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夹闭86例治疗体会
1
作者 刘谦东 熊峰 +2 位作者 徐锐 丁伟 李凤荣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动脉瘤夹闭 治疗 颅内 围手术期处理
下载PDF
脑室腹腔引流术后导管梗阻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2
作者 刘谦东 王兴强 +1 位作者 丁伟 刘爱军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1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目的 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导管梗阴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回顾我院6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导管梗阻的形成因素与防治结果。结果 导致梗阻的原因主要为颅内感染、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及医源性因素。
关键词 术后 导管 脑室腹腔分流术 腹腔引流术 梗阻原因 医源性因素 结脑 形成因素 目的 方法
下载PDF
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维杰 刘玉光 +2 位作者 王兴强 张玉海 刘谦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1-102,共2页
2000年7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施行128例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钛网组(11.5%)明显低于骨水泥组(45.9%)及自体颅骨组(28.2%),青壮年患者(16.3%)明显低于中老年患者(52.8%),缺损<40cm2者(1... 2000年7月~2006年12月,我们共施行128例外伤性颅骨缺损修补术,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结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钛网组(11.5%)明显低于骨水泥组(45.9%)及自体颅骨组(28.2%),青壮年患者(16.3%)明显低于中老年患者(52.8%),缺损<40cm2者(15.3%)明显低于缺损>40cm2者(41.1%)(P均<0.05)。认为颅骨缺损修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修补材料、患者年龄、颅骨缺损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颅骨缺损 颅骨修补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脑内深部病变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的临床研究(附42例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熊峰 丁伟 +3 位作者 王兴强 刘谦东 刘青林 李刚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448-450,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技术在脑内深部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脑深部病变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肿瘤前均行硬膜外或硬膜下彩超检查,以定位肿瘤及选择手术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后再行彩超检查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技术在脑内深部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脑深部病变的临床资料。手术切除肿瘤前均行硬膜外或硬膜下彩超检查,以定位肿瘤及选择手术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后再行彩超检查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对比显示42例病变均定位准确。其中显微镜下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4例,部分切除8例。术后4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加重,3例术前偏瘫短期内加重,其余病人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术中彩超有助于病变的术中定位和手术路径的选择,准确地切除病灶,最大程度减少手术的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立体定位技术
下载PDF
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永林 熊峰 +1 位作者 刘谦东 苏万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25-126,129,共3页
目的评价CT脑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分别行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为10... 目的评价CT脑血管造影(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分别行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3D-DSA对动脉瘤确诊率为100%,CTA为87.3%。3D-DSA对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能力亦优于CTA,差异有显著性(χ2=7.10~14.53,P<0.01)。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中3D-DSA较CTA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永林 苏万东 +2 位作者 熊峰 刘谦东 陈维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2-43,共2页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三种显示法]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46例,检出动脉瘤55个。动脉瘤的确诊率3D-DSA为...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三种显示法]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46例,检出动脉瘤55个。动脉瘤的确诊率3D-DSA为100%,2D-DSA为89.1%,CTA为87.3%。3D-DSA与CTA比较,P<0.05;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DSA与CTA比较,P<0.01。3D-DSA的SSD、VR显示法与CTA比较,P均<0.01。认为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CTA较2D-DSA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重组链激酶治疗颅内血肿62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裴丽娜 熊峰 刘谦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血肿 重组链激酶 治疗 定向钻孔置管 自体血浆
