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体化时期乡村生产空间的重构:以厉家寨农田水利建设为例
1
作者 刘行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1-49,共9页
空间意识既是理解时间的重要维度,也为我们理解历史的主体性、多元性提供了独特视角。在集体化时期厉家寨农田水利建设中,通过整地、造地改变了以往土地分散性、碎片化的空间格局;河渠、水库建设的治水工程在改变水资源自然状态的同时,... 空间意识既是理解时间的重要维度,也为我们理解历史的主体性、多元性提供了独特视角。在集体化时期厉家寨农田水利建设中,通过整地、造地改变了以往土地分散性、碎片化的空间格局;河渠、水库建设的治水工程在改变水资源自然状态的同时,更是制作出众多的空间景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上,乡村生产空间的重构提供了政治动员下落后乡村短期内实现国家现代化图景的可能性。这场空间革命既是改造乡村的国家行动,也离不开各级干部和普通农民的全面参与,是国家与农民共谋的结果。但这种共谋关系中不同“能动者”的主动性及其作用有着重要区别,体现为一种“差序的共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化时期 乡村生产空间重构 厉家寨 差序的共谋
下载PDF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解读--基于农村基层治理的视角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行玉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7-81,共5页
调解作为民间纠纷的主要解决手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刻影响着现实中的纠纷解决。依托于行政权威,人民调解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农村民事纠纷的主要且有效解决方式;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随着基层组织自治性的过渡,失去权威因... 调解作为民间纠纷的主要解决手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刻影响着现实中的纠纷解决。依托于行政权威,人民调解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农村民事纠纷的主要且有效解决方式;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随着基层组织自治性的过渡,失去权威因素的村干部难以担当起调解者的角色;展望未来,基层自治的成熟必将为法理型权威的塑造创造条件,进而促进人民调解成为真正的民间性、自治型纠纷解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调解 基层治理 农村基层组织 村干部
下载PDF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的法社会学分析——从鲁东南乡村调查展开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行玉 魏宪朝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7-149,共3页
社会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原有的社会功能正随着解决民事纠纷比例上的下降而逐步弱化。由乡村的个案调查展开,从宏观视角分析,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变化削弱了民间调解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村级人民调解组织随着基层自治组织对社会控制力的... 社会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原有的社会功能正随着解决民事纠纷比例上的下降而逐步弱化。由乡村的个案调查展开,从宏观视角分析,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变化削弱了民间调解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村级人民调解组织随着基层自治组织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而失去权威,无法满足农民纠纷解决的需求;从微观视角分析,作为调解人员的村干部由于积极性、专业性不高难以胜任调解工作,村人民调解的公正性也受到调解者与当事人人际关系亲疏有别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人民调解 基层自治组织 村干部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基于南街村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行玉 魏宪朝 《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第3X期5-7,共3页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农村从未停止。基于南街村个案分析显示,"能人经济"阶段的集体企业曾经依靠政策性扶持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粗放式增长;在制度化不完善的阶段,能人治理构成了集体企业发展壮大的必备要素;...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农村从未停止。基于南街村个案分析显示,"能人经济"阶段的集体企业曾经依靠政策性扶持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粗放式增长;在制度化不完善的阶段,能人治理构成了集体企业发展壮大的必备要素;灵活的市场发展策略和严格的家族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落后体制的弊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将是保障个体权利和实现集体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能人治理 南街村
下载PDF
乡土社会的“无讼”观——基于传统与当前调查的比较视角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行玉 《调研世界》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5-37,共3页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传统社会共生共存的文化内核,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当前农村的"无讼"调查,我们看到的是:司法腐败导致的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各种形式的调解在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与传统社会共生共存的文化内核,有着其存在的社会根源。通过对当前农村的"无讼"调查,我们看到的是:司法腐败导致的农民对法律的不信任;各种形式的调解在纠纷解决中仍然是主要方式;规范的缺失带来的公平危机在部分地方日趋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无讼 调查 法治
下载PDF
宗族观念、选举程序与均势竞争:夏村村民选举观察与反思 被引量:5
6
作者 刘行玉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4-99,共6页
在公民意识薄弱的文化背景下,村民积极政治参与并不必然意味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现。鲁东南夏村个案显示,村委会行使职权的选择性、自利性与村委会选举中村民积极政治参与共存。研究发现,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合法的选举程序... 在公民意识薄弱的文化背景下,村民积极政治参与并不必然意味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实现。鲁东南夏村个案显示,村委会行使职权的选择性、自利性与村委会选举中村民积极政治参与共存。研究发现,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合法的选举程序以及村庄派系竞争的均势性构成支撑村民积极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这再次启示我们,不可忽略传统文化与观念对村民政治生活的影响;重新认识村民选举热情和高参选率,反思村民自治背景下的积极政治参与;继续规范村委会选举程序,推进村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 宗族观念 选举程序 均势竞争 村民自治
下载PDF
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行玉 张恩秀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23-128,共6页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效实现形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隐形教育为根本理念,通过构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效实现形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隐形教育为根本理念,通过构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真正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有效统一。这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指导,更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确发展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 根本遵循
