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性荧光示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肺损伤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耕龙 吕海金 +4 位作者 易小猛 安玉玲 魏旭霞 周朝荣 易慧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2-340,共9页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示踪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急性肺损伤。【方法】以MSC表面神经节苷脂(GD2)特异性抗原靶向的单克隆抗体Anti-GD2为载体,与荧光菁染料(Cy7)共价结合,得到新型荧光分子探针Anti-GD2-Cy7。将合成... 【目的】通过构建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示踪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急性肺损伤。【方法】以MSC表面神经节苷脂(GD2)特异性抗原靶向的单克隆抗体Anti-GD2为载体,与荧光菁染料(Cy7)共价结合,得到新型荧光分子探针Anti-GD2-Cy7。将合成的荧光分子探针Anti-GD2-Cy7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标记在MSC上。本研究取84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抽取其中48只平均分成三组:假手术组(n=16)、MSC+ALI组(n=16)和NS+ALI组(n=16)。建立ALI模型后,在24 h、48 h时间点进行肺组织形态学观察和病理评分、检测肺湿/干质量(W/D)比值和肺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剩余36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假手术组(n=12)和MSC+ALI组(n=12),将标记上的MSC-GD2-Cy7通过尾静脉注射入假手术组和MSC+ALI组小鼠。分别在尾静脉注射后的30 min及1 d、3 d、7 d各时间点麻醉解剖小鼠后;取其肺在小动物荧光成像仪下进行检测。【结果】模型制备达到ALI水平,无论是治疗后的24 h还是48 h,MSC+ALI组在肺组织的病理及评分、肺组织的水肿程度和肺血管的通透性明显比NS+ALI组轻。荧光检测显示MSC+ALI组在各时间点肺部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3.37±0.02)×10^(-4)vs(2.05±0.04)×10^(-4)scaled counts/s;(35.54±0.47)×10^(-4)vs(25.29±1.48)×10^(-4)scaled counts/s;(11.17±0.75)×10^(-4)vs(6.09±0.62)×10^(-4)scaled counts/s;(3.10±0.14)vs(0.00±0.00)×10^(-4)scaled counts/s;且P均小于0.05)]。【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注射后的30 min即可迁移到正常肺和损伤肺中,且在第1天大量的聚集在损伤肺中并持续到第7天;这表明MSC具有在损伤部位聚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示踪 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肺损伤 聚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