下载PDF
血浆链激酶在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丁伟 刘谦东 +1 位作者 王兴强 张俊功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 研究外伤性颅内血肿外科治疗中血浆加链激酶的局部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钻孔清除部分颅内血肿辅以血浆加链激酶 (r SK)溶化引流残余血肿 ,治疗各类颅内血肿 30例 ,其中硬膜外血肿 2 1例 ,脑内血肿 6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 3... 目的 研究外伤性颅内血肿外科治疗中血浆加链激酶的局部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钻孔清除部分颅内血肿辅以血浆加链激酶 (r SK)溶化引流残余血肿 ,治疗各类颅内血肿 30例 ,其中硬膜外血肿 2 1例 ,脑内血肿 6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 3例。结果 近期疗效 ,优良 2 3例 (79% ) ,好转 4例 (14 % ) ,无效 2例 (7% ) ,死亡 1例。局部应用 15mg的r SK加自体血浆 2ml,2 4h后可引流血肿量的 80 %以上 ,加速血肿的溶解吸收。结论 立体定向钻孔血肿部分清除结合血浆链激酶溶解引流残余血肿有较好疗效 ,r SK加血浆在外伤性颅内血肿治疗中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肿 链激酶 治疗 外伤性 血浆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下载PDF
圣·约翰草提取物片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小鼠恐惧和焦虑行为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文浩 刘谦东 +2 位作者 李硕硕 周陆军 樊双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1,共7页
目的研究圣·约翰草提取物片(ESJWT)对短暂电击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行为的影响,并探讨ESJWT防治PTSD的可能性。方法 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舍曲林(15 mg·kg-1)和ESJWT(25 mg·kg^(... 目的研究圣·约翰草提取物片(ESJWT)对短暂电击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行为的影响,并探讨ESJWT防治PTSD的可能性。方法 48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舍曲林(15 mg·kg-1)和ESJWT(25 mg·kg^(-1))治疗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连续2 d给予不可逃避的足底电击(0.8 mA,持续10 s,间隔10 s,每天15次),实验前1 h药物处理组小鼠分别ig给予盐酸舍曲林和ESJWT,每天1次,持续18 d。第3,8和15天测量小鼠僵住时间百分比和粪便量,于第16,17和18天依次对小鼠进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爬梯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用ELISA测定小鼠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僵住时间百分比和粪便量显著增加(P<0.01),进入旷场中央区域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进入高架十字迷宫开臂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爬梯实验中小鼠爬梯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但站立次数明显增加(P<0.01),提示PTSD模型制备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舍曲林和ESJWT均能有效改善上述模型小鼠PTSD样行为(P<0.05,P<0.01),其中ESJWT治疗组小鼠在条件恐惧环境下粪便量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各组小鼠血清NE和5-HT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SJWT可有效改善PTSD模型小鼠的恐惧和焦虑等行为,有可能用于PTSD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约翰草提取物片 贯叶连翘 创伤后应激障碍 行为学效应
下载PDF
创伤后应激障碍生物学基础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硕硕 刘谦东 袁增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5-1193,共9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机体经受巨大精神创伤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调后遗症,因其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影响,呈现特定人群高发病率,引发关注。其发病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发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生物学研究表明,以下丘脑-垂体...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机体经受巨大精神创伤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调后遗症,因其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影响,呈现特定人群高发病率,引发关注。其发病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发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生物学研究表明,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为主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失调和慢性炎症反应,以及脑解剖结构和神经环路改变在PTSD的病理进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临床治疗主要以症状为靶向,首选抗焦虑、抑郁药物,同时结合心理治疗,预后效果个体差异较大,更多的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还在试验中。本综述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尤其是PTSD患者中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免疫失调和神经环路基础进行初步分析论证,为进一步揭示PTSD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神经炎症 恐惧环路
