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及全身磁共振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许慧 袁梅 +1 位作者 秦斌 王德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全身磁共振表现,探讨全身磁共振分期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全身检查。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磁共振及临床两种分期方法进行...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全身磁共振表现,探讨全身磁共振分期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全身检查。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磁共振及临床两种分期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骨痛、贫血、乏力、肝脾肿大和浅表淋巴结肿大等;15例患者中全身磁共振表现为正常型4例,弥漫型3例,局灶型3例,混合型4例,胡椒面型1例。磁共振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8例,临床分期为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0例。两种分期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P=0.46>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骨痛;全身磁共振成像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和评估价值;两种分期方法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全身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T动态磁共振磷谱对正常人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在体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斌 吴飞云 +2 位作者 刘许慧 陆永刚 齐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8期1280-1283,共4页
目的:运用3T高场强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评价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情况。方法:对20名正常人受试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采集,后期利用Matlab软件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三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 目的:运用3T高场强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31P-MRS)在体评价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情况。方法:对20名正常人受试者骨骼肌进行动态31P-MRS采集,后期利用Matlab软件对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三磷酸腺苷(ATP)等化合物的峰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分别计算在静止期,运动末期及数个恢复期骨骼肌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同时计算二磷酸腺苷(ADP)和细胞内PH值,评价磁共振动态磷谱技术对研究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价值。结果:肌肉运动时PCr含量明显降低,Pi、Pi/PCr和ADP升高,恢复期各含磷化合物含量逐渐恢复至静息水平。结论:3T高场强动态磷谱技术可以无创性定量评价骨骼肌线粒体功能,为肌肉的功能影像学提供客观证据,为以后客观研究肌肉相关疾病提供了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磷谱 骨骼肌 线粒体功能 运动
下载PDF
胸椎定量CT和腰椎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羽 张宗军 +5 位作者 刘许慧 滕剑 李清瑶 彭飞 傅迎霞 徐徐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5-1210,共6页
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 目的:研究胸椎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差异,以及胸椎QCT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同时行胸部CT与腰椎及髋关节DXA检测的绝经后女性192例,获取胸7-9椎体QCT及腰1-4椎体和左髋关节DXA的BMD和T值,结合文献以胸7-9椎体QCT的平均BMD 90 mg/cm^(3)和136 mg/cm^(3)作为判定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阈值,比较胸椎QCT和双能DXA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的差异并评估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和胸椎QCT的BMD的影响。结果:192例绝经期女性的平均年龄为64.79岁,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同腰椎DXA对其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QCT和DXA完全符合者100例(52.08%),不符合者92例(47.92%),其中80例(41.67%)在DXA被低估;不同BMI对腰椎DXA的BMD及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胸椎QCT的BM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椎QCT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优于双能DXA,胸部CT检查联合胸椎QCT获得胸椎BMD可指导绝经后女性进行骨质疏松的筛查,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 骨质疏松
下载PDF
MRI定量分析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羽 刘许慧 +6 位作者 滕剑 王睿 彭飞 傅迎霞 王建华 张宗军 黄德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眼眶内容物MRI各参数的变化,探讨MRI定量测量对TAO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行眼眶3.0 T MRI检查的活动期TAO患者37例,根据患者主要症...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眼眶内容物MRI各参数的变化,探讨MRI定量测量对TAO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行眼眶3.0 T MRI检查的活动期TAO患者37例,根据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临床活动度评分(CAS)变化分为有效组(23例)和无效组(14例),测量2组双眼治疗前后眼球突出度、眼球内侧脂肪厚度、眼外肌最大截面积、眼外肌与同侧颞肌的信号强度比(SIR_(眼外肌/颞肌)),分析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与CAS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有效组治疗前后SIR_(眼外肌/颞肌)、C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组治疗前后SIR_(眼外肌/颞肌)差值与CAS差值相关(r=0.801,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SIR_(眼外肌/颞肌)治疗前后差值对疗效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AUC=0.898,P<0.001)。结论:MRI定量测量SIR_(眼外肌/颞肌)可评估激素治疗活动期TAO的效果,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磁共振成像 糖皮质激素类
下载PDF
