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xEnt模型的甘草潜在适生区预测
1
作者 薛浩博 刘米利 +2 位作者 李林山 周畅 段义忠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9-25,共7页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多年生豆科(Leguminosae)草本中药材植物。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与甘草野生分布数据,模拟了甘草当代的适生分布区,以及甘草未来(2050年、2070年)不同情景下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包...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多年生豆科(Leguminosae)草本中药材植物。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与甘草野生分布数据,模拟了甘草当代的适生分布区,以及甘草未来(2050年、2070年)不同情景下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包括中等社会脆弱性和中等辐射强迫的折中碳排放情景(SSP2-4.5)、高等社会脆弱性和高等辐射强迫的折中碳排放情景(SSP5-8.5),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未来甘草适生区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影响甘草潜在适生区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当前,甘草适生区位于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新疆和吉林东北部,即降水量少的中高纬度地区;未来不同情景下(SSP2-4.5和SSP5-8.5),甘草高适应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吉林、新疆等地,且适生区面积发生扩张。(2)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草适生区迁移路线整体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往南偏移,且均有向低降水量地区移动的趋势。(3)最冷季度的平均降水量、年均降水量、紫外线季节性变化是影响甘草适生区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MaxEnt模型 ARCGIS 适生区 迁移路线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革苞菊属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2
作者 李林山 王梓瑜 +3 位作者 刘米利 鲁客 狄龙 段义忠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6期97-106,共10页
目的:预测革苞菊属(Tugarinovia Iljin)植物不同时期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探究影响革苞菊属植物潜在适生区变化的环境因子。方法:基于革苞菊属植物的40个实际地理分布点以及29个生物气候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进行研... 目的:预测革苞菊属(Tugarinovia Iljin)植物不同时期下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并探究影响革苞菊属植物潜在适生区变化的环境因子。方法:基于革苞菊属植物的40个实际地理分布点以及29个生物气候变量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使用的MaxEnt模型AUC检验值均高于0.94,其模拟可信性极高;影响革苞菊属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海拔、温度季节性变化、紫外线的季节性、最湿月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和最高月份的平均UV-B值;从末次冰盛期到当代革苞菊属植物在中国的分布是高纬度往低纬度迁移,整体往东迁移。当代到205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分布区均是低纬度往高纬度迁移,整体向东北扩张,2050年到207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苞菊属植物分布区呈现扩张的趋势由高纬度往低纬度迁移,整体往西南方迁移,均有向高海拔迁移趋势。在未来205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适生区都将集中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巴彦淖尔。而在未来2070年两种不同情景下,革苞菊属植物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革苞菊属植物未来在中国的整体迁移路线呈现由北往南、由东向西偏移,且均有向高海拔地区移动趋势。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及引种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苞菊属 MaxEnt模型 环境响应曲线 适生区 迁移路线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4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林山 王梓瑜 +4 位作者 白慧慧 张凯煜 刘米利 史建国 段义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为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该区植物与土壤间关系,为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毛乌素沙地4种优势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紫穗槐(Amo... 为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该区植物与土壤间关系,为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毛乌素沙地4种优势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沙柳(Salix cheilophila)为例,采用化学分析、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研究其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并与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4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共获41门、122纲、169目、222科、319属土壤细菌。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较高,是毛乌素沙地4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优势菌门和优势菌纲。沙棘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数和Shannon指数最高,而紫穗槐最低。4种植物共有OTU数均低于沙棘和沙柳特有的OTU数,高于沙冬青和紫穗槐特有的OTU数。土壤pH和速效磷是影响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及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为毛乌素沙地植物的保护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提供理论依据,对毛乌素沙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落多样性 土壤细菌 毛乌素沙地 根际土壤
原文传递
创新背景下药用植物生态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探索
4
作者 李佳奇 刘米利 +1 位作者 史建国 段义忠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8期154-158,163,共6页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探索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基于当前地方高校药用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该文基于优化学习模式的视角出发,从明确课程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多手段科学评价等方面,探讨药...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探索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基于当前地方高校药用植物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该文基于优化学习模式的视角出发,从明确课程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多手段科学评价等方面,探讨药用植物生态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和完善,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引发学生主动探讨问题,激发其自主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出具备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研究性学习模式 药用植物生态学 课程改革 本科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