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文心雕龙》指导思想的二重性
1
作者
刘钝文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5年第4期39-43,38,共6页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杰出的理论家,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学说的继承。在研究其理论时,不仅应指出他向前人继承了什么,还应探讨他是如何继承的,尤其是要弄清他在继承过程中表现了怎样的开创精神。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
宗经
文学观
研究者
经书
文学思想
文学创作
扬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祝福》中“我”的自省精神应予肯定——与林志浩同志商榷
2
作者
刘钝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觉醒者,“我”一方面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无力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而感到苦闷和不安,并为此而不时地省察自己、剖析自己,显...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觉醒者,“我”一方面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无力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而感到苦闷和不安,并为此而不时地省察自己、剖析自己,显示出一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但长期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福》
林志浩
民主主义思想
艺术形象
恨恨而死
《孔乙己》
我自己
李秉中
短篇小说集
《野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情境作文的特点及其审题要求
3
作者
刘钝文
《写作(中)》
1995年第1期45-46,共2页
在近几年的升学考试中,情境作文(也有人称之为情景作文)频频出现。情境作文是指按照试题规定的情境(具体的场合、画面、具体的人和事)去构思成文。以往人们把它归入条件作文(或称材料作文),后因愈益显示出它自身的特点,便渐渐地被独立出...
在近几年的升学考试中,情境作文(也有人称之为情景作文)频频出现。情境作文是指按照试题规定的情境(具体的场合、画面、具体的人和事)去构思成文。以往人们把它归入条件作文(或称材料作文),后因愈益显示出它自身的特点,便渐渐地被独立出来,使之区别于一般的条件作文。情境作文作为一种试题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灵活多变。情境作文可以是大作文,也可以是小作文。前者如1992年上海高考试题即标明是情境作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作文
情境
高考试题
材料作文
特点
灵活多变
升学考试
表达方式
高考作文
梧桐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拿来主义》的题旨及其他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4年第11期7-10,共4页
究竟是要把什么"拿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涉及如何对待外来事物和外国文化时,常常援引《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论述,并在报刊上就如何"拿来"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说明《拿来主义》的论题是明确的,是深入人心的。...
究竟是要把什么"拿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涉及如何对待外来事物和外国文化时,常常援引《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论述,并在报刊上就如何"拿来"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说明《拿来主义》的论题是明确的,是深入人心的。但对于《拿来主义》的题旨,统编教材却作了这样的"提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教材
送去主义
批判继承
遗老遗少
左翼文艺
至论
文中
罪恶行径
好古
国粹主义
原文传递
关于“读图”和趣味性
5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3年第7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多义性
间接性
想像
联想
具象思维
语文教材
趣味性
可读性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原文传递
模糊与清晰──关于思维方式的札记
6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9年第6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思维方式
标准化试题
语文教学
模糊逻辑
语言运用
形式逻辑
比喻
亚理论
清晰
修辞格
原文传递
高考命题应返朴归真
7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6年第11期14-14,共1页
目前的语文高考试题模式,是在语文教学要科学化的口号下创建起来的。由于追求标准化,由于考试项目求全,由于题型求花巧,就使整个试题显得庞杂而又繁琐。要改变庞杂、繁琐的试题模式,就必须改变命题思路,就必须返朴归真。这里所说的返朴...
目前的语文高考试题模式,是在语文教学要科学化的口号下创建起来的。由于追求标准化,由于考试项目求全,由于题型求花巧,就使整个试题显得庞杂而又繁琐。要改变庞杂、繁琐的试题模式,就必须改变命题思路,就必须返朴归真。这里所说的返朴归真,是指舍弃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改变命题
高考试题
标准化
考试项目
科学化
最终目的
原文传递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8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4年第6期22-23,共2页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而这并非陶渊明的原意。为此,邓拓于60年代作《不求甚解》一文,加以辨释。文中指出,对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不应该"滥加粗暴...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而这并非陶渊明的原意。为此,邓拓于60年代作《不求甚解》一文,加以辨释。文中指出,对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不应该"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并指出对陶渊明的话要联系上下文来看,"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这些意见都是对的,而且在当时情况下说这些话是要有些勇气的。但今天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柳先生传
文中
无弦琴
读山海经
沮溺
《饮酒》
宋代理学家
隐者
消愁解闷
泛览
原文传递
对“其”的一种“偏爱”
9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15年第1期69-69,共1页
在现代汉语中,用“其”作代词并不多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报刊文字中却频频出现这种用法。这似乎是一种“偏爱”,值得一议。请看:(1)此次卸任的杨玉良,虽是在2009年由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的任上调任复旦校长,但其早在1999年时...