碘对比剂对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许慧 张宗军 +3 位作者 滕剑 傅迎霞 张羽 彭飞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受试者注射碘对比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碘对比剂对BMD测量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腹部CT检查的138例患者影像资料,采用QCT测量腰1~腰3椎体平扫、动脉期、门... 目的:通过定量CT测量,评估受试者注射碘对比剂前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分析碘对比剂对BMD测量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行腹部CT检查的138例患者影像资料,采用QCT测量腰1~腰3椎体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BMD值,计算3个椎体各期相平均BMD及增强前后BMD增加值(ΔBMD)。以平扫BMD作为标准QCT-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增强前后各期相BMD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间各期相ΔBMD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增强后各期相与平扫BMD以及ΔBMD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QCT-BMD与增强各期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00、0.012,均<0.05),门脉期与动脉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其余各期相间无统计学差异;门脉期及延迟期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各期相ΔBM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门脉期P=0.003<0.05,延迟期P=0.009<0.05)。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与标准QCT-BMD均呈正相关(r=0.992、0.983、0.987,均P=0.000<0.05);门脉期及延迟期ΔBMD与年龄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7(P=0.001<0.05)和0.269(P=0.000<0.05)。结论:QCT测量增强扫描各期相与平扫之间BMD有较好的相关性,动脉期及延迟期较门脉期更好;门脉期及延迟期BMD增加值与年龄正相关;增强扫描各期相中,应以动脉期作为增强QCT-BMD测量的最佳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骨密度 碘对比剂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CT成像特点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许慧 冯纪涛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33期82-83,共2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CT成像特点的对比。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12日-2017年7月20日期间本院接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50例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和肿瘤体积、CT成像特...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CT成像特点的对比。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12日-2017年7月20日期间本院接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50例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和肿瘤体积、CT成像特点。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之间比较左叶[(35.50±48.76)cm3、(64.38±178.75)cm3)]和右叶腺体体积[(37.31±41.27)cm3、(58.66±150.27)cm3]、结节体积[(51.03±136.84)cm3、(22.83±39.88)cm3]存在较大差异(P<0.05);且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结节形态、边界、与腺体关系、晕圈、钙化、内部特点、分界等成像特点存在较大差异(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结节不规则、与周围组织边界模糊、多处于腺体被膜外、病灶内呈低密度阴影、伴有晕圈和钙化、呈不均匀的乳头状强化;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结节形态规则且呈弥漫性肿大、多发结节,边界清晰且边缘无包膜,伴有出血和钙化情况。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中采用CT扫描能够有效进行鉴别诊断,提供有效信息以供术前诊断和临床进行参考,便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结节性甲状腺肿 CT 成像特点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和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许慧 冯纪涛 +2 位作者 徐徐 朱红 彭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8期57-58,共2页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和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对63例经病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84个病灶及104个区淋巴结的CT和超声资料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准确价值。结果:以病灶为统计单位多排C...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和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对63例经病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84个病灶及104个区淋巴结的CT和超声资料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手段的准确价值。结果:以病灶为统计单位多排CT检出66(78.57%)个,超声检出71(84.52%)个。104个区淋巴结中,病理有70个区有转移淋巴结者,C T检出43个,超声检出17个,两者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1.42%,58.82%,24.28%,100%;C 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6,大于超声的0.615(P均<0.01)。结论:CT在癌灶方面的检出不如超声,在转移淋巴结方面的检出高于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中,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能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多排螺旋CT 超声
下载PDF
全身MRI与核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鲁珊珊 王德杭 +3 位作者 李永军 冯阳 周敏林 刘许慧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评价全身MRI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在2周内分别进行全身MRI及核素骨显像(BS),采取临床资料同常规MRI、CT等多种影像资料结合分析,辅以必要的随访复查为“金标准”,分别以30例患者和270个... 目的评价全身MRI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在2周内分别进行全身MRI及核素骨显像(BS),采取临床资料同常规MRI、CT等多种影像资料结合分析,辅以必要的随访复查为“金标准”,分别以30例患者和270个部位为单位进行分析。使用McNemar检验比较两者对骨转移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30例患者中,“金标准”诊断27例患者存在骨转移,全身MRI检出25例,2例假阴性,无假阳性患者;BS检出27例阳性患者,其中2例为假阳性。以病例为单位,两者的敏感度均为92.6%(25/27),特异度分别为100%(3/3)及33.3%(1/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30及0.6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灶部位为单位统计显示全身MR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8%(108/119)、98.0%(148/151),高于骨扫描的70.6%(84/119)、90.7%(137/151)(P值均〈0.01)。全身MR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8,大于Bs的0.8066(P〈0.01)。全身MRI同时发现3例患者存在脑转移,4例患者存在肺转移,4例患者存在肝转移。结论全身MRI对骨转移瘤的综合诊断能力较BS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 肿瘤转移 骨肿瘤
