索算法 无线传感网络 入侵检测 特征提取
下载PDF
情感感受视域下王阳明“良知”思想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清春 刘科迪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8期78-81,共4页
王阳明的“良知”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作为情感感受的良知有其发用与流行的一面;从工夫论的角度来看,良知亦体现了主体的道德实践能力。结合“天理”“性”“心”等核心概念对王阳明“良知”说进行分析,并从胡... 王阳明的“良知”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作为情感感受的良知有其发用与流行的一面;从工夫论的角度来看,良知亦体现了主体的道德实践能力。结合“天理”“性”“心”等核心概念对王阳明“良知”说进行分析,并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分析“情感感受”何以能够成为本体。这里的“情感感受”不是仅指“四端”,而是从人的所有感受上来说的,由此王阳明哲学实现了由“四端”到“七情”的扩展,这也是王阳明哲学在情感感受领域的重大贡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感受 心学 胡塞尔 现象学
下载PDF
“第四届全国孟子思想研讨会”综述
3
作者 谢永鑫 刘科迪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103-105,共3页
为了进一步推动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与对国学的讨论,2016年11月4—7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全国儒团联和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孟子思想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孟子的人性论... 为了进一步推动对孟子思想的研究与对国学的讨论,2016年11月4—7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哲学史学会、全国儒团联和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孟子思想研讨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孟子的人性论思想、诚信思想、"仁术"思想、君子观、政治观,孟子思想史中的一些问题,国学及孟子思想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等问题,做了深入的阐述与探讨。会议议题集中,内容丰富,体现了孟子思想和国学研究大众化、时代化、国际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国学 现代社会
下载PDF
《孟子》“君子有三乐”章中的幸福观及其现代意义
4
作者 谢永鑫 刘科迪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8-21,共4页
孟子的"君子有三乐"章中蕴含着系统的幸福观。首先,要孝亲,立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其次,是问心无愧,不断充实内心的快乐;最后,是广育天下英才,在事业中扩充自己的幸福感。孟子的幸福观启发我们以合理可... 孟子的"君子有三乐"章中蕴含着系统的幸福观。首先,要孝亲,立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其次,是问心无愧,不断充实内心的快乐;最后,是广育天下英才,在事业中扩充自己的幸福感。孟子的幸福观启发我们以合理可行的方法去追寻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幸福观 孝亲之乐 无愧怍之乐 教育之乐
下载PDF
知行合一是何种“合一”?——基于王阳明“志-诚”环状结构展开分析
5
作者 刘科迪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5-91,共7页
从王阳明道德哲学中“志”“诚”理论入手,力图从新的视角扩展对王阳明知行理论的研究。“志”为道德实践树立方向,“志”有“显”与“隐”两种状态,显明其志要依于内在的良知,在“持守其志”“淬炼其志”的过程中着实地“诚好诚恶”。... 从王阳明道德哲学中“志”“诚”理论入手,力图从新的视角扩展对王阳明知行理论的研究。“志”为道德实践树立方向,“志”有“显”与“隐”两种状态,显明其志要依于内在的良知,在“持守其志”“淬炼其志”的过程中着实地“诚好诚恶”。这一过程构成“立圣人之志”——“诚实其意”——“淬炼其志”的环状结构,也进一步明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是非思辨、非概念化的,知与行的“合一”不仅体现在内在逻辑上亦渗透于具体的行为实践中,“上达”(为道)即蕴含在“下学”(为学)的实践当中,两者是一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现象学 下学与上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