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慢性失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锦仪 何静薇 杨远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9期161-164,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慢性失眠的疗效,并观察疗效维持时间。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n=51)和治疗组(低频磁刺激组,n=49)。...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改善慢性失眠的疗效,并观察疗效维持时间。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慢性失眠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假刺激组,n=51)和治疗组(低频磁刺激组,n=49)。两组均接受连续2周的经颅磁刺激,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4、6、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并对整个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2、4、6周后,治疗组的PHQ-9、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8周后,两组的PSQI、PHQ-9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TMS能有效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并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抑郁 重复经颅磁刺激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下载PDF
以震颤及意识障碍为表现的成人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忠胜 刘锦仪 梁国升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3年第1期59-62,共4页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确诊的1例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为老年女性,72岁,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肢体震颤、呕吐及意识障碍为主。患者皮肤活检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头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DWI)序列示大...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确诊的1例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为老年女性,72岁,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肢体震颤、呕吐及意识障碍为主。患者皮肤活检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头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DWI)序列示大脑皮髓质交接区弥散受限,基因检测显示NIID致病基因阳性。通过对该案例的报告,提示对于有肢体震颤或不明原因反复呕吐及意识障碍者,如果DWI序列在双侧大脑皮髓质交界区存在高信号,即应当考虑NIID的可能性,并应进一步行皮肤活检及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弥散加权成像 皮肤活检 基因检测 震颤 意识障碍
下载PDF
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容量反应评估中的应用
3
作者 雷伟健 伍伟亮 刘锦仪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5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容量反应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检测乳酸等数据,通过床旁超...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容量反应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1年1—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检测乳酸等数据,通过床旁超声检测下腔静脉直径的变异率,通过唯捷流检测心排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所有患者均接受容量负荷试验,根据患者有无容量反应性将其分为A组(有容量反应性,n=65)和B组(无容量反应性,n=55),比较两组间患者的下腔静脉直径的变异率差异以及补液前后有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异率,分析并评估下腔静脉直径的变异率和有无容量反应的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变异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心脏指数变异率、每搏输出量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脉压差变异率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和容量反应性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提示患者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和中心静脉压变异率、舒张压变异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心脏指数变异率、每搏输出量变异率、收缩压变异率、脉压差变异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容量反应与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存在相关性,通过床旁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可对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容量反应进行快捷、有效的评估,在重症患者的诊治中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直径变异率 血乳酸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容量反应性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低负荷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锦仪 陈伟 +1 位作者 吴志刚 邵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低负荷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5~8月,12例住院帕金森病患者在用药不变,未接受其他物理康复训练情况下,接受2周共14次低负荷帕维尔康复训练器运动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采用Berg平... 目的探讨低负荷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5~8月,12例住院帕金森病患者在用药不变,未接受其他物理康复训练情况下,接受2周共14次低负荷帕维尔康复训练器运动训练。训练前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采用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患者训练后步长、跨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改善(P〈0.05),受累严重侧的改善率优于次严重侧;步频、跨步周期、步行时间、单支撑相、双支撑相、脚离地百分比、脚触地百分比等训练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改善(P〈0.05)。结论低负荷运动训练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低负荷核心肌群训练 步态 平衡 帕维尔康复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锦仪 陈秀娟 +1 位作者 邱素丽 余炳坚 《内科》 2019年第4期477-479,共3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早期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抗PD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早期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抗PD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分及治疗安全性。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视空间/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记忆力、定向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明显增高,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社会支持、躯体不适、认知力、耻辱感、情感、社交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10.0%和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帕金森病 经颅磁刺激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3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锦仪 黄伟雄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6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3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以急性起病为主。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多见。疲劳、感觉异常及二便异常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脑脊液检...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3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MS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以急性起病为主。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多见。疲劳、感觉异常及二便异常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脑脊液检查部分有异常,诱发电位在发现亚临床病灶中发挥重要作用。MRI阳性率高,已成为诊断MS的重要手段。结论 MS表现多样,需提高对其的临床认识,治疗上仍以皮质类固醇及丙种球蛋白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临床特点 肢体乏力 感觉障碍
