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17年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艺红 刘银品 +3 位作者 钟延旭 杨永鹏 蒙浩洋 姚雪婷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78-182,共5页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 目的:分析广西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点及主要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暴发处置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7年广西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2起,发病2347例,死亡33例,病死率为1.4%。致病微生物性是春季和夏季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该季节事件数的40.0%和59.1%,以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前3位病原;秋季致病微生物和有毒动植物均较为常见;冬季以有毒动植物中毒为主,占63.2%。有毒动植物以四季豆、桐油、桐油果、木薯和药酒中毒为主,多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家庭的事件后果较为严重,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7.9%,其中药酒、木薯和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21例;发生在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以致病微生物为主,沙门氏菌污染最为常见,33.3%的集体食堂事件原因不明。结论:广西食源性疾病防控应根据不同场所、不同季节、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食堂以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为主,并降低不明原因事件的比例;农村家庭重点加强春季野蘑菇、野菜中毒和秋冬季药酒中毒、木薯中毒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流行病学特征 致病因素
下载PDF
过氧化氢对NIH/3T3细胞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C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银品 唐深 +4 位作者 陆彩玲 秦富 孙斌 许扬 李习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2-276,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NIH/3T3细胞中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C(PP2Ac)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1 H2O20,0.1,1,5,10和25 mmol·L-1刺激NIH/3T3细胞1 h,刃天青还原率检测细胞活性;2 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H2O20,0.1,1和5 mmol·L-1作...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NIH/3T3细胞中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C(PP2Ac)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1 H2O20,0.1,1,5,10和25 mmol·L-1刺激NIH/3T3细胞1 h,刃天青还原率检测细胞活性;2 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H2O20,0.1,1和5 mmol·L-1作用1 h后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3分别用羧基端甲基酯酶(PME-1)抑制剂AMZ30 0,0.1,0.5,1.0,5.0和10.0μmol·L-1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0,0.5,1和5 mmol·L-1预处理细胞30 min,再用H2O21 mmol·L-1作用细胞1 h,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4免疫荧光实验观察NIH/3T3细胞H2O21 mmol·L-1处理1 h、AMZ30 10.0μmol·L-1或NAC 1 mmol·L-1分别预处理30 min后再加H2O21 mmol·L-1处理1 h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结果 1刃天青检测实验结果显示,H2O2对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浓度≥0.1 mmol·L-1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2 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H2O2可致NIH/3T3细胞内去甲基PP2Ac蛋白表达升高,H2O20.1,1和5 mmol·L-1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AMZ30与NAC二者均可拮抗H2O2对细胞内PP2Ac去甲基的作用,与H2O21 mmol·L-1组相比,加入AMZ30 5.0和10.0μmol·L-1或NAC 1和5 mmol·L-1细胞内去甲基PP2Ac含量明显降低(P<0.01);4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加入H2O21 mmol·L-1刺激1 h后,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要高于正常细胞组,而用AMZ30 10.0μmol·L-1与NAC 1 mmol·L-1干预后,去甲基PP2Ac表达降低。结论 H2O2可诱导NIH/3T3细胞内PP2Ac去甲基,而PME-1抑制剂AMZ30和抗氧化剂NAC均能拮抗H2O2诱导的PP2Ac去甲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磷蛋白磷酸酶 甲基化
下载PDF
2015年广西部分城市餐饮环节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卢宇芳 陈杰 刘银品 《应用预防医学》 2018年第4期307-308,共2页
