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误认”之悲剧——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贻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58-60,共3页
文章以拉康的主体理论为指导,从镜像阶段理论和欲望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盖茨比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悲剧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自我 他者 误认 欲望
下载PDF
论《霍华德庄园》中福斯特的社会关怀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贻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2-47,共6页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立足处于转型时期的爱德华时代,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个人选择和行为方式,凸显了当时社会在阶级、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裂痕,同时也肯定了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霍...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立足处于转型时期的爱德华时代,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个人选择和行为方式,凸显了当时社会在阶级、物质、文化、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裂痕,同时也肯定了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霍华德庄园》中蕴含着福斯特对当时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思索,即倾向于用"连接"的方式来凝聚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弥合裂痕,摒弃缺陷,为社会发展提供乐观的图景。其可行性虽见仁见智,但作为文学探索本身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华德庄园》 爱德华时代 社会问题 “连接”
下载PDF
挽歌亦或颂歌:菲利普·罗斯小说 《凡人》中的生命叙事
3
作者 刘贻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01-108,共8页
罗斯小说《凡人》之主人公“凡人”无法摆脱的死亡恐惧使小说基调略显哀婉。然而,哀悼生命的易逝固然在“凡人”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永恒性的思索却是促使他坦然面对死亡的核心因素。晚年的他在反思中不仅发现了自己... 罗斯小说《凡人》之主人公“凡人”无法摆脱的死亡恐惧使小说基调略显哀婉。然而,哀悼生命的易逝固然在“凡人”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永恒性的思索却是促使他坦然面对死亡的核心因素。晚年的他在反思中不仅发现了自己生命里久被忽视的爱的主旋律,也意识到了一味追求生物生命之人生观的谬误。在犹太墓园的沉思和与挖墓人的对话,让他顿悟到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融入才是个体“对抗”死亡的良方。这部带有“挽歌”色彩的小说因此变奏成了一曲生命“颂歌”,小说的生命叙事由此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人》 死亡恐惧 颂歌 生命叙事
下载PDF
愚形智心——《安德鲁的大脑》中的自我表征及其文化意涵
4
作者 刘贻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与多克特罗其他小说不同,《安德鲁的大脑》的关注焦点从19至20世纪的美国历史转向了主人公个人的大脑活动,并将之以对话形式呈现出来。这一转向使主人公安德鲁获得全面表征自我的机会。安德鲁的自我表征从不同层面展开,并将他对社会、... 与多克特罗其他小说不同,《安德鲁的大脑》的关注焦点从19至20世纪的美国历史转向了主人公个人的大脑活动,并将之以对话形式呈现出来。这一转向使主人公安德鲁获得全面表征自我的机会。安德鲁的自我表征从不同层面展开,并将他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批评及哲理性思考与其个人生活经历相融合,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有些癫狂的安德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病人,而是具有哲理性洞见的、形愚而心智的"圣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鲁的大脑》 自我表征 文化意涵 圣愚
下载PDF
卡里斯玛与“有灵魂的无神论者”的长成——论《上帝存在的36个理由:虚构作品》
5
作者 刘贻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96-104,159,共10页
《上帝存在的36个理由:虚构作品》着力表现卡斯从一个有哲理性精神追求的年青人转变为“有灵魂的无神论者”的过程。其间,卡里斯玛型人物对他产生深远影响。卡斯曾追随过庸俗化的假卡里斯玛,也受到真正具有卡里斯玛特质人物的感召。在... 《上帝存在的36个理由:虚构作品》着力表现卡斯从一个有哲理性精神追求的年青人转变为“有灵魂的无神论者”的过程。其间,卡里斯玛型人物对他产生深远影响。卡斯曾追随过庸俗化的假卡里斯玛,也受到真正具有卡里斯玛特质人物的感召。在真与假的交织中,卡斯找到了处理宗教信仰与无神论间关系的中庸之道——既坚持无神论的哲学观点,又须肯定宗教经验的重要作用;要摒弃两者间表面的、无谓的争论,以平和包容的心态融合二者之精华。“有灵魂的无神论者”即是对此精到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存在的36个理由:虚构作品》 卡里斯玛 “有灵魂的无神论者”
下载PDF
德里罗《地下世界》中的历史书写与伦理沉思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贻伟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73,共12页
堪称“冷战史诗”的《地下世界》集中体现了德里罗在历史书写中探讨伦理问题的小说创作思路。从一只承载着诸多个体与集体记忆、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棒球出发,小说不仅阐释了主人公尼克在记忆建构中反思个人成长史的行动,而且思考了如何... 堪称“冷战史诗”的《地下世界》集中体现了德里罗在历史书写中探讨伦理问题的小说创作思路。从一只承载着诸多个体与集体记忆、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棒球出发,小说不仅阐释了主人公尼克在记忆建构中反思个人成长史的行动,而且思考了如何让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在后冷战时期建立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关系等具有现实导向的问题。小说对个体、社会、国际三层伦理的考察表明,摒弃偏执片面的思维方式、以敬畏之心克制非理性欲望、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交流对完善个体生命、追求社会和谐及国际关系稳定极为重要。这也正是德里罗在小说虚构中所要完成的伦理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罗 《地下世界》 历史书写 伦理沉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