下载PDF
脑电监测α变异百分率与重型急性脑梗死发病90天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锦仪 雷伟健 +1 位作者 欧阳婵 余炳坚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6期658-664,共7页
目的通过持续监测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层脑电定量参数α变异百分率的动态变化,评价其在重型急性脑梗死发病90天的临床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常规行定量连续脑电监护及临床诊治。记录患者入院24 ... 目的通过持续监测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皮层脑电定量参数α变异百分率的动态变化,评价其在重型急性脑梗死发病90天的临床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常规行定量连续脑电监护及临床诊治。记录患者入院24 h、48 h、72 h的平均α变异百分率,并对入组病人入院时及发病90天进行NIHSS评分、GCS评分、CNFD评分;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分析两组间α变异百分率的差异及与重型急性脑梗死90天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α变异百分率与受累的大脑半球相关,病变侧大脑半球的α变异百分率较非病变侧大脑半球α变异百分率低;入院后72 h内,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α变异百分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预后良好组入院0~24 h(t=2.741,P=0.013)、24~48 h(t=2.345,P=0.035)、48~72 h(t=3.386,P=0.001)的平均α变异百分率(病变侧)均值较预后不良组明显增高;Spearman分析中提示,发病早期的病变侧α变异百分率(0~24 h、24~48 h,48~72 h)与良好预后呈正相关,分别为r=0.387,P<0.001;r=0.489,P<0.001;r=0.418,P<0.001。(3)入院0~24 h、24~48 h、48~72 h病变侧α变异百分率均对良好预后具有辨别预测能力,ROC曲线分析当α变异百分率≥20%时预测良好预后的灵敏度分别为68.4%、63.2%、63.2%、特异性分别为66.7%、75.0%、91.7%。结论α变异百分率与重型急性脑梗死90天良好预后呈正相关。临床上有望通过连续脑电监测α变异百分率这一定量化脑电参数,以预测重型急性脑梗死发病90天的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急性脑梗死 定量脑电监测 α变异百分率 临床预后
下载PDF
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肖 刘双凤 +5 位作者 陈秀娟 邱素丽 黄晓敏 刘锦仪 成家欣 余炳坚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9期175-177,共3页
回顾性分析5例肥厚性硬脑膜炎(HCP)患者的病例报告,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虽然目前关于肥厚性硬脑膜炎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本研究中患者的常见病因包括副鼻窦炎、中耳胆脂瘤等;头痛、脑神经麻痹是其主要临床特点;经磁共振成像(M... 回顾性分析5例肥厚性硬脑膜炎(HCP)患者的病例报告,探讨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虽然目前关于肥厚性硬脑膜炎的病因尚未明确,但本研究中患者的常见病因包括副鼻窦炎、中耳胆脂瘤等;头痛、脑神经麻痹是其主要临床特点;经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后发现,硬脑膜增厚呈线条状或斑块状是其主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并且经增强扫描后显示,肥厚的硬脑膜呈现出强化特征。肥厚性硬脑膜炎具有不同的病因与临床表现,需要将MRI检查结果与具体临床表现相结合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性硬脑膜炎 病因 磁共振成像 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点
下载PDF
量化脑电图监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及预测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雷伟健 黄雪芳 +1 位作者 胡列计 刘锦仪 《黑龙江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1018-1020,共3页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血管痉挛(CVS)患者行量化脑电图监测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60例aSAH后CVS患者,术前术后均采取量化脑电图检测,根据“量化脑电图监测结果”分甲组(正常振幅)与乙组(异...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血管痉挛(CVS)患者行量化脑电图监测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60例aSAH后CVS患者,术前术后均采取量化脑电图检测,根据“量化脑电图监测结果”分甲组(正常振幅)与乙组(异常振幅)各30例,两组诊断结果比较。结果:甲组预后良好率(96.66%)高于乙组(80.00%),甲组预后不良率(3.33%)低于乙组(20.00%),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量化脑电图监测aSAH后CVS患者行能判断预后不良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量化脑电图监测
下载PDF
频谱边界频率与意识障碍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雷伟健 刘锦仪 余炳坚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882-885,共4页
目的:观察频谱边界频率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及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缺氧性脑病致意识障碍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组,分析发病24 ... 目的:观察频谱边界频率与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及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意识障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缺氧性脑病致意识障碍患者分为嗜睡、昏睡、浅昏迷、中昏迷、深昏迷5组,分析发病24 h内95%频谱边界频率与GCS及意识障碍程度的相关性,并分析95%频谱边界频率与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组3组患者发病1个月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3组疾病的患者95%频谱边界频率与GCS评分均呈正相关,与意识障碍程度呈负相关。(2)95%频谱边界频率与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病1个月后的良好预后呈正相关,与缺血性脑卒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95%频谱边界频率可客观、正确地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并可预判出血性脑卒中及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短期预后,但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无明显预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边界频率 昏迷 格拉斯哥评分 脑电图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应用频谱熵指数监测镇静深度的研究
11
作者 雷伟健 黄雪芳 +1 位作者 刘锦仪 杨经文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9期176-179,共4页
目的通过与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比较,评估频谱熵指数,分析该指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镇静深度监测的价值,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CU二区就诊的aSAH介入栓塞术后患... 目的通过与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比较,评估频谱熵指数,分析该指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镇静深度监测的价值,评价其可行性。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ICU二区就诊的aSAH介入栓塞术后患者60例,使用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镇静处理,并行量化脑电图监测频谱熵指数,每隔30 min进行RASS评分,并记录同一时间节点的频谱熵指数,观察频谱熵指数与RASS评分指标,分析两种指标的相关性。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为RASS<-3分,评分以确定镇静适度时所对应的最适频谱熵指数。结果aSAH患者镇静期间频谱熵指数与RASS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5(P<0.001),57.045为ROC曲线上相对的镇静适度与镇静过度最佳截断点的频谱熵指数,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90%,曲线下面积(AUC)指标理想,为0.927。结论RASS与频谱熵指数两种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能在临床上用于aSAH患者镇静深度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谱熵指数 Richmond躁动镇静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镇静深度
下载PDF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疗效观察
12
