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尿常规检验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芸芸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5期96-99,共4页
目的研究尿常规检验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尿常规指标检验。以临床确诊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阑尾炎类型尿常规检验结果,分... 目的研究尿常规检验在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0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尿常规指标检验。以临床确诊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阑尾炎类型尿常规检验结果,分析尿常规检验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效能。结果临床确诊结果显示70例疑似患儿中60例为急性阑尾炎。尿常规检验诊断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80.00%,准确度为90.00%。坏疽性阑尾炎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尿蛋白高于化脓性与单纯性,化脓性阑尾炎的各指标高于单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常规检验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效能,坏疽性阑尾炎的尿常规指标最高,其次为化脓性和单纯性,适合作为首选筛查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阑尾炎 尿常规检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2023/2024年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2
作者 章大全 刘芸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7-896,共10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发布的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3/2024年冬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和可能成因。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气温冷暖起伏大,总体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季节内变...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发布的中国台站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3/2024年冬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和可能成因。2023/2024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气温冷暖起伏大,总体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9.8%,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多。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接近常年,东亚槽偏弱。欧亚中高纬500 hPa位势高度场呈西低东高的分布形势,并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以纬向环流为主,2月转为异常经向型环流,有利于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入侵我国。受赤道中东太平洋厄尔尼诺、热带印度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以及北太平洋年代际涛动负位相等因子的协同影响,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菲律宾及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阶段性活跃,欧亚对流层高层出现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有利于热带水汽向我国中东部输送,配合中高纬冷空气南下,导致该地区发生多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冷空气 厄尔尼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节内变化
下载PDF
传承与再造——地域文化符号的视觉设计转换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芸芸 张大鲁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77-81,共5页
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基础,引申出“地域文化符号”这一特殊概念,并阐释其内涵及应用价值。根据视觉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将地域文化符号内涵及具体表现进行梳理和拆解,依托视觉设计的特殊性,总体将地域文化符号分... 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基础,引申出“地域文化符号”这一特殊概念,并阐释其内涵及应用价值。根据视觉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将地域文化符号内涵及具体表现进行梳理和拆解,依托视觉设计的特殊性,总体将地域文化符号分为显性视觉符号与隐性精神符号两大类,并分别提出针对两种类型符号的视觉设计原则、方法与理念。以创新的视觉设计方式使地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进一步促进大众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与理解,从而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符号 视觉设计 转换
下载PDF
个人健康信息收集的法律与伦理规制研究——基于可穿戴设备专利信息分析
4
作者 唐恒 刘芸芸 王浩 《科学与社会》 2024年第1期20-37,共18页
近年来,公众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可穿戴设备专利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可穿戴设备在收集和使用个人健康信息时缺少规制,存在伦理和法律上的风险。通过专利信息分析,表明可穿戴设备专利当前处于研发热点,相关专利技术实施存在对... 近年来,公众对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可穿戴设备专利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可穿戴设备在收集和使用个人健康信息时缺少规制,存在伦理和法律上的风险。通过专利信息分析,表明可穿戴设备专利当前处于研发热点,相关专利技术实施存在对用户个人健康信息的隐私侵害风险、管理漏洞风险和永久监视风险。本研究基于不同责任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以期促进可穿戴设备专利技术发展的同时确保其中所涉个人健康信息获得合理保护,实现技术创新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专利 个人健康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
下载PDF
钢琴伴奏与中国民族乐器演奏及其融合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芸芸 《艺术评鉴》 2023年第9期73-76,共4页
现代钢琴诞生于欧洲,其音响效果丰富,被广泛用于各种独奏和伴奏表演中。我国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出了带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乐器,能够演奏风格不同的乐曲。但民族乐器的声部较为单调,容易造成听众审美疲劳,如果将钢... 现代钢琴诞生于欧洲,其音响效果丰富,被广泛用于各种独奏和伴奏表演中。我国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创造出了带有鲜明特色的民族乐器,能够演奏风格不同的乐曲。但民族乐器的声部较为单调,容易造成听众审美疲劳,如果将钢琴与民族乐器进行搭配,让钢琴的伴奏声丰富民族乐器的音响,则能更好地展现乐曲的艺术魅力,从而带给听众全新的音乐体验。基于此,本文对钢琴和中国民族乐器进行了概述,阐述了钢琴伴奏之于民族乐器演奏的意义,介绍了钢琴在音乐理论、创作意识、演奏音量、演奏类型、表演节奏以及情感表现等几个方面与民族乐器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钢琴 音响效果 艺术魅力 钢琴伴奏 民族乐器演奏