在现代汉语中,用“其”作代词并不多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报刊文字中却频频出现这种用法。这似乎是一种“偏爱”,值得一议。请看:(1)此次卸任的杨玉良,虽是在2009年由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的任上调任复旦校长,但其早在1999年时就出任过复旦副校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其”
偏爱
2009年
现代汉语
副校长
国务院
代词
学位
原文传递
散文的写实与虚构
10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10年第11期13-13,共1页
近几年来.传统的散文观受到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上。传统的散文观看重写实。“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孙犁《散文的虚与实》)“描述真人真...
近几年来.传统的散文观受到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上。传统的散文观看重写实。“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孙犁《散文的虚与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观
虚构
写实
主要表现
虚与实
传统
观看
感受
原文传递
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
11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5年第6期13-14,共2页
读了钱理群先生的《游戏国里的看客——读<药>》一文,颇受教益,但也有一些想法,写出来,以就正于钱先生和广大读者。
关键词
鲁迅
《药》
中学
语文
小说
阅读鉴赏
人物描写
《孔乙己》
原文传递
慎言“科学性”
12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4年第11期29-29,共1页
《语文学习》第6期所刊《雪融化之后是春天吗?》(下称《雪》)一文,指出当前语文课存在着“偏离‘语文’”等问题,值得重视。但该文把这些问题一概归之为“非科学倾向”,却有待于商讨。
关键词
科学性
中学
语文教学
文学作品
标准化试题
原文传递
也谈传统
13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3年第11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传统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无疑不必问
14
作者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13年第6期76-76,共1页
作为常用标点的“?”,可用来表疑问。但无疑就不必问,无疑而问,就会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使文意缠夹不清,令人费解。
关键词
疑问句
陈述句
文意
原文传递
主题的追求与探索——读书札记
15
作者
刘钝文
《上海文学》
1963年第2期50-51,55,共3页
最近读宋诗,读到了两首示儿诗(写给儿子看的诗)。先读到的是陈师道的《示三子》,接着读到的是陆游的《示儿》。前者是较陌生的,而后者则是较熟悉的,但由于是对照着读,所以又觉增长了一些见识。陈师道一生穷困潦倒,连妻儿都得送到丈人家...
最近读宋诗,读到了两首示儿诗(写给儿子看的诗)。先读到的是陈师道的《示三子》,接着读到的是陆游的《示儿》。前者是较陌生的,而后者则是较熟悉的,但由于是对照着读,所以又觉增长了一些见识。陈师道一生穷困潦倒,连妻儿都得送到丈人家里去养活。当他与妻儿别离几年之后重又见面时,他写了这首《示三子》:“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应该说,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真切的,是引人同情的。但是,当我读到陆游的《示儿》时,却又感到了更深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札记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文心雕龙》指导思想的二重性
1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5年第4期39-43,38,共6页
文摘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杰出的理论家,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学说的继承。在研究其理论时,不仅应指出他向前人继承了什么,还应探讨他是如何继承的,尤其是要弄清他在继承过程中表现了怎样的开创精神。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儒家经典
儒家思想
宗经
文学观
研究者
经书
文学思想
文学创作
扬雄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祝福》中“我”的自省精神应予肯定——与林志浩同志商榷
2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文摘
《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一个觉醒者,“我”一方面对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无力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而感到苦闷和不安,并为此而不时地省察自己、剖析自己,显示出一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但长期以来。
关键词
《祝福》
林志浩
民主主义思想
艺术形象
恨恨而死
《孔乙己》
我自己
李秉中
短篇小说集
《野草》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情境作文的特点及其审题要求
3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写作(中)》
1995年第1期45-46,共2页
文摘
在近几年的升学考试中,情境作文(也有人称之为情景作文)频频出现。情境作文是指按照试题规定的情境(具体的场合、画面、具体的人和事)去构思成文。以往人们把它归入条件作文(或称材料作文),后因愈益显示出它自身的特点,便渐渐地被独立出来,使之区别于一般的条件作文。情境作文作为一种试题的类型,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灵活多变。情境作文可以是大作文,也可以是小作文。前者如1992年上海高考试题即标明是情境作文。
关键词
小作文
情境
高考试题
材料作文
特点
灵活多变
升学考试
表达方式
高考作文
梧桐树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拿来主义》的题旨及其他
被引量:
2
4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1994年第11期7-10,共4页
文摘
究竟是要把什么"拿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涉及如何对待外来事物和外国文化时,常常援引《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论述,并在报刊上就如何"拿来"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说明《拿来主义》的论题是明确的,是深入人心的。但对于《拿来主义》的题旨,统编教材却作了这样的"提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
关键词
统编教材
送去主义
批判继承
遗老遗少
左翼文艺
至论
文中
罪恶行径
好古
国粹主义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于“读图”和趣味性
5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2003年第7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多义性
间接性
想像
联想
具象思维
语文教材
趣味性
可读性
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G428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模糊与清晰──关于思维方式的札记