作者 成家欣 邱素丽 刘锦仪 《海峡药学》 2017年第7期144-145,共2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曾在我院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变...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曾在我院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用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2个疗程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变,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于出院后6个月随访调查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 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经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出院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未影响治疗。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预防 脑梗死
下载PDF
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锦仪 雷伟健 余炳坚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24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PD)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远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PD伴有运动障碍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司来吉兰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疗效、PD评分量表III(UPDRS III)评... 目的:探讨司来吉兰治疗帕金森病(PD)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远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PD伴有运动障碍的患者5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司来吉兰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疗效、PD评分量表III(UPDRS III)评分的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本研究,经2个月的调整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患者治疗后UPDRS III评分显著得到改善,治疗后UPDRS III得分为(21.3±1.6)分,显著优于治疗前的(37.8±2.1)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均耐受,无脱落。结论:司来吉兰治疗PD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来吉兰 帕金森病运动障碍 左旋多巴
下载PDF
经基因检测确诊的3例成人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锦仪 叶静仪 雷伟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2-598,共7页
目的分析成年起病的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8月、2022年1月、2022年8月经基因检测确诊3例成人家族型NIID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病理特征、NO... 目的分析成年起病的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8月、2022年1月、2022年8月经基因检测确诊3例成人家族型NIID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病理特征、NOTCH2NLC基因突变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3例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3、67、65岁,发病年龄分别为68、64、56岁。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患者1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均受累,出现痴呆、癫痫、帕金森综合征、肌无力、尿毒症等症状;患者2仅累及中枢神经,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患者3累及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以反复呕吐为突出表现。3例患者头颅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皮髓交界处持续非对称高信号。皮肤活检显示2例患者的部分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检出多个嗜酸性包涵体。基因检测显示3例患者NOTCH2NLC基因均存在GGC重复扩增突变,突变次数>134次。3例患者均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情仍在逐渐进展。结论家族型NIID患者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头颅DWI及皮肤活检有助于诊断,NOTCH2NL基因检测可确诊NII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皮肤活检 NOTCH2NLC基因 FMR1基因 家族型
原文传递
药学监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晓萍 刘锦仪 +1 位作者 欧阳资章 常惠礼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2479-2481,共3页
目的:观察药学监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47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伴发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按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给予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由临床药... 目的:观察药学监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符合研究标准的47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伴发焦虑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按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原则给予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由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两组患者于药物治疗前及2周后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并观察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患者的焦虑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试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高。结论:药学监护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焦虑患者的焦虑症状、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并能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药学监护 焦虑症状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清NSE的表达及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黄伟雄 李玉权 +1 位作者 刘锦仪 黄俊士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8期1225-1226,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NSE含量进行检测,并检测3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NSE含量为对照组,对结果进行对比分...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NSE含量进行检测,并检测30例健康正常人血清NSE含量为对照组,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对照组(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血清NSE高于健康正常人血清NSE(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NSE含量升高与脑神经细胞坏死密切相关,可以反映脑神经细胞缺血损伤程度;血清中NSE高表达有可能提示超早期脑梗死,而低表达可能是TIA,检测血清NSE可以在血清学上为鉴别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一个有临床意义的指标,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伟雄 李玉权 +1 位作者 邱素丽 刘锦仪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6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对不同梗死面积、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NSE含量进行分析,并以45例健康...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对不同梗死面积、不同梗死部位、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血清NSE含量进行分析,并以45例健康正常人血清NSE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NS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入院第4天增高最明显(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血清NSE含量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含量与梗死部位关系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含量升高与脑神经细胞坏死密切相关,可以反映脑神经细胞缺血损伤程度;血清NSE表达对早期诊断、评价患者病情程度.指导临床用药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