下载PDF
21世纪第2个10年初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增加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嘉诚 李清泉 +4 位作者 丁一汇 刘芸芸 谭桂容 沈新勇 吴清源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4-775,共12页
华北是中国人口聚集区及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旱涝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基于近61年(1961—2021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第2个1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11/2012年前后经历了... 华北是中国人口聚集区及主要的农业和工业区,旱涝灾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影响。基于近61年(1961—2021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研究发现,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21世纪第2个10年初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在2011/2012年前后经历了从干到湿的变化。选择1999—2011年作为干旱期,2012—2021年作为湿润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华北地区在干旱期和湿润期相关大气环流系统的差异。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此次从干到湿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关系不大,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发生的年代际变化有所不同。在2011—2021年湿润期,对流层中低层环流场上在蒙古高原—中国东北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气旋西侧的偏北风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华北,有利于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的交汇;对流层高层则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地区上空为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东亚西风急流的东伸北抬,由涡度方程诊断可知相对涡度的水平平流项对急流位置偏北东伸有重要贡献;上述环流形势有利于华北地区上升运动的增强。与此同时,湿润期华北地区上空假相当位温升高,且假相当位温垂直变化增强,说明华北上空大气更加暖湿,且大气层结更不稳定,也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动力和热力条件异常变化共同导致华北地区在2012—2021年降水较前期降水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亚西风急流
下载PDF
“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数字素养政策文本量化评价
7
作者 毛丰付 刘芸芸 郭亚洁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1期62-70,共9页
数字素养是数字中国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数字素养政策进行梳理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发展趋势与整体布局。本研究运用文本挖掘以及PMC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5—2022年中央颁布的有关数字素养的37项政策条例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发... 数字素养是数字中国建设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数字素养政策进行梳理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发展趋势与整体布局。本研究运用文本挖掘以及PMC指数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5—2022年中央颁布的有关数字素养的37项政策条例进行了量化分析。分析发现,现存的有关数字素养政策总体质量较高,基本处于优秀、及格的范围;但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存在建议内容不够详细、作用范围较窄、预测性和监管性略有欠缺、切入视角单一等问题。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对未来数字素养政策的制定做出展望,也对未来数字素养的学术研究方向做出尝试性设想,以期为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文本挖掘 量化评价 PMC指数模型
下载PDF
月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重建与应用 被引量:86
8
作者 刘芸芸 李维京 +1 位作者 艾(孑兑)秀 李清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4-423,共10页
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 针对目前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监测中使用的月时间尺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存在的问题,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脊线指数和西伸脊点4种指数重新进行定义和计算,重建了1951—2010年逐月历史时间序列。面积指数、强度指数采用真实的面积和体积进行定义和计算,脊线指数则同时利用500 hPa高度场和纬向风切变线进行定义,且不仅仅局限于588 dagpm等值线,充分考虑了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高压系统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作用。选取其中两个相对独立的指数——脊线指数与西伸脊点,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9种组合类型的构建,最大程度上涵盖了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各种雨型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面积指数 强度指数 脊线指数 西伸脊点
下载PDF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芸芸 何金海 +1 位作者 梁建茵 李春晖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年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从气候平均的角度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转换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由冬季向夏季的季节转换的基本特征是:夏季... 利用NCEP/NCAR1957~2001年45年逐日的再分析资料,从地面开始积分计算整层的水汽输送通量,从气候平均的角度分析了亚澳季风区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季节转换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由冬季向夏季的季节转换的基本特征是:夏季大值输送带的建立及其自西向东伸展,伴随着斯里兰卡低涡活动、自南向北的越赤道输送和副高的东撤、南海夏季风建立等一系列天气气候事件;而冬季形势的建立则是副高南侧东风输送带的西伸,伴随夏季大值输送带的断裂、西撤,最后形成亚洲低纬东风输送带,进而形成由北向南的越赤道输送以及澳大利亚和南印度洋夏季风水汽输送。伴随着冬、夏季节转换,中南半岛以西和以东地区的西风水汽输送的经向移动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征,表明印度季风和东亚-西太平洋季风的形成机制有很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澳季风区 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 季节转换 中南半岛