目的了解广西部分城市餐饮环节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方法 2015年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等14个城市的餐馆、小吃店、快餐店、食堂等餐饮环节采集... 目的了解广西部分城市餐饮环节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方法 2015年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崇左等14个城市的餐馆、小吃店、快餐店、食堂等餐饮环节采集280份共七个种类不同包装食用植物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黄曲霉毒素B_1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检测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_1只在花生油和调和油中检出,检出率分别为16.67%和2.35%;超标样品全部为花生油,超标率为7.69%。散装和预包装花生油的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36,P>0.05);但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结论广西餐饮环节植物油黄曲霉毒素B_1的总体污染水平不高,但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的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以散装花生油为主,应该加强对该类油品的监测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黄曲霉毒素B 餐饮环节 检测结果
下载PDF
2011—2015年广西市售肉与肉制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晖 蒙浩洋 刘银品 《应用预防医学》 2018年第4期321-322,325,共3页
目的了解市售肉及肉制品中食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为完善食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按国家相关标准在广西14个市的农贸市场、超市、摊点等采集禽畜肉、禽畜类内脏及肉制品进行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检测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各年度均... 目的了解市售肉及肉制品中食品污染物的污染水平,为完善食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按国家相关标准在广西14个市的农贸市场、超市、摊点等采集禽畜肉、禽畜类内脏及肉制品进行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检测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各年度均有不合格样品检出,合格率为97.47%,各类样品的不合格率以肉制品最高,为3.55%。检测项目中不合格的主要是重金属元素、禁用药物和食品添加剂。5年间兽药残留、有机污染物和真菌毒素均未检出。结论广西市售肉与肉制品每年都有不合格产品检出,表明对肉与肉制品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的监督还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环节。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加大监管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类 肉制品 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 监测
下载PDF
2015年广西14市餐饮企业自制月饼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银品 展华 +3 位作者 苏奕成 陈晖 蒙浩洋 程恒怡 《应用预防医学》 2017年第6期496-497,共2页
目的了解广西餐饮企业自制月饼的食品安全质量情况,为监管部门今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餐饮企业选择、月饼样品的采样均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结果判定依据国家标准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GB 7099-2003《... 目的了解广西餐饮企业自制月饼的食品安全质量情况,为监管部门今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餐饮企业选择、月饼样品的采样均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结果判定依据国家标准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和GB 7099-2003《糕点、面包卫生标准》,以所检测的项目中有一项不合格则认为该产品为不合格产品。结果调查14市57家餐饮企业,抽检177批次月饼样品,检测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酸价、过氧化值、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9项指标,所检项目总体合格率为98.31%(174/177),其中,有2批次菌落总数超标,最大检出值4 000 cfu/g,超标2.67倍;1批次霉菌超标,检出值150 cfu/g,超标1.5倍,其余检测项目未见异常。不同地市、不同生产规模企业之间月饼样品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餐饮企业自制的月饼卫生状况总体较好,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强餐饮企业月饼制作过程的质量监管和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饼 卫生质量 监测
下载PDF