下载PDF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法治的缺失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行玉 张成立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年第11期90-92,共3页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牢牢占据中国主流意识地位,成为人们行为规范和组织社会的思想渊源。特别是在社会调控方面,既是人们思想行为之基础,又是社会组织之依据。思想控制与组织体系的相辅相成,组成有效的社会调控网络。正是由于儒家思...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牢牢占据中国主流意识地位,成为人们行为规范和组织社会的思想渊源。特别是在社会调控方面,既是人们思想行为之基础,又是社会组织之依据。思想控制与组织体系的相辅相成,组成有效的社会调控网络。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及相应非正式社会调控的有效运行所形成的对社会的有效规制,导致了正式外在调控或制度化调控产生必要性的丧失,也即法治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行为规范 社会组织 社会调控
下载PDF
传统民间调解的特点与社会基础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行玉 夏洪政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24期212-213,共2页
民间调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深刻影响着民事纠纷的解决。纵观传统民间调解,其指导思想和目的是儒家无讼、和至上的社会理想;其依据主要是礼俗、家法和族规;其存在和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传统权威,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自给自... 民间调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深刻影响着民事纠纷的解决。纵观传统民间调解,其指导思想和目的是儒家无讼、和至上的社会理想;其依据主要是礼俗、家法和族规;其存在和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传统权威,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传统调解得以形成的最深厚的社会土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是传统社会民间调解文化产生的又一社会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调解 社会基础 儒家思想
下载PDF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的社会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行玉 《济宁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5-57,共3页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地位下降、功能弱化的现状源于深层次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变迁。农村道德伦理调解功能的弱化削弱了人民调解的重要依据——情理在调解中的说服作用;离散化的人际环境导致社区凝聚力下降,纠纷解决合作化的基础与需求减少...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地位下降、功能弱化的现状源于深层次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变迁。农村道德伦理调解功能的弱化削弱了人民调解的重要依据——情理在调解中的说服作用;离散化的人际环境导致社区凝聚力下降,纠纷解决合作化的基础与需求减少;农村法制环境与农民法律意识的落后侵蚀着调解的公平正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农村 人民调解 社会环境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中农村人民调解的道德环境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行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曾经被誉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所经历的地位下降、功能弱化的尴尬局面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农村道德状况的下降使得农村民事纠纷的产生更为频繁与复杂,人民调解所依据的道德规范的统一性受到破坏,大大削弱了... 曾经被誉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所经历的地位下降、功能弱化的尴尬局面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社会转型期农村道德状况的下降使得农村民事纠纷的产生更为频繁与复杂,人民调解所依据的道德规范的统一性受到破坏,大大削弱了情理在调解中的说服作用。人民调解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良好的道德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体系,市场经济下的诚信观念,正确的财富伦理,有效的社区舆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农村 道德环境 人民调解
下载PDF
乡村治理四十年:回顾与总结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行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13-19,共7页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治理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基本体现。全面认识四十年乡村治理实践需要将其置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背景下。四十年实践历程的成就与困境为中国乡村治理积累有益经验,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治理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基本体现。全面认识四十年乡村治理实践需要将其置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背景下。四十年实践历程的成就与困境为中国乡村治理积累有益经验,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完善提供重要借鉴: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引导、利用乡村社会传统资源,构建多元乡村治理融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的法制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行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1-66,共6页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正面临着地位下降、功能弱化的局面,作为人民调解员的村干部难以很好履行调解职责。当前农村相对滞后的法制环境与法律意识对作为协商性纠纷解决的人民调解产生消极影响:法律权威的缺乏带来社会公平危机;传统习俗仍... 转型期农村人民调解正面临着地位下降、功能弱化的局面,作为人民调解员的村干部难以很好履行调解职责。当前农村相对滞后的法制环境与法律意识对作为协商性纠纷解决的人民调解产生消极影响:法律权威的缺乏带来社会公平危机;传统习俗仍然是农村社会的基本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社会治安状况不理想,公共安全有待提高。以农村人民调解功能的有效发挥为目标,转型期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加强政府廉政建设、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公共安全,最终树立法律权威,为人民调解创造良好法制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农村人民调解 法制环境
下载PDF
从大寨到小岗: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时代转折
14
作者 刘行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20-27,共8页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大寨与小岗的个案回顾与比较为我们理解历史的阶段性和完整性提供了重要素材。作为特定历史的产物,两个时代典型的出现既是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尝试,又是多重因素共同建构...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大寨与小岗的个案回顾与比较为我们理解历史的阶段性和完整性提供了重要素材。作为特定历史的产物,两个时代典型的出现既是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尝试,又是多重因素共同建构的结果。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国农民被动卷入不同的是,小岗开启的农村改革赋予农民生产经营中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是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有效互动的结果。这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创新的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寨 小岗 人民公社 改革开放 两个历史时期