下载PDF
2020年夏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芸芸 王永光 柯宗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2020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73.0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次多;季节内阶段性特征显著,6—7月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大部—江淮地区,8月则主要在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致使2020年夏季雨型分布异常,不是... 2020年夏季我国天气气候极为异常,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73.0 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7%,为1961年以来次多;季节内阶段性特征显著,6—7月多雨带主要位于江南大部—江淮地区,8月则主要在东北、华北及西南地区,致使2020年夏季雨型分布异常,不是传统认识上的四类雨型分布。通过对同期大气环流和热带海温等异常特征分析发现,6—7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异常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强、偏西,第一次季节性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明显偏晚,且表现出明显的准双周振荡特征;使得来自西北太平洋的转向水汽输送偏强,并与中高纬不断南下的冷空气活动相配合,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导致江淮梅雨异常偏多。热带印度洋持续偏暖对维持6—7月西太副高偏强偏西及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弱起到了重要作用。8月,欧亚中高纬环流调整为“两槽一脊”型,蒙古低压活跃;西太副高也由前期偏纬向型的带状分布转为“块状”分布,脊线位置偏北;沿西太副高外围的异常西南风水汽输送延伸至华北—东北南部,形成自西南到东北的异常多雨带,与6—7月江淮流域降水异常偏多的空间分布有明显不同。异常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活动是导致8月中低纬大气环流发生调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梅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印度洋暖海温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
下载PDF
2020年超强梅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64
11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393-1404,共12页
2020年梅雨呈现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区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多的特点,是一次典型的超强梅雨。分析发现,梅雨期东亚季风区多个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相对稳定,且表现出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梅雨的开始和结... 2020年梅雨呈现出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区范围广、累计雨量大、强降水过程多的特点,是一次典型的超强梅雨。分析发现,梅雨期东亚季风区多个关键大气环流系统的平均位置相对稳定,且表现出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主雨带的北抬和停滞、强降水过程的发生维持都与准双周振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共经历了6次北抬和南撤的周期性振荡,同时高、低层季风环流系统则表现出5次显著增强的过程,尤其是低空西南急流的不断加强,南风大值中心反复建立和位置的相对稳定,使得源自热带的水汽输送一次次加强,水汽辐合与上升运动反复发展,从而导致梅雨在江淮流域长时间持续,暴雨过程频频发生。另外,梅雨期欧亚中高纬环流表现为“两脊一槽”型,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频繁,东亚沿岸低槽活跃,经西北路径和(或)东北路径的冷空气不断南下,与低层一次次加强的西南暖湿水汽在江淮区域频繁交汇,这是造成今年梅雨异常偏强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对历史上梅雨的时空分布、雨涝特征及致灾程度等方面的比较可知,2020年的超强梅雨的异常程度总体弱于1954年,而强于1998年和1991年。得益于现今气候预测准确率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明显提高,今年由此次超强梅雨而造成的江淮流域洪涝灾害影响及死亡失踪人数等均较之前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梅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准双周振荡 东亚高空西风急流 低空西南急流 阻塞高压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2
12
作者 刘芸芸 张雪芹 孙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2期97-103,共7页
利用西北干旱区1961—2007年77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序列,将西北干旱区分为5个主要气候区,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降水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 利用西北干旱区1961—2007年77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序列,将西北干旱区分为5个主要气候区,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雨季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降水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降水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西部降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在新疆北部与伊犁河谷地区。降水具有5~6年或2~3年的年际周期与8~11年的年代际周期,但河西走廊地区例外。干旱区降水转型时期的空间差异显著,最早在1980年代初期从南疆开始,1980年代中期新疆北部降水出现异常偏多,伊犁河谷和河西走廊地区降水突变期则出现在1990年代初,但变化趋势相反;阿拉善高原地区降水没有明显的突变时间。由周期外推方法得到,在未来一个年代际周期中,西北干旱区的西部降水将以偏少的气候特征为主,直到2015年前后才会再次回到偏多的周期中来;阿拉善高原地区在未来8~11年中有可能向着降水增加的趋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西北干旱区 降水 未来趋势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1
