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湾口北部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和动力沉积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刘阿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6,共8页
在杭州湾口北部海区以的网格间距采集了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表明,粉砂和 1 km 621 粘土为主的细颗粒沉积类型占强,主要分布在开阔海区;细砂为主的沉积类型占近,集中在岛 90 % 10 %屿附近。按颗粒质量百分数,细砂粒组占约,粉砂... 在杭州湾口北部海区以的网格间距采集了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表明,粉砂和 1 km 621 粘土为主的细颗粒沉积类型占强,主要分布在开阔海区;细砂为主的沉积类型占近,集中在岛 90 % 10 %屿附近。按颗粒质量百分数,细砂粒组占约,粉砂占,粘土占。表层沉积物中的砂主要来 10 % 60 % 30 %源于岛峡下的晚更新世陆相砂砾的侵蚀产物;粘土来自长江输沙;粉砂主要来源于长江输沙,但东南部海区明显受外海来沙的影响,含量增加约。 1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杭州湾口 动力沉积作用 粘土
下载PDF
杭州湾金山深槽的地貌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9
2
作者 刘阿成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1-77,共7页
在金山深槽海区,涨潮的底层最大流速比落潮的大得多,地貌的塑造动力主要是流经大、小金山之间的中股涨潮流。槽底的深潭可能是由于下伏的晚更新世陆相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在涨潮流的冲刷下形成的;北坡向岸伸展的叉槽是小金山北的北股落... 在金山深槽海区,涨潮的底层最大流速比落潮的大得多,地貌的塑造动力主要是流经大、小金山之间的中股涨潮流。槽底的深潭可能是由于下伏的晚更新世陆相地层岩性的不均匀性,在涨潮流的冲刷下形成的;北坡向岸伸展的叉槽是小金山北的北股落潮流冲刷成的。深槽东部的地貌特征可能受浅地层中错断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槽 地形 潮汐 杭州湾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海域晚第四系地震层序和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阿成 陆琦 吴巍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2,共12页
在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海域进行了密集网格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勘探,测线间距主要为120m和200m。沉积物穿透厚度最大约80~90m,划分为2个地震层序(SQ1和SQ2),细分为5个亚层(U1~U5)。位于下部的层序1(U1)为晚更新世陆相沉积,上部的层序2... 在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海域进行了密集网格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勘探,测线间距主要为120m和200m。沉积物穿透厚度最大约80~90m,划分为2个地震层序(SQ1和SQ2),细分为5个亚层(U1~U5)。位于下部的层序1(U1)为晚更新世陆相沉积,上部的层序2(U2~U5)以全新世海相沉积为主。根据地震相特征研究了各亚层的沉积环境,从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经历了三角洲辫状河流—河流刻蚀—古河道充填—河口滨海—三角洲滨浅海—现代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在早全新世中期,研究区发育了一条窄河口型潮流沙脊,并随海平面的快速上升而被掩埋。现代潮流沙脊形成于末次高海面后,与古潮流沙脊没有继承关系,与晚更新世古地形也没有关系,受控于潮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晚第四系 潮流沙脊 沉积环境演变 南黄海
下载PDF
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的沉积物分布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阿成 陆琦 +1 位作者 王百顺 张杰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6,共7页
对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区进行了底质调查,采用密集站位的振动活塞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取样.根据粒度分析结果,比较精细地研究了厚度约2~3 m浅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细砂主要分布在潮流脊和岸滩上,其它较... 对南黄海太阳沙西侧潮流脊槽区进行了底质调查,采用密集站位的振动活塞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取样.根据粒度分析结果,比较精细地研究了厚度约2~3 m浅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细砂主要分布在潮流脊和岸滩上,其它较细的沉积类型主要分布于潮流槽内,呈显“脊砂槽泥”的沉积-地貌基本特征.同时,沙脊上的表层细砂的分布范围明显与沙脊至海岸的距离有关,除了潮流的影响外,主要与外侧沙脊的消浪作用有关.另外,根据表层沉积物分布的沉积-地貌特征,探讨了潮流脊槽的沉积环境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沙脊 潮流槽 沉积物分布 沉积环境演变 南黄海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层序和古河道演变 被引量:8
5
作者 刘阿成 唐建忠 +1 位作者 吴巍 张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73,共13页
为了查明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地层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调查,穿透的沉积物厚度最大约90m,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自上向下为U1—U6。U1为全新世(海洋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MIS) 1期)海相沉积单元,U3为MIS 3期的滨... 为了查明闽江口外海域晚第四纪地震地层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调查,穿透的沉积物厚度最大约90m,划分为6个地震层序,自上向下为U1—U6。U1为全新世(海洋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MIS) 1期)海相沉积单元,U3为MIS 3期的滨浅海—河口相,U5为MIS 5期的滨浅海与河流交互相,在MIS 5.2和5.4亚期海平面下降超过15m,发育了河流沉积;U2和U4分别为MIS 2和MIS 4期的河流充填相,而U6为MIS 6期的陆相沉积单元。根据地震层序关系研究了埋藏古河道的断面和分布特征、发育年代、演变及原因等。在全新世初期(11.5ka BP)之前,古闽江呈SE向经研究区南部和海坛岛东面流入东海(台湾海峡北口),随着研究区上游地势不断淤高,在11.5ka BP之后发育了NE向经北部向海到达西引岛附近的古河流,至约9.2ka BP海平面上升到约-30m高度时,全部河流消失于海面之下,闽江最后一次退出研究区。在闽江口东面,埋藏古丘陵的中南部高于现海面下50m(-50m),受其阻挡未能发育向东直接入海的闽江古河道。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研究区自MIS 6末期以来古河流发育和演变等方面的新认识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序 晚第四纪 古河道 演变 闽江口