一起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银品 曾金水 +1 位作者 蒙浩洋 谢艺红 《应用预防医学》 2017年第5期417-419,共3页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今后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查找可疑餐次,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搜索可疑食物,通过采集可疑食物、水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来确...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今后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查找可疑餐次,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搜索可疑食物,通过采集可疑食物、水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来确定致病因子。结果病例对照研究发现9月8日食用蓝某婚宴上的白切鸡和米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63倍(95%CI:1.04-6.66)和2.67倍(95%CI:1.00-7.11),同时食用这两种食物的人发病风险是两样均未食用者的5.29倍(95%CI:1.44-19.45)。1例患者肛拭子标本、米饭扣肉混合样品和藕粉炒木耳样品中检出兰道夫沙门菌(1,3,19:Z29)。结论本次中毒事件由沙门菌引起。污染的食品为米饭、白切鸡、扣肉、藕粉炒木耳。建议相关部门定期对辖区内特别是农村地区居民开展食品安全卫生教育,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沙门菌
下载PDF
广西学校食堂餐具消毒状况调查 被引量:3
7
作者 苏奕成 刘银品 +2 位作者 蒙浩洋 石萌萌 程恒怡 《应用预防医学》 2017年第5期387-388,共2页
目的了解广西学校食堂餐具消毒现况,为指导学校餐具消毒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对广西14个市220所学校的食堂消毒餐具随机抽样,采用《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 14934—1994)进行大肠菌群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 220... 目的了解广西学校食堂餐具消毒现况,为指导学校餐具消毒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对广西14个市220所学校的食堂消毒餐具随机抽样,采用《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 14934—1994)进行大肠菌群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 220所学校共抽检消毒餐具样本380份,其中大肠菌群检测合格356份,合格率为93.68%,春、秋季合格率分别为92.11%、95.26%;初等、中等、高等院校的餐具合格率分别为90.32%、93.91%和98.18%;集体消毒餐具和自消餐具合格率分别为87.27%、96.30%;大件、小件餐具合格率分别为94.39%和90.91%。结论广西学校食堂餐具消毒情况整体良好,不同类型学校、消毒方式餐饮具合格率不同,下一步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卫生监管及卫生知识宣贯力度,进一步提高学校餐饮具的消毒质量,预防食源性疾病,保障学校师生的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 食堂 餐饮具 消毒 监督
下载PDF
广西崇左市一起由货车司机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超级传播的疫情调查
8
作者 蒋丽娜 袁俊 +4 位作者 李永红 刘银品 陈华凤 王晶 曾竣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71-175,共5页
目的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7月28日至8月5日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病例及密切接触的鼻咽/口咽拭子并进... 目的分析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2年7月28日至8月5日广西崇左市宁明县一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病例及密切接触的鼻咽/口咽拭子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采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R软件计算基本再生系数(R0)和实时再生系数(Rt)。结果该起聚集性疫情的指示病例为某货车司机,其在2022年7月26—29日期间累计感染14人,并导致了疫情的扩散蔓延。整起疫情最少传播1代,最多传播4代,累计感染38人;时间分布上存在2个高峰,分别为7月31日和8月3日;年龄以30~60岁为主(26/38,68.42%),职业以餐饮服务人员为主(9/38,23.68%);发现方式以管控人员为主(30/38,78.95%),非管控人员主要在疫情的早期被发现;病例接触感染源后可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时间在2~5 d;该起疫情流行株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的进化分支毒株,R0为6.79(95%CI:3.33~12.07),Rt先上升后下降。结论本起疫情是由一货车司机引起的奥密克戎病毒超级传播,应做好货车司机,尤其是边境地区货车司机的管理,以减少类似疫情的扩散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特征 疫情防控
原文传递
广西首起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本土聚集性疫情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9
作者 康宁 刘银品 +7 位作者 闭福银 蒋震羚 廖驰真 周树武 周正东 黄彦 谭冬梅 居昱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目的揭示2022年2月广西德保县本土新冠疫情中病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特征及变异情况,为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溯源及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德保县2月本土新冠疫情的确诊病例中选取30份病例的上呼... 目的揭示2022年2月广西德保县本土新冠疫情中病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特征及变异情况,为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溯源及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德保县2月本土新冠疫情的确诊病例中选取30份病例的上呼吸道标本进行核酸提取、构建DNA测序文库、第二代测序仪上机测序、拼接测序数据,通过基因比对和构建进化树完成病毒基因变异位点和进化分析。结果与武汉参考株相比,广西德保县2月本土聚集性新冠疫情病例的SARS-CoV-2核苷酸突变中位数为57个(56~58个),氨基酸突变的中位数为63个(62~65个),同源性非常高,均属于VOC/Omicron变异株BA.1进化分支。结论SARS-CoV-2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对新冠疫情的溯源研判提供科学依据,对新冠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本土聚集性疫情 基因组变异特征 氨基酸变异特征 系统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2020⁃2022年广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分析
