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丘脑底核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疗效及抑郁与其他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姜胤 刘钰晔 +4 位作者 张鑫 王慧敏 孟凡刚 张凯 张建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的疗效,并观察其与其他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接受STN-DBS治疗的PD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及12个月以上追踪,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39项PD调查表(PDQ-39)...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抑郁的疗效,并观察其与其他症状改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接受STN-DBS治疗的PD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及12个月以上追踪,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39项PD调查表(PDQ-39)、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运动症状、生活质量及抑郁水平,并记录患者PD药物服用情况。结果 PD患者接受STN-DBS治疗1年以上,其运动症状明显改善,PD相关生活质量提高,PD相关药物用量降低(均P<0.001)。HAMD总分及七类因子分在STN-DBS治疗1年后均显著下降(均P<0.05)。PD患者HAMD总分的改善程度与UPDRSⅢ药物"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5)。各类因子分别与其他疗效相关分析可见:焦虑/躯体化与UPDRSⅢ药物"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5);体质量减轻与药物减量呈负相关(P<0.05);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及绝望感分别与PDQ-39评分改善呈正相关(均P<0.001);阻滞与UPDRS Ⅲ药物"开"、"关"期改善及PDQ-39评分改善分别呈正相关(均P<0.05);日夜变化与其他症状改善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STN-DBS治疗PD患者1年以上,可显著改善其抑郁障碍。且不同抑郁因子分的改善与生活质量、运动症状改善及药物减量间存在特异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底核电刺激 帕金森病 抑郁障碍 抑郁因子
下载PDF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被引量:18
2
作者 孟凡刚 陈玲 +4 位作者 刘钰晔 牛朝诗 胡小吾 冯涛 张建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和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共同制定的《中国帕金森...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神经调控联盟和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共同制定的《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4月发表。作为2012年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的修订版,第二版专家共识对患者的选择、手术步骤、术后程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更新,新增了靶点的选择,术后药物管理、康复治疗、术后护理等多领域协同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并增加了术前评估、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术后药物管理3个附录,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充分反映了本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文对上述更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中华医学会 中国医师协会 神经外科学 帕金森病 神经内科医师 临床医生 运动障碍
原文传递
国产远程程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孟凡刚 陈玥 +7 位作者 陈浩 梁艳华 王慧敏 刘婷红 刘钰晔 郝红伟 李路明 张建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55-1257,共3页
目的 评价清华大学研发的国产远程程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国产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进行远程程控的56例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总... 目的 评价清华大学研发的国产远程程控技术在运动障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国产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进行远程程控的56例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总结程控类型,分析远程程控的不良反应.结果 56例行远程程控的患者中,调整电压52例次,调整患者权限45例次,调整频率30例次,调整脉宽15例次,查询电量8例次,故障排除或检查5例次,调整触点3例次,因磁共振检查或其他原因行远程开关机3例次,调整循环模式2例次.结论 国产远程程控技术能够解决运动障碍疾病患者术后的部分程控问题,其不良反应可控,可以积极稳妥地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障碍 深部脑刺激法 远程程控 国产脑起搏器
原文传递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焕光 范世莹 +7 位作者 刘钰晔 张华 胡文瀚 吴德龙 刘德峰 张凯 张建国 杨岸超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0-884,共5页
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 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人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