下载PDF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被引量:179
6
作者 郭沛涌 沈焕庭 +2 位作者 刘阿成 王金辉 杨元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92-900,共9页
于 1 999年枯水期 (2~ 3月份 )、丰水期 (8月份 )、2 0 0 0年枯水期 (2~ 3月份 )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 ,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 于 1 999年枯水期 (2~ 3月份 )、丰水期 (8月份 )、2 0 0 0年枯水期 (2~ 3月份 )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 ,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 87种 ,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 ,共 5 9种。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桡足类 3 1种 ,其次为水母类 ,有 9种 ,此外 ,枝角类、毛颚类各 8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和近岸低盐种类如华哲水蚤 (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 (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 (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 (Labidocera euchaeta)等 ,还有长江径流带到河口的淡水种如近邻剑水蚤 (Cyclops vicinus vicinus)、英勇剑水蚤 (Cyclops strenuus)、透明 (Daphnia hyalina)等。一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水系指示种 ,其分布、数量反映了不同水系分布变化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有 5类水系指示种。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 ,1 999、2 0 0 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 ,可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1 999年丰水期只形成近岸和近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口门内向口门外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北向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长江河口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7
作者 郭沛涌 沈焕庭 +2 位作者 刘阿成 王金辉 杨元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517-3526,共10页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仅为79.07ind/m^3,浮游动物在河口内与口外海滨形成两个高丰度区,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从口门内向近岸及近外海逐渐递减,优势种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该期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布。1999年丰水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高达300.89ind/m^3,浮游动物分布不均匀,数量由河口内向近岸水域与近外海水域递增。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总体趋势与1999年枯水期相同。1999年枯水期、丰水期,2000年3月枯水期,桡足类数量占浮游动物总数量分别为95.54%、85.82%、84.83%,桡足类数量在浮游动物总数量中占绝对优势,并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中起关键作用。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受潮周期影响显著,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数量潮周期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由各样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与盐度做回归分析,在枯水期均不成线性关系,在丰水期则成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34134+0.0112x(r=0.9341,n=8)。此外,长江口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化与温度、径流量、海流及食物等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数量分布 季节动态 长江河口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90
8
作者 王金辉 黄秀清 +1 位作者 刘阿成 张有份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9,共8页
