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庶长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芮方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3期74-80,共7页
庶长为先秦时期秦国所独有的官爵称呼。与左庶长、右庶长这些明确为爵称不同的是,庶长自出现至昭襄王初年,均为官称,且与晋国“公族大夫”类似,多为宗室之人担任。孝公前,庶长一度把握秦国大权,操纵国内君位继承。孝公时,秦王开... 庶长为先秦时期秦国所独有的官爵称呼。与左庶长、右庶长这些明确为爵称不同的是,庶长自出现至昭襄王初年,均为官称,且与晋国“公族大夫”类似,多为宗室之人担任。孝公前,庶长一度把握秦国大权,操纵国内君位继承。孝公时,秦王开始任用异姓削弱庶长权力。惠文王四年秦国设相,文武分职,庶长逐渐沦为单纯的军事统领。昭襄王初年,庶长被“将”代替,从秦职官序列中消失。庶长地位的迁移,体现秦官制及君权演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长 官称 宗室 大良造 庶长 文武分职
下载PDF
春秋时期鲁国的官爵关系探析
2
作者 刘芮方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6-124,共9页
从《左传》《国语》《周礼》等传世文献和相关金文中可以勾勒出春秋时期鲁国官制与爵制关系的概貌。春秋时期鲁国爵等与所任官位的高低大体上是一一对应的。随着数百年间官职的变化,爵等有时也小有变动。爵的地位明显居于官之上,鲁执政... 从《左传》《国语》《周礼》等传世文献和相关金文中可以勾勒出春秋时期鲁国官制与爵制关系的概貌。春秋时期鲁国爵等与所任官位的高低大体上是一一对应的。随着数百年间官职的变化,爵等有时也小有变动。爵的地位明显居于官之上,鲁执政三卿的日常政治活动并不限于其任官的职能;在礼仪场所及外交场合中的地位排序亦由爵等来定。春秋时期"官"的作用更多是职司上的,而人们当时的社会地位则是由"爵"的高低来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鲁国 官制 爵制 关系
下载PDF
春秋时期的君位继承制度——从《左传》中君位继承观念说起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芮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66,共6页
《左传》中多载有当时人对君位继承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观念更能直接反映出当时君位继承的传统(制度)。但在这些看法中,相互矛盾之处甚多。本文依国别对当时君位继承观念进行归纳总结,并详细分析产生这些观念的背景和原因,由... 《左传》中多载有当时人对君位继承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观念更能直接反映出当时君位继承的传统(制度)。但在这些看法中,相互矛盾之处甚多。本文依国别对当时君位继承观念进行归纳总结,并详细分析产生这些观念的背景和原因,由此看出春秋时期各国均采纳了嫡长子继承制,只是在实际的君位传承中由于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以及他国干预等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各种"变例",而这些变例并不能否定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君位继承制度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君位继承观念 君位继承制度
原文传递
2013年新课程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评析及教学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芮方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3年第8期43-44,共2页
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选材平实,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爱因斯坦热”现象,并以爱因斯坦与科学态度为切入点融合中西历史。 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各版本必修教科书中均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学生阅读材料时没有陌生感。本题的设... 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选材平实,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爱因斯坦热”现象,并以爱因斯坦与科学态度为切入点融合中西历史。 关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各版本必修教科书中均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因此学生阅读材料时没有陌生感。本题的设问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命题立意看,本题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总体上看,第40题不失为一道好题。笔者参加了2013年高考吉林省历史阅卷工作,下面就谈谈第40题的阅卷感受及些许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40题 文综卷 教学建议 新课程 爱因斯坦 中西历史 科学态度 阅读材料
原文传递
从《春秋》三传看春秋时期的爵制与政制
5
作者 刘芮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7-129,共3页
先秦文献对于周代爵制的记载,因东周时“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41页),至孟子亦仅闻其大略,不知其详情。学术界对于周代是否存在等级分明的“五等爵制”曾争论不休... 先秦文献对于周代爵制的记载,因东周时“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41页),至孟子亦仅闻其大略,不知其详情。学术界对于周代是否存在等级分明的“五等爵制”曾争论不休,一直无统一的认识。王世民先生和陈恩林先生分别从周代金文和传世文献中勾勒相关史料,肯定了“五等爵制”的存在,其说甚是。(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我们从《春秋》三传中也可以明确看出,到春秋时仍有“公、侯、伯、子、男”此类爵称,且在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内部还有诸如“卿、大夫、士”这样的内爵存在,同时在这些爵位之间还有一定的等级秩序。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期 《春秋》 爵制 《十三经注疏》 《历史研究》 政制 先秦文献 中华书局
原文传递
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天力——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5、46题评析
6
作者 刘芮方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年第9期64-66,共3页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作材料题的命制基本延续了往年的思路:文白相间,史论结合,文言文部分较少,适合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同时,设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考生能准确把握要考查的内容。
关键词 全国卷 新课标 史论结合 材料题 文言文 指向性 命制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