13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5-1237,共13页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的环流场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通过对季风期降水、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及低频振荡等方面的分析,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与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盛时,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其西侧的偏南气流异常偏弱,使得我国长江流域形成低层异常环流及水汽输送的辐散区,从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而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的年份,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南偏西,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形成异常偏强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使得长江流域成为南、北距平风的汇合区,其上空对流活动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长江流域的降水。(2)东亚局地Hadley垂直环流在强、弱季风年也显著不同,在强季风年里,Hadley局地环流异常偏弱,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的下沉运动距平,使得该地区降水减弱,而弱季风年则正好相反。(3)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存在显著的气候平均的大气季节内振荡(CISO),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减弱时期,长江流域降水同时受到源自热带西北太平洋西传CISO和源自热带印度洋东传CISO的共同影响,可能造成了某种锁相关系,从而造成降水偏多;而在强季风年里长江流域只受由西太平洋西传的CISO的影响,不容易激发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 长江流域 夏季降水 气候平均的季节内振荡(CISO)
下载PDF
CMIP5 模式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模拟和预估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芸芸 李维京 +1 位作者 左金清 胡增臻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7-290,共14页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26个模式的模拟结果,从空间分布和振幅变化、年际周期及年代际趋势等方面,初步评估了CMIP5模式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对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副高...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26个模式的模拟结果,从空间分布和振幅变化、年际周期及年代际趋势等方面,初步评估了CMIP5模式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对未来不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下副高的可能变化给出了定性的预估。CMIP5模式历史试验结果显示,大多数模式对500 hPa位势高度气候平均值的模拟有明显误差,这主要是由于模式对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海表温度(SST)的模拟普遍较观测值低,从而导致模式对副高的模拟能力有限。但大多数模式对高度场和纬向风场变化的空间形态与振幅都有较强的模拟能力。因此,通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气候平均值替代CMIP5模式气候平均值的简单方法,对CMIP5模拟结果进行了订正。经订正后的模式结果均有能力刻画副高指数的历史时间序列,且能够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副高面积增大、强度增强和显著西伸的变化趋势。此外,通过对副高指数的长期趋势、年际周期及标准差等的定量评估,注意到CNRM-CM5、FGOALSg2、FIO-ESM,MIROC-ESM和MPI-ESM-P这5个模式对副高的模拟能力较强。未来气候预估试验中,副高面积和强度均增大,且显著西伸;其线性增长趋势在RCP8.5情景下最高,RCP4.5情景下次之,RCP2.6情景下最弱。有趣的是副高脊线指数在3种排放情景下都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这些结果为选取和利用CMIP5模式进行东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归因分析和未来预估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模拟和预估 典型浓度路径情景
下载PDF
印度夏季风与中国华北降水的遥相关分析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47
15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9-799,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与中国华北降水的正相关关系,以后国内外又有一些研究证实了这种正相关关系的存在。文中利用1951—2005年多种气象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详细讨论了印度夏季风和中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并针对...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揭示了印度夏季风与中国华北降水的正相关关系,以后国内外又有一些研究证实了这种正相关关系的存在。文中利用1951—2005年多种气象资料和数值模拟方法,详细讨论了印度夏季风和中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并针对由印度西北部经青藏高原到中国华北地区形成的正、负、正的遥相关型,从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两方面探讨了其中的内在联系,所得结果不但确证了以往的结论,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印度夏季风对华北地区降水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印度夏季风强(弱)时,华北地区容易出现降水偏多(少)的天气;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少)时,印度夏季风偏强(弱)的机率却低一些,这说明印度夏季风的异常变化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有更大的影响。(2)印度夏季风强度主要受印度季风槽的影响,在印度季风槽加深的同时,中高纬的低压槽也加深发展,而这时西太平洋高压脊西伸,来自低纬的西南风水汽输送和源于西太平洋的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风水汽输送共同作用,有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偏多;反之则不利于华北地区的降水。(3)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也很好地模拟出印度夏季风和华北夏季降水的遥相关关系,其相应的环流异常系统与诊断分析结果非常一致,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这种遥相关关系的存在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夏季风 华北降水 遥相关 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
下载PDF
2019年春季我国主要气候异常特征及可能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芸芸 陈丽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83-1493,共11页