下载PDF
公共权力边界分析——兼议转型中国公共权力建设
15
作者 刘行玉 《济宁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3-86,共4页
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冲突永恒地贯穿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国家权力来源于个人权利,并在终极意义上应当服务于个人权利。公共权力的活动空间在于社会公共事务而不可侵犯私人领域。否则,将对个人自由形成重大威胁,阻碍社会自主性... 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冲突永恒地贯穿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国家权力来源于个人权利,并在终极意义上应当服务于个人权利。公共权力的活动空间在于社会公共事务而不可侵犯私人领域。否则,将对个人自由形成重大威胁,阻碍社会自主性因素的成长。转型中国公共权力建设需要确立"权利本位"、"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和根本原则,积极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权力运行监督与制约机制,培育成熟公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公共权力 私人权利 边界
下载PDF
转型期民事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
16
作者 刘行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恢复秩序、维护和谐人际,有助于法治文明的推进。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导致因主体德性不足而产生的民事纠纷激增,以社会稳定为政策导向的纠... 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必须有助于从根本上恢复秩序、维护和谐人际,有助于法治文明的推进。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导致因主体德性不足而产生的民事纠纷激增,以社会稳定为政策导向的纠纷解决偏离正义恢复,必将从根本上威胁秩序,腐蚀社会正义。因此,纠纷解决中恢复正义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设计与实践必须确立以正义恢复为根本,以秩序维护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纠纷解决 正义 秩序 稳定 价值取向
下载PDF
村民的合作与不合作:三十年村民与村委会关系变迁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行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42-47,共6页
村民与村委会关系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格局:改革初期,处于村委会传统权威下的农民增产增收明显,村民合作行为呈现出常规性、普遍性;随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沉重,在基层政府行政压力下的村民合作行为带有明显的消极性、被动... 村民与村委会关系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格局:改革初期,处于村委会传统权威下的农民增产增收明显,村民合作行为呈现出常规性、普遍性;随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沉重,在基层政府行政压力下的村民合作行为带有明显的消极性、被动性,个体非合作行为乃至对抗行为日益增多;新世纪以来,基层政府依法行政意识不断增强,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有效推动了农民收入增加、负担减轻,村民合作行为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三十年村民与村委会关系考察显示,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变迁与农村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在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中,村委会居于主导地位,基层政府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村民行为具有被动性;村民自治的成熟与完善从根本上依赖于村民主体性与主导地位的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 村委会 合作 不合作 村民自治
下载PDF
税收协定优于国内税法适用吗
18
作者 刘行玉 《纳税》 2011年第8期26-26,共1页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缔结的有关税收的条约、协定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依照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也就是说,税法也是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具体地说,...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缔结的有关税收的条约、协定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依照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也就是说,税法也是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具体地说,国际法优于国内法,即税收协定(安排)具有高于国内税法的效力.当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不一致时,应根据国际法中“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以及国际上按“孰优”原则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税收协定(安排)与国内税法的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收协定 税法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国内法 国际法 正常运行 条约 普通法
下载PDF
普及每一位教师惠及每一个幼儿
19
作者 刘行玉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 2012年第10期14-14,共1页
普及每一位教师 招聘的幼儿教师的保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举办单位的大问题:一生献给幼教的幼儿教师,希望晚年有个保障,这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普惠幼儿园来了,幼儿园也和小学一样,国家补助公用经费.并指定用于... 普及每一位教师 招聘的幼儿教师的保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举办单位的大问题:一生献给幼教的幼儿教师,希望晚年有个保障,这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普惠幼儿园来了,幼儿园也和小学一样,国家补助公用经费.并指定用于教师的保险和添置设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师 主管部门 国家补助 幼儿园 保险 招聘
下载PDF
村委会行为倾向考察与分析——以鲁东南夏村为例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行玉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1-58,111,共8页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职责的重心在于村庄自治性事务,服务于村庄、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是其核心功能。然而,个案考察显示,村委会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具有严重的选择性、自利性倾向,背...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职责的重心在于村庄自治性事务,服务于村庄、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是其核心功能。然而,个案考察显示,村委会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具有严重的选择性、自利性倾向,背离了自身职责与功能。其原因在于村民自治中决策、管理与监督环节民主建设滞后、村民自治物质基础薄弱、基层政府指导与监督职责缺失以及深层次上村庄治理中传统体制与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委会 职责 行为倾向 村民自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