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关环境因子来剖析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近 20 a 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口区和冲淡水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 从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导致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关环境因子来剖析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近 20 a 来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河口区和冲淡水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物种大幅减少;优势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增加,部分种类异常增殖发生赤潮,底栖生物生物量明显减少;群落结构趋向简单,表现为单种优势,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近 20 a 来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主要归咎于人类的开发活动,不合理排污导致的富营养化对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丧失起重要作用,水利工程建设及滩涂围垦使海洋生物栖息地片段化,单调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 生物多样性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浙江金塘水道南部更新世侵蚀顶面及其意义
9
作者 刘阿成 《东海海洋》 1993年第4期23-29,共7页
浅地层剖面的初步研究表明,金塘水道南部更新世古侵蚀顶面的深度在海面下约25~70m。研究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较大。在西部该顶面向海倾斜,发育近岸浅冲沟、斜坡和陡坎;东部发育大冲沟,侵蚀面起伏大。现代海底一般受到顶面形态的影响,... 浅地层剖面的初步研究表明,金塘水道南部更新世古侵蚀顶面的深度在海面下约25~70m。研究区东、西部之间的差异较大。在西部该顶面向海倾斜,发育近岸浅冲沟、斜坡和陡坎;东部发育大冲沟,侵蚀面起伏大。现代海底一般受到顶面形态的影响,研究区中部海底的显著变浅,正是该面上凸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塘水道 更新世 古侵蚀面
下载PDF
长江口桡足类数量分布与变动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沛涌 沈焕庭 +2 位作者 刘阿成 王金辉 杨元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59-4267,共9页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桡足类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桡足类的数量分布与变动。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桡足类在整个长江河口区的平均数量相对不大,为76ind/m^3,...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桡足类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桡足类的数量分布与变动。结果表明:1999年枯水期,桡足类在整个长江河口区的平均数量相对不大,为76ind/m^3,但却占同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95.61%;1999年丰水期桡足类平均数量为254ind/m^3,占同期浮游动物平均数量的84.29%;2000年枯水期桡足类平均数量为97ind/m^3,占同期浮游动物总数量的84.46%。从优势度看,1999、2000年枯水期主要优势种为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1999年丰水期主要优势种为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则在枯、丰水期均为优势种。从种类数看,桡点类在1999年、2000年枯水期均为14种,1999年丰水期为枯水期的近2倍,达25种。对于长江河口主要桡足类而言,华哲水蚤的季节变化明显,适宜生活在盐度较低水域。虫肢歪水蚤数量年际变化较大,其适盐范围比华哲水蚤较宽、较高。真刺唇角水蚤的适盐范围与虫肢歪水蚤相似且更高一些,但该种在枯水期数量较少,丰水期数量较多,变化显著,更适宜在较高温时生长。火腿许水蚤适盐范围宽,能适应很大范围盐度变化,枯水期数量少,丰水期数量大,较高温度生长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足类 数量分布 季节变动 长江口
下载PDF
1984—2000年长江口海域水质重金属浓度分布变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百顺 刘阿成 陈忠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38,共7页
研究了 1984—2000 年长江口海域水质溶解态重金属 Hg, Pb, Cd 和 Cu 的分布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布机理。长时段多航次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重金属的总体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历年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取得了两个基本认识... 研究了 1984—2000 年长江口海域水质溶解态重金属 Hg, Pb, Cd 和 Cu 的分布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布机理。长时段多航次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重金属的总体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历年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取得了两个基本认识:重金属的分布演化具有波动性,沿中值水平线上下变化;高值区分布存在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离岸带高值区在长江口海域最具特色,各种分布形式可以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重金属 分布变化 离岸带高值区
下载PDF
应用浮游植物监测与评价长江口水体营养状况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沛涌 沈焕庭 +2 位作者 刘阿成 王金辉 杨元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8-72,共5页
