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述略——兼论当代中国油画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续宗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137-138,共2页
油画自15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历尽沧桑,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得到推广。油画作为外来的文化艺术种类,要使其真正溶入中国文化的血液中,以其特有的现代表现形式,表现中国民族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油画自己的体系模式,是当前的首要课题;同时... 油画自15世纪传入我国以来,历尽沧桑,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真正得到推广。油画作为外来的文化艺术种类,要使其真正溶入中国文化的血液中,以其特有的现代表现形式,表现中国民族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油画自己的体系模式,是当前的首要课题;同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性和现代性双轨合一,又是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油画 发展模式 20世纪 发展历史 西方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传统文化 西方现代艺术
下载PDF
浅析《巴黎手稿》的历史地位与美学意义——兼谈“美的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续宗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巴黎手稿》 历史地位 美学 马克思
下载PDF
绘画创作教学漫谈
3
作者 刘续宗 《宿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117-118,120,共3页
绘画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活反映,绘画从基础训练就要注重与 创作的联系,同时以绘画的独特语言,进行表现作品的内容于形式,强调美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审美,以及加强绘画的文 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修... 绘画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活反映,绘画从基础训练就要注重与 创作的联系,同时以绘画的独特语言,进行表现作品的内容于形式,强调美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审美,以及加强绘画的文 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修养,从而完成绘画创作的目的及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再现性 表现性 主客体
下载PDF
浅谈《画山水序》
4
作者 刘续宗 《宿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1期46-47,共2页
《画山水序》是把中国的佛学、道学的思想渗入了山水画论之中。就山水画功能而论,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肯定了现实山水的感性形象的美在于它是“灵”“道”的表现,同时也是“神”的表现。“畅神”的提出对山水画的发展起... 《画山水序》是把中国的佛学、道学的思想渗入了山水画论之中。就山水画功能而论,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肯定了现实山水的感性形象的美在于它是“灵”“道”的表现,同时也是“神”的表现。“畅神”的提出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画论在重视精神性和理性上最早为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形媚道 畅神 栖形感类 情感体验
下载PDF
简述中西方色彩艺术的发展与色彩基础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刘续宗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2年第8期28-31,共2页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色变化的科学原理,后在色彩艺术上得到运用,到法国印象派时艺术家们对光色的理解达到顶峰,从而导致现代色彩艺术的产生。同时中国绘画从"随类赋彩"至各个历史阶段中的重彩、...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色变化的科学原理,后在色彩艺术上得到运用,到法国印象派时艺术家们对光色的理解达到顶峰,从而导致现代色彩艺术的产生。同时中国绘画从"随类赋彩"至各个历史阶段中的重彩、淡彩而发展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在基础教学上懂得光色原理,掌握色彩的基本要素,培养正确的色彩观察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写生与创作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艺术 色彩理论 中西方 光色 中国绘画 随类赋彩 观察方法 物理学家 基本要素 文艺复兴
下载PDF
浅谈绘画创作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续宗 《国画家》 2005年第2期79-80,共2页
绘画创作是一种内在的认识活动和外在制作活动的统一体,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体验和感受在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反映,它综合了绘画诸因素,是思想观念和技能的集合产物。因此,探讨、掌握绘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以及主客观之... 绘画创作是一种内在的认识活动和外在制作活动的统一体,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某种体验和感受在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反映,它综合了绘画诸因素,是思想观念和技能的集合产物。因此,探讨、掌握绘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以及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创作中各种积极的内在潜力因素,发挥独创性,从而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审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创作 绘画作品 艺术家 审美要求 感受 现实生活 独创性 创作主体 客观 形象
原文传递
漫议传统画论中的水墨之道
7
作者 刘续宗 《国画家》 2006年第2期80-81,共2页
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或艺术的境界。儒家讲道,说文人应“志于道”,《中庸》中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佛家讲佛道,佛陀也曾于菩提树下悟道而成大圆满... 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把它作为一种人生或艺术的境界。儒家讲道,说文人应“志于道”,《中庸》中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佛家讲佛道,佛陀也曾于菩提树下悟道而成大圆满,拈花与众弟子讲经说道;而道家就直接把道作为自家的思想的要义,“道可道,非常道”。庖丁解牛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等等这些都在阐述着他们所追求的是人生与自然融合之道。因此我们可以说“道”就是中国哲学(这里可以把它延伸到文化的层次)最高的准则。那么水墨之“道”应和的是哪一家的道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 画论 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 《中庸》 中国哲学 “道” 志于道 菩提树 儒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