10
作者 刘银品 蒋丽娜 +8 位作者 曾竣 居昱 莫建军 李永红 董爱虎 周树武 何为涛 林玫 钟革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2-948,共7页
分析2020⁃2022年期间广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广西和其他地区COVID⁃19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搜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7日期间广西报告的所有COVID⁃19病例信... 分析2020⁃2022年期间广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广西和其他地区COVID⁃19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搜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7日期间广西报告的所有COVID⁃19病例信息和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Excel 2010、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作图。2020⁃2022年期间广西累计报告COVID⁃19本地病例14119例,输入病例4455例,其中本地病例在所有县(市、区)均有报告,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为主;境外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边境的8个县(市、区),占94.84%,职业分布则以商业服务和工人为主;根据病例流行曲线及主要流行株可将广西这一时期COVID⁃19疫情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均由原始株导致;第二阶段以德尔塔株为主,占83.12%;第三阶段以奥密克戎株为主,占99.89%。对158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显示,引起内陆地区和边境地区聚集性疫情的变异株类型存在差异,且疫情来源不同,内陆地区的聚集性疫情79.70%因国内其他省份疫情波及导致,而边境地区68%因境外疫情输入,越南是广西边境地区境外输入性疫情的主要来源国。广西作为边境省份,境外输入导致的聚集性疫情与越南高度关联,且发生地区主要集中在8个边境县(市、区)的村屯;基因测序和流调结果提示广西边境地区聚集性疫情的变异株型别、好发场所均与内陆地区存在差异,因此制定两类地区的COVID⁃19防控措施上应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变异株 流行特征 聚集性疫情
原文传递
2015—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钩吻碱中毒事件分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钟延旭 谢艺红 +3 位作者 蒋玉艳 刘银品 石萌萌 杨文敏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归纳2015—2017年广西钩吻碱导致暴发事件特点,为防控钩吻碱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7年广西监测、处理的钩吻碱中毒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原因、可疑暴露食品、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结果 2015—2017年累积暴露27人,发病2... 目的归纳2015—2017年广西钩吻碱导致暴发事件特点,为防控钩吻碱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7年广西监测、处理的钩吻碱中毒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原因、可疑暴露食品、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等。结果 2015—2017年累积暴露27人,发病21人,死亡10人,病死率47.6%,平均潜伏期30 min。病例分布中,男性占61.9%(13/21),50~60岁占47.6%(10/21),外地占71.4%(15/21),农民工占61.9%(13/21)。主要临床症状为头晕、视力模糊(均占100.0%,21/21)。暴露环节中,钩吻根茎、花粉和叶子均出现中毒,自泡米酒中毒病死率最高(77.8%,7/9)。结论广西钩吻碱中毒途径众多,外来人口(农民工)更容易误食含钩吻碱植物,应加强宣传提高防范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吻碱 钩吻 断肠草 中毒 死亡 食物中毒 广西
原文传递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5个城市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谢艺红 姚雪婷 +2 位作者 苏奕成 蒙浩洋 刘银品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微生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沿海和2个内陆城市采集贝类海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其中副溶血...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和微生物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沿海和2个内陆城市采集贝类海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同时进行定量检测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5个城市共采集800份贝类海产品,致病性弧菌总阳性率为76.5%(612/800),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率分别为73.9%(591/800)、18.4%(147/800)、0.1%(1/800),未检出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与采样地区、样品状态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阳性率高于内陆地区,但含量却低于内陆地区;活产品阳性率和含量均高于鲜/冰鲜海产品;蛏子、泥蚶、牡蛎和蛤/蚬子阳性率较高,均在75.0%以上,扇贝和贻贝阳性率相对较低,但含量较高;1.0%(6/591)的菌株检出致病性毒力基因。创伤弧菌阳性率与样品来源、采样地区和贝类品种有关,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农村高于城市,蛏子和泥蚶阳性率最高,均在35.0%以上。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贝类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较严重,需重点加强贝类海产品食品安全卫生宣教,加强沿海农村地区创伤弧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海产品 副溶血性弧菌 创伤弧菌 污染