6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1999年第6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思维方式
标准化试题
语文教学
模糊逻辑
语言运用
形式逻辑
比喻
亚理论
清晰
修辞格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高考命题应返朴归真
7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1996年第11期14-14,共1页
文摘
目前的语文高考试题模式,是在语文教学要科学化的口号下创建起来的。由于追求标准化,由于考试项目求全,由于题型求花巧,就使整个试题显得庞杂而又繁琐。要改变庞杂、繁琐的试题模式,就必须改变命题思路,就必须返朴归真。这里所说的返朴归真,是指舍弃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语文学习
阅读能力
语文素养
改变命题
高考试题
标准化
考试项目
科学化
最终目的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8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1994年第6期22-23,共2页
文摘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而这并非陶渊明的原意。为此,邓拓于60年代作《不求甚解》一文,加以辨释。文中指出,对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不应该"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并指出对陶渊明的话要联系上下文来看,"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这些意见都是对的,而且在当时情况下说这些话是要有些勇气的。但今天看来。
关键词
五柳先生传
文中
无弦琴
读山海经
沮溺
《饮酒》
宋代理学家
隐者
消愁解闷
泛览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对“其”的一种“偏爱”
9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2015年第1期69-69,共1页
文摘
在现代汉语中,用“其”作代词并不多见。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报刊文字中却频频出现这种用法。这似乎是一种“偏爱”,值得一议。请看:(1)此次卸任的杨玉良,虽是在2009年由国务院学位办主任的任上调任复旦校长,但其早在1999年时就出任过复旦副校长。
关键词
“其”
偏爱
2009年
现代汉语
副校长
国务院
代词
学位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散文的写实与虚构
10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2010年第11期13-13,共1页
文摘
近几年来.传统的散文观受到挑战,这主要表现在散文能否虚构的问题上。传统的散文观看重写实。“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孙犁《散文的虚与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的特征”,
关键词
散文观
虚构
写实
主要表现
虚与实
传统
观看
感受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
11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2005年第6期13-14,共2页
文摘
读了钱理群先生的《游戏国里的看客——读<药>》一文,颇受教益,但也有一些想法,写出来,以就正于钱先生和广大读者。
关键词
鲁迅
《药》
中学
语文
小说
阅读鉴赏
人物描写
《孔乙己》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慎言“科学性”
12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2004年第11期29-29,共1页
文摘
《语文学习》第6期所刊《雪融化之后是春天吗?》(下称《雪》)一文,指出当前语文课存在着“偏离‘语文’”等问题,值得重视。但该文把这些问题一概归之为“非科学倾向”,却有待于商讨。
关键词
科学性
中学
语文教学
文学作品
标准化试题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也谈传统
13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2003年第11期17-17,共1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传统
思维方式
分类号
G633.302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3.302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无疑不必问
14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语文学习》
2013年第6期76-76,共1页
文摘
作为常用标点的“?”,可用来表疑问。但无疑就不必问,无疑而问,就会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使文意缠夹不清,令人费解。
关键词
疑问句
陈述句
文意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主题的追求与探索——读书札记
15
作者
刘钝文
出处
《上海文学》
1963年第2期50-51,55,共3页
文摘
最近读宋诗,读到了两首示儿诗(写给儿子看的诗)。先读到的是陈师道的《示三子》,接着读到的是陆游的《示儿》。前者是较陌生的,而后者则是较熟悉的,但由于是对照着读,所以又觉增长了一些见识。陈师道一生穷困潦倒,连妻儿都得送到丈人家里去养活。当他与妻儿别离几年之后重又见面时,他写了这首《示三子》:“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应该说,诗人抒发的感情,是真切的,是引人同情的。但是,当我读到陆游的《示儿》时,却又感到了更深的东西。
关键词
读书札记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文心雕龙》指导思想的二重性
刘钝文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祝福》中“我”的自省精神应予肯定——与林志浩同志商榷
刘钝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情境作文的特点及其审题要求
刘钝文
《写作(中)》
199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拿来主义》的题旨及其他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4
2
原文传递
5
关于“读图”和趣味性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3
0
原文传递
6
模糊与清晰──关于思维方式的札记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9
0
原文传递
7
高考命题应返朴归真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6
0
原文传递
8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
刘钝文
《语文学习》
1994
0
原文传递
9
对“其”的一种“偏爱”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15
0
原文传递
10
散文的写实与虚构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10
0
原文传递
11
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5
0
原文传递
12
慎言“科学性”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4
0
原文传递
13
也谈传统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03
0
原文传递
14
无疑不必问
刘钝文
《语文学习》
2013
0
原文传递
15
主题的追求与探索——读书札记
刘钝文
《上海文学》
196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