下载PDF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爱军 刘谦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气管切开患者 气道内湿化 护理方法 原发性脑干损伤 多发性颅内血肿 气道湿化护理 原发性脑出血 硬膜下血肿
下载PDF
HIF-1α和MMP-9表达与脑胶质瘤血管形成和瘤周水肿的关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谦东 孙国庆 +3 位作者 刘爱军 郑莉伟 王恩芹 熊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9年第21期1654-1656,共3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脑胶质瘤血管形成、瘤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和对照组标本中HIF-1α、MMP-9和CD34的表达,MRI判断瘤周水肿的程度。结果:HIF-1α阴性组...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脑胶质瘤血管形成、瘤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胶质瘤和对照组标本中HIF-1α、MMP-9和CD34的表达,MRI判断瘤周水肿的程度。结果:HIF-1α阴性组微血管密度为(18.45±4.23)个/视野,HIF-1α阳性组为(45.23±18.56)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阴性组微血管密度为(12.40±2.62)个/视野,MMP-9阳性组为(36.40±22.21)个/视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阳性组与阴性组水肿指数比较,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MMP-9阳性组与阴性组水肿指数比较,前者明显大于后者,P<0.05;胶质瘤HIF-1α、MMP-9的半定量计分与瘤周水肿体积作等级相关分析,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结论:HIF-1α、MMP-9参与了胶质瘤的血管形成,并可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密切相关,HIF-1α、MMP-9与微血管密度及水肿指数的结合有利于临床对胶质瘤转归及预后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脑水肿/病理学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原文传递
创伤性胼周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国庆 丁伟 +5 位作者 刘谦东 张玉海 杨允学 董军 李玉波 赵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9-671,共3页
创伤性胼胝体血肿及创伤性胼周动脉瘤临床少见,我院自2007—2010年共收治3例,而同期收治3412例颅脑外伤,其发病率为0.88%。,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预后多不良,现对二者问关系及其诊断及治疗进行仞步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 创伤性 动脉瘤 治疗 诊断 胼胝体血肿 颅脑外伤 病情危重 发病率
原文传递
原发性脑膜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峰 刘谦东 +1 位作者 张玉海 王兴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49-649,共1页
患者 女,42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3个月,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2周入院。查体:眼底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动脉:静脉=1:2,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全身皮肤未发现黑痣。颅脑CT、MRI检查:右颞底部球形等密度至略高密度占位性病变,显著... 患者 女,42岁。因反复发作性头痛3个月,进行性加重伴有恶心2周入院。查体:眼底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动脉:静脉=1:2,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全身皮肤未发现黑痣。颅脑CT、MRI检查:右颞底部球形等密度至略高密度占位性病变,显著均匀强化,约3cm×4cm大小,基底在硬膜(图1,2)。X线和B超未发现其他部位肿瘤。术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术中发现视野内硬脑膜呈弥漫性黑色变,靠近肿瘤基底部已呈完全黑色,脑组织表面有点状色素沉着,肿瘤位于近颞底部,约3cm×4cm×4cm,黑色,质软,有较明显薄层包膜,与周边脑组织分界清楚,完整切除肿瘤,部分切除硬脑膜。病理镜下见高密度细胞性的肿瘤组织,由呈束状的梭形细胞或多角形细胞组成,瘤细胞核为梭形或卵圆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脑膜恶性黑色素瘤 反复发作性头痛 肿瘤组织 梭形细胞 进行性加重 视乳头水肿 占位性病变 MRI检查
原文传递
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军 陈维杰 +5 位作者 匡凌云 孙国庆 刘谦东 王兴强 熊峰 杨允学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1年第4期475-477,共3页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患者,存活53例,死亡23例。根据Karnofsky评分评估生活和生存质量:手术患者46例,其中恢复良好35例,不能自理或长期昏迷8例,死... 目的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6例患者,存活53例,死亡23例。根据Karnofsky评分评估生活和生存质量:手术患者46例,其中恢复良好35例,不能自理或长期昏迷8例,死亡3例;保守治疗10例,其中恢复良好6例,不能自理或长期昏迷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入院时或入院后短时间即已双侧脑疝,死于中枢性脑干功能衰竭。结论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极易并发脑中心疝,病情易骤然恶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关重要,手术应在“间脑期”前进行,手术后患者大部分预后较好。有弥漫性脑肿胀者预后差,应尽早行手术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额叶脑挫裂伤 中心疝 弥漫性脑肿胀 治疗
原文传递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一例报道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庆林 刘谦东 杨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9-861,共3页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征是椎基底动脉异常迂曲、扩张和延长。VB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小清楚,目前认为与先天性发育和后灭获得性因素有关。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临床症状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