2019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位;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8.7 mm,接近常年同期,但旱涝分布差异显著。东北、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南降水显著偏多,而黄淮、江淮及云南大部降水异常偏少,其中云南地区降水量为... 2019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位;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48.7 mm,接近常年同期,但旱涝分布差异显著。东北、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南降水显著偏多,而黄淮、江淮及云南大部降水异常偏少,其中云南地区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气温偏高和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旱涝灾害并存。季内气候变化显著,表现出东亚冬季风环流向夏季风环流转换期的特征。春季(尤其是3-4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受到中纬度环流型的明显影响,乌拉尔山及其以北地区为负高度距平中心,而乌拉尔山以东到贝加尔湖地区为大范围正高度距平,这种异常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气温整体偏高。另一方面,低伟度大气环流则表现出对热带海温异常的明显响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异常偏强、偏西及偏南,这基本决定了我国春季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型,其强度和位置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南方降水分布,同时通过与中高纬异常环流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我国北方降水异常格局。进一步分析热带海温外强迫的影响显示,在El Nino衰减年的春季,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增暖对西太副高持续偏强偏西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而El Nino事件本身对西太副高强度的影响在春季逐渐减弱,对西太副高南北位置的影响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 春季气候异常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EL NI o 印度洋海温
下载PDF
2020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芸芸 王永光 +1 位作者 龚振淞 娄德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8-498,共11页
2020年汛期准确预测了“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涝重于旱”的总体特征,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上游、海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和辽河流域降水偏少的预测与实况吻合。较好把握了华南前汛期雨季开... 2020年汛期准确预测了“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涝重于旱”的总体特征,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上游、海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和辽河流域降水偏少的预测与实况吻合。较好把握了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偏早、梅雨开始偏早和结束偏晚、华北雨季开始偏晚等雨季进程;但低估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的异常程度,对江淮西部、汉水降水明显偏多预测不准确,对四川盆地降水异常偏多也估计不足。对全国气温偏高以及我国南方高温日数偏多等主要趋势特征的预测与实况一致,对汛期台风数量较常年偏少及前期生成偏少后期生成偏多,以及在夏末至秋季较常年同期活跃的变化趋势的预测也均与实况吻合。2020年汛期预测重点考虑了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弱暖水衰减的演变趋势对东亚夏季环流的滞后影响,同时热带印度洋的持续暖海温的接力作用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菲律宾异常反气旋偏强。预测中低估了热带印度洋的异常偏暖程度及其对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导致预测中出现了较大偏差。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整体偏多的特征把握较好,这主要与模式对夏季平均的热带和副热带主要环流系统的空间分布型预测准确有关。但对季节内尺度的环流变化特征把握不好,包括中高纬欧亚地区在6-7月表现出的“两脊一槽”双阻型环流,以及7月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持续偏南,季节进程较常年明显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预测 汛期降水 El Nino事件 热带印度洋暖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菲律宾异常反气旋
下载PDF
新疆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环流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芸芸 何金海 王谦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32,共9页
利用中国160个站195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对新疆地区近50a来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环流形势进行了研究。考虑到新疆地区复杂的地形,将新疆地区分为南疆、北疆分别讨论,分析发现:北疆的雨季比南疆早一个月左右,并呈现双峰型特点... 利用中国160个站195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对新疆地区近50a来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环流形势进行了研究。考虑到新疆地区复杂的地形,将新疆地区分为南疆、北疆分别讨论,分析发现:北疆的雨季比南疆早一个月左右,并呈现双峰型特点;50a来,新疆夏季的降水总体是增加的,南疆比北疆明显,1985年是一个明显的气候突变点;新疆夏季降水存在准3a、准5~6a和准10~13a的显著周期,但南疆还存在显著的准20~22a的大尺度振荡周期,北疆则不存在;环流分析表明新疆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500hPa环流配置及南亚高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夏季降水异常 合成分析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芸芸 俞永强 +1 位作者 何金海 张振国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3-733,共11页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ERA40再分析逐日的200 hPa风场资料,选取1958—1977年和1980—1999年各20年,对比分析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前后两个时段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近20 a来,原来在赤道中太平洋上活跃的... 利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的ERA40再分析逐日的200 hPa风场资料,选取1958—1977年和1980—1999年各20年,对比分析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前后两个时段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近20 a来,原来在赤道中太平洋上活跃的ISO减弱,而在中印度洋、孟加拉湾地区ISO变得活跃;全球变暖背景下,ISO的强度变化幅度加大,表明ISO更加活跃,且季节变化明显,冬、春季强,夏、秋季弱;对流层上层的纬向风能量更集中于1—3波,ISO的频率有加大的趋势。还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发展的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1.0g中的控制试验及其二氧化碳浓度加倍试验结果,分别对应实测资料的前后20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模式对ISO的空间结构模拟较好,但低估了ISO的强度;时空谱分析表明模式结果中包含有更多的纬向风的高频成分,由于能量的分散,导致对ISO活动强度的低估。但通过对模式的控制试验和温室气体增加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耦合模式还是较好地反映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ISO在中印度洋、孟加拉湾地区变得活跃、频率加大等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 耦合模式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3-685,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准两年振荡 大气热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