原文传递
CT肺动脉阻塞指数对肺栓塞治疗效果的定量评估 被引量:7
9
作者 袁梅 刘许慧 俞同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4-507,共4页
目的评估Qanadli等提出的CT阻塞指数在定量分析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治疗效果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确诊、经溶栓或(及)抗凝治疗并治疗后以CTA随访的患者55例,随访时间为1~6周。治疗前... 目的评估Qanadli等提出的CT阻塞指数在定量分析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治疗效果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确诊、经溶栓或(及)抗凝治疗并治疗后以CTA随访的患者55例,随访时间为1~6周。治疗前后采用Qanadli栓塞指数评价PE程度,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评价其与临床指征(血氧饱和度及肺动脉压)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55例患者中,51例经溶栓或(及)抗凝治疗后临床指征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由(83.52±4.461)%上升到(94.76±3.532)%(P〈0.001),肺动脉压力由(31.17±5.892)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19.83±4.804)mmHg(P〈0.001);Qanadli栓塞指数从治疗前的(45.09±18.22)%降至治疗后的(10.86±10.29)%(P〈0.001)。4例临床指征改善不明显,Qanadli栓塞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80)。治疗前后Qanadli栓塞指数与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力的差异度均存在良好相关性(r值分别为0.934、0.813)。结论 Qanadli栓塞指数可准确用于PE治疗效果的定量评估,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栓塞指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征象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纪涛 刘许慧 徐青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分析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征象,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腹盆腔SFT患者[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41~71(53.0±10.6)岁]的影像学表现、临... 目的分析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征象,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腹盆腔SFT患者[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41~71(53.0±10.6)岁]的影像学表现、临床及病理资料。18例患者中,13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肿瘤的大小(最大径)、形态、密度或信号、动态增强特点、动脉期肿瘤体内血管及肿瘤周围有无血管等情况。采用卡方精确检验分析肿瘤大小、边界及形态与良恶性肿瘤的关系;Fisher检验比较三者在良恶性肿瘤中表现的差异性。结果①CT影像学表现:13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0.53±6.21)cm,最大直径为2.7~23.4 cm. 12例患者肿瘤的病灶边界清晰;8例呈分叶状,7例出现囊变,1例有钙化。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有11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2例表现为轻中度强化;10例动脉期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8例病灶周围出现迂曲血管。②MRI影像学表现:5例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1.93±3.21)cm,最大直径为10.0~13.4 cm。5例患者的病灶边界均清晰;4例病灶呈分叶状;T2加权成像显示有3例出现囊变,4例病灶内见瘢痕状及片状低信号区,1例均匀等高信号;5例出现流空血管影。4例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出现延迟强化区;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5例动脉期在病灶内显示强化血管。③病理结果显示:18例SFT患者中,7例为恶性、11例为良性。7例恶性SFT患者中,有5例病灶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10.88±5.62)cm],而良性SFT患者中仅有2例最大直径超过平均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P=0.039)。结论腹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呈多样性,当腹腔内出现丰富的血供伴瘢痕状、片状延迟强化肿瘤,同时瘤体周围出现迂曲血管及瘤体内出现点、条状动脉期强化血管的表现有助于诊断,且MRI中T2加权成像出现低信号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第7~9胸椎CT值对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评估价值的研究
11
作者 李清瑶 张宗军 +4 位作者 张羽 滕剑 王睿 彭飞 刘许慧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7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 目的探讨胸椎CT值在国人成年女性骨密度(BMD)值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3月—202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年女性体检者287名,年龄21~84(55.8±13.6)岁。287名被试者均行胸部CT扫描,以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采用定量CT(QCT)测量软件分别测量T_(7~9)椎体的BMD值,计算平均BMD值;在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中测量T_(7~9)椎体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观察胸椎CT值与BMD值之间的相关性。将胸椎BMD值转换为腰椎BMD值,根据腰椎BMD值诊断被试者骨质状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依据胸椎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BMD<80 mg/cm^(3))和骨质正常(BMD>120 mg/cm^(3))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最佳阈值。结果T_(7)-T_(9)椎体的BMD和T_(7~9)椎体平均BMD分别为(125.17±47.42)、(121.84±48.33)、(123.93±49.24)和(123.67±47.73)mg/cm^(3),T_(7)-T_(9)椎体的CT值和T_(7~9)椎体平均CT值分别为(157.48±56.97)、(154.92±58.37)、(158.03±60.02)和(156.81±57.78)HU。T_(7~9)各椎体CT值、平均CT值均与相应椎体的BMD值呈正相关(r=0.946、0.960、0.956、0.968,P值均<0.001)。287名被试者中,骨质疏松77例,骨质减少102例,骨质正常108例。ROC曲线显示:平均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8[95%可信区间(CI)0.997~0.999,P<0.001],平均CT值<116 HU时诊断骨质疏松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2.2%;平均CT值诊断骨质正常的AUC为0.997(95%CI 0.993~1.000,P<0.001),平均CT值>170 HU时诊断骨质正常的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96.1%。结论胸椎平均CT值能反映BMD的情况,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较高,胸椎平均CT值的测量可作为预测高危人群BMD情况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胸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