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对炎症介质、氧化应激、疼痛介质的影响
1
作者 刘裕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26-0030,共5页
对腹股沟疝患者,开展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观察该种方式对炎症介质、氧化应激、疼痛介质的影响情况。方法 病例收集于2023年1月-2024年1月中,将该时间段的100例患者分为开放疝组和腔镜修补组,前者开展开放疝修补术;后者开展TE... 对腹股沟疝患者,开展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观察该种方式对炎症介质、氧化应激、疼痛介质的影响情况。方法 病例收集于2023年1月-2024年1月中,将该时间段的100例患者分为开放疝组和腔镜修补组,前者开展开放疝修补术;后者开展TEP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围手术期指标以及炎症介质、氧化应激、疼痛介质等差异性。结果 (1)开放疝组治疗总有效率78.00%,低于腔镜修补组的96.00%,(p<0.05)。(2)腔镜修补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低于开放疝组,手术时间高于开放疝组,(p<0.05)。(3)术后1天腔镜修补组TNF-α、IL-6、IL-1β指标低于开放疝组,(p<0.05)。(4)术后腔镜修补组YKL-40低于开放疝组,SOD、GSH-Px指标高于开放疝组,(p<0.05)。(5)术后1天腔镜修补组β-EP水平高于开放疝组,P物质、5-羟色胺低于开放疝组,(p<0.05)。(6)腔镜修补组并发症占比6.00%,低于开放疝组的20.00%,(p<0.05)。结论 对腹股沟疝患者开展TEP治疗能够减少病症和对炎症介质、氧化应激、疼痛介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 炎症介质 氧化应激 疼痛介质
下载PDF
经括约肌间隙引流术治疗高位肌间后马蹄型肛周脓肿对患者术后疼痛、肛门功能及肛瘘形成率的影响
2
作者 刘裕棠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053-0056,共4页
对高位肌间后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经括约肌间隙引流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肛门功能以及肛瘘形成率影响情况。方法 本次分析中病例收集于2023年1月-2024年3月期间,共计15个月份,将该时间段的80例患者分为切开挂线组(切开挂线术)... 对高位肌间后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经括约肌间隙引流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肛门功能以及肛瘘形成率影响情况。方法 本次分析中病例收集于2023年1月-2024年3月期间,共计15个月份,将该时间段的80例患者分为切开挂线组(切开挂线术)和间隙引流组(经括约肌间隙引流术),对比两组差异性。结果 (1)切开挂线组疼痛程度评分高于间隙引流组。(2)间隙引流组评分低于切开挂线组。(3)术后30天切开挂线组肛瘘形成率17.50%,高于间隙引流组的2.50%。(4)切开挂线组生活质量评分中各维度均低于间隙引流组,(p<0.05)。结论 对高位肌间后马蹄型肛周脓肿患者,采用经括约肌间隙引流术可改善肛门功能,该种方式值得推广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肌间后马蹄型肛周脓肿 经括约肌间隙引流术 疼痛 肛门功能
下载PDF
腹部切口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在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裕棠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0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切口腹白线前放置皮下硅胶负压引流管在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0月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80例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随机分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切口腹白线前放置皮下硅胶负压引流管在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0月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80例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随机分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照组患者予腹部切口稀释碘伏及生理盐水冲洗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处理基础上予切口腹白线前放置硅胶管接负压瓶负压引流干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穿孔部位、穿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切口脂肪液化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0.0%)、切口感染率(2.5%)、脂肪液化率(7.5%)与对照组的47.5%、17.5%、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口腹白线前放置硅胶管负压引流能减少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利于切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间,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切口 胃十二指肠穿孔 肥胖 切口感染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廖千文 曾庆智 刘裕棠 《微创医学》 2018年第4期542-544,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术后吻...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1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口瘘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139例患者中,发生吻合口瘘12例(8.6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BMI、糖尿病、术前低白蛋白、术前肠梗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术前肠梗阻为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糖尿病、术前白蛋白、术前肠梗阻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密切相关,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吻合口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根治术 吻合口瘘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乙状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保留左结肠动脉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裕棠 曾庆智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6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乙状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随机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与否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乙状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保留左结肠动脉,n=40)与对照组(不保留左结肠动脉,n=40)。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术中切除近远端肠管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清扫淋巴结个数、术中切除远端肠管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切除近端肠管长度为(10.25±0.85)cm,对照组为(12.65±2.0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吻合口漏病例,对照组出现吻合口漏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肠梗阻、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2型糖尿病的乙状结肠癌患者而言,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更有效保障近端肠管血运,减少吻合口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癌 2型糖尿病 左结肠动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