原文传递
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任美璇 谭毅 +10 位作者 黄君 刘银品 张超 李永红 莫建军 曾竣 陈敏玫 周树武 何为涛 付志智 林玫 《华南预防医学》 2021年第4期495-498,共4页
目的分析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3月23日广西报告的252例境内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暴露史和聚... 目的分析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3月23日广西报告的252例境内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暴露史和聚集性疫情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20~59岁人群(占74.2%),临床严重程度以普通型为主(占75.0%),发病高峰在1月19日至2月1日(占67.1%)。疫情波及13个市57个县(市、区),以输入病例为主(占61.1%)。累计报告50起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占88.0%),本地病例主要为家庭聚集感染(占本地总病例数的74.5%)。结论广西COVID-19疫情前期以输入病例为主,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家庭聚集性明显,广西前期防控措施成效显现。但随着复工复产复运复学人员流动增加,以及疫情全球传播,应加强特殊机构和社区防控以及高危地区输入人员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特征 描述分析
原文传递
苯并[a]芘作用下ADP-核糖基化修饰蛋白分析方法的建立
14
作者 高玮 黄海燕 +5 位作者 蔡剑锋 李绚 刘银品 建军 庄志雄 陈雯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6-200,共5页
目的建立苯并[a]芘(B[a]P)作用下ADP-核糖基化修饰蛋白分析方法。方法使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收集可能发生ADP-核糖基化修饰的蛋白,同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双向电泳技术对蛋白进行分离,再进行MALDI-TOF-MS/MS鉴定,比较两种分离方法鉴定... 目的建立苯并[a]芘(B[a]P)作用下ADP-核糖基化修饰蛋白分析方法。方法使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收集可能发生ADP-核糖基化修饰的蛋白,同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双向电泳技术对蛋白进行分离,再进行MALDI-TOF-MS/MS鉴定,比较两种分离方法鉴定蛋白的差异,并将鉴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文献报道的ADP-核糖基化修饰蛋白的保守序列进行比对。结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结合质谱鉴定找出3个蛋白,双向电泳分离结合质谱鉴定找出12个蛋白,双向电泳分离结合质谱鉴定方法存在明显优势;所鉴定蛋白存在与文献报道的ADP-核糖基化修饰蛋白相似的保守序列。结论免疫共沉淀蛋白双向电泳分离结合质谱鉴定方法可用于分析ADP-核糖基化修饰蛋白,并发现ADP-核糖基化蛋白存在相对保守的结合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P-核糖基化 苯并[A]芘 免疫共沉淀 高效液相色谱 双向电泳
原文传递
WI-38细胞衰老与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甲基化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秦富 唐深 +4 位作者 刘银品 陆彩玲 雨阳 古盼 李习艺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5,共4页
目的构建WI-38细胞连续培养衰老模型,并探讨WI-38细胞衰老与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PP2Ac)去甲基化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培养WI-38细胞株直至细胞衰老而停止增殖,以群体倍增次数(population doubling level,PDL)记录细胞代龄并收集年轻... 目的构建WI-38细胞连续培养衰老模型,并探讨WI-38细胞衰老与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PP2Ac)去甲基化水平的关系。方法连续培养WI-38细胞株直至细胞衰老而停止增殖,以群体倍增次数(population doubling level,PDL)记录细胞代龄并收集年轻细胞和衰老细胞,利用刃天青还原率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衰老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内去甲基化PP2Ac的表达水平。结果 WI-38细胞连续培养至第43代时细胞停止增殖;衰老组细胞(43PDL)增殖活性明显低于年轻组(23P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衰老组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年轻组,达93%,是年轻组的4.5倍;衰老组细胞去甲基化PP2A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是年轻组的3.3倍。结论 WI-38细胞复制性衰老与细胞内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PP2Ac)的去甲基化表达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磷酸酶2A 甲基化 Β-半乳糖苷酶 细胞衰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