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早期肺功能监测为指导的干预在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的应用
1
作者 林利平 颜孙言 +4 位作者 刘芳意 陈苹苹 林加源 洪杨文 叶秀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33期121-125,共5页
目的:探究以早期肺功能监测为指导的干预对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12月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0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下呼吸道感染干预治疗,观察组则以... 目的:探究以早期肺功能监测为指导的干预对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9月—2023年12月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0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下呼吸道感染干预治疗,观察组则以早期肺功能监测为指导进行针对性干预。比较两组疾病控制总有效率、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呼气峰值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_(1)/FVC)]及免疫状态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CD8^(+)、CD19^(+)、CD3^(+)及CD4^(+)]。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指标及免疫状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EF、FEV_(1)%pred、FEV_(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8^(+)、CD1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gA、IgG、IgM、补体C3、CD3^(+)、CD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早期肺功能监测为指导的干预有助于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疾病控制,调控其免疫状态,有助于患儿肺功能状态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肺功能监测 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儿童 疾病控制 肺功能 免疫状态
下载PDF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苏翠敏 刘芳意 +1 位作者 蔡红珠 王鸿飞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0年第4期533-536,共4页
目的分析晋江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患病情况,为制定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晋江市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通过病史、体检和经皮血氧饱和度测量进行筛查,阳性者行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对结果... 目的分析晋江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患病情况,为制定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晋江市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通过病史、体检和经皮血氧饱和度测量进行筛查,阳性者行超声心动图确定诊断,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新生儿共5 564人,诊断先心病60例,发病率为10.78‰;出生体重<2.5kg的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为46.73‰,出生体重≥2.5kg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为8.58‰,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6,P<0.05)。早产儿先心病发病率为20.13‰,足月以上新生儿发病率为9.9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5)。部分先心病患儿经手术治疗,恢复良好。结论该地区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低出生体重和早产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孕期保健和筛查,及早诊治能提高先心病患儿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发病率 新生儿 临床筛查
下载PDF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整合研究
3
作者 刘芳意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1年第31期0187-0187,共1页
根据我国对教育事业不断重视的现状,对新课程的改革力度不断地加大,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道德、智力、体力、音乐和劳动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课堂。针对小学阶段... 根据我国对教育事业不断重视的现状,对新课程的改革力度不断地加大,在小学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对道德、智力、体力、音乐和劳动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音乐课堂。针对小学阶段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与信息技术相应的融合,将音乐课堂充分地活跃起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展现学生们在这个年龄段的活力,便成了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和音乐课堂的融合,提升音乐课堂的活力是我们本文探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音乐 音乐课堂
下载PDF
双水平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初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鸿飞 苏翠敏 刘芳意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366-368,371,共4页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 PAP)和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 CPAP)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0例RDS患儿,给予"气管插管—使用肺表...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通气(Bi PAP)和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 CPAP)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初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早产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0例RDS患儿,给予"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治疗后随机分为Bi PAP组和n CPAP组各30例。观察无创呼吸支持后1、12、24、48 h血气指标的变化;记录无创正压通气总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度或Ⅳ度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死亡及无创呼吸支持后24、48、72 h内有创呼吸支持比例。结果 Bi PAP组1、12、24 h Pa CO2低于n CPAP组,1、12 h Pa O2及氧合指数(OI)均高于n CP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总有创呼吸支持率及无创呼吸支持后24、48、72 h内有创呼吸支持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无创通气总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气漏综合征、BPD、NEC、Ⅲ度或Ⅳ度IVH、ROP、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i PAP应用于早产儿RDS的初始治疗,在提高氧合作用、减少CO2潴留方面优于n CPAP通气模式,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RDS早产儿的首选通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正压通气 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 有创呼吸支持 并发症 肺表面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