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植物采样研究,应用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植物丰度以及生物学综合评价法对长江河口水体营养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生物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9年枯水期,口门内的SX01~SX04样站表、底层水体为... 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植物采样研究,应用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植物丰度以及生物学综合评价法对长江河口水体营养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价。生物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9年枯水期,口门内的SX01~SX04样站表、底层水体为中营养水平,口门外近岸及近外海水域一般为贫营养水体。1999年丰水期,表、底层水质状况与枯水期不同,口门内的SX01~SX04样站水体为贫营养型,近口门、近外海水域为中营养型,近岸中部、东部表层一般达到富营养型水体,近岸底层东北部为富营养型,其余近岸水域为中营养型水体。2000年枯水期水质情况为:口门内表、底层水体为贫营养水体,近岸水域表层为中营养水体,底层为贫营养水体,近外海水域表、底层一般也为贫营养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富营养化 水质评价 长江口
下载PDF
舟山群岛岱衢洋海床的活动性研究及其工程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陆琦 刘阿成 范代读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5-391,共7页
浙江舟山群岛北部岱衢洋为一双槽型峡道,由北部潮流冲刷槽、中部海底平原、南部潮流沙脊和冲刷槽等四个地貌单元构成。应用浅地层剖面、侧扫声呐、回声测深、沉积物取样等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手段,对峡道内海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 浙江舟山群岛北部岱衢洋为一双槽型峡道,由北部潮流冲刷槽、中部海底平原、南部潮流沙脊和冲刷槽等四个地貌单元构成。应用浅地层剖面、侧扫声呐、回声测深、沉积物取样等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手段,对峡道内海床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北部潮流冲刷槽无明显变化,中南部海底平原冲刷沟微地貌进一步发育,南部潮流沙脊向陡翼一侧移动并造成相邻冲刷槽略微淤积。冲刷沟微地貌发育区与浅层气浅埋/出露区基本重合,含气地层浅埋(<5m)或出露海底可能促进了冲刷沟微地貌的发育。在研究区内曾发生因海床冲刷造成输油管道悬空断裂的溢油事故,可见,海底平原区并非是绝对安全区,今后应加强此类灾害地质环境研究和工程后的长期监测跟进。研究结果对舟山海域及其它类似海洋环境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维护都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峡道 海底地貌 浅层气 海洋工程灾害
下载PDF
长江流域重大工程对河口滩涂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代读 匡翠萍 +1 位作者 刘曙光 刘阿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58-464,475,共8页
上海陆域面积现约7 000km2,其中约65%是近6 000年由长江入海泥沙堆积而形成,约17.5%为1949年以来通过围涂新增的土地,后者极大缓解了上海市尖锐的人地矛盾关系.近几十年来,尤其是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年均入海泥沙已大幅减少,由1951—196... 上海陆域面积现约7 000km2,其中约65%是近6 000年由长江入海泥沙堆积而形成,约17.5%为1949年以来通过围涂新增的土地,后者极大缓解了上海市尖锐的人地矛盾关系.近几十年来,尤其是三峡大坝建成后长江年均入海泥沙已大幅减少,由1951—1968年间的4.97亿t降低至2003—2008年间的1.54亿t,今后随着流域内更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实施完成将进一步降低.长江入海泥沙是建造滩涂的物质基础,随着入海泥沙大幅减少,河口滩涂自然淤涨速率趋于减缓,未来整个三角洲的冲淤演化趋势备受关注.以2005年为基准年,Delft3d模型预测结果认为长江口主要浅滩今后20年将继续向海淤涨,但速度减缓.综合分析认为,上海市今后20年可通过工程促淤770km2,圈围485km2,但滩涂资源利用一定要兼顾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大坝 长江三角洲 滩涂冲淤 土地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全新统地震地层学特征和沉积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61,共13页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剖面资料研究闽江口外海域的全新统沉积作用。研究区的全新统底面为MIS 2期侵蚀面,局部为古河道,深度一般在现海面下约30~60 m,最深约65 m;近岸浅,外海深,局部受古河道的下切影响呈条带状负地形。全新统由早...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剖面资料研究闽江口外海域的全新统沉积作用。研究区的全新统底面为MIS 2期侵蚀面,局部为古河道,深度一般在现海面下约30~60 m,最深约65 m;近岸浅,外海深,局部受古河道的下切影响呈条带状负地形。全新统由早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海相沉积层(U1)和早全新世河流湖沼相沉积层(U2)组成,前者包括滨浅海平行地震相和河口滨岸前积地震相,根据其反射波向陆上超和向海下超底界面,结合沉积物厚度分布特征,可以判断主要的沉积物来源和运移趋势。全新统沉积层厚度一般为10~20 m,最厚约38 m,位于古河道区,但是在马祖列岛和白犬列岛之间海区缺失。海相全新统沉积层的厚度为数米至20 m,最厚约25 m,位于研究区东南部(海坛岛东侧)。自全新世海侵以来,沉积物主要来源于3部分:台湾海峡来沙为研究区南部海区提供了沉积物;闽江悬沙扩散沉积物覆盖研究区北部海区,主要沿NE方向至外海,在河口向南呈舌状,现代沉积中心位于河口北部,厚度大于15 m;浙闽沿岸流来沙对研究区东北部海区的沉积物有影响。沉积环境划分为台湾海峡源沉积区、闽江源沉积区、东北部混合沉积区和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平均沉积速率分别约为0.8 mm/a、1.0 mm/a、1.1 mm/a和0 mm/a。马祖-白犬沉积缺失区主要因为沉积物受沿岛环流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学 沉积作用 全新统 闽江口外 台湾海峡
下载PDF
闽江口外海域MIS 5和MIS 3的地震地层学特征和古环境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阿成 张杰 唐建忠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 通过闽江口外海域进行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拖筏)调查,揭示了MIS 6末期以来最大厚度约90 m的沉积地层。研究了MIS 5和MIS 3地震层序的反射波结构特征,基于地震相分析识别沉积地貌类型;结合深海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曲线,阐述了两时期研究区的沉积环境、特殊地貌的分布和体系域阶段;最后简要探讨了海侵视强度(视高度)及其影响因素。在MIS 5,研究区主要为滨浅海环境,在MIS 5.3和MIS 5.1局部发育了赛江水下三角洲、潮流沙脊和滨海沙坝等沉积地貌;在初期和低海面亚期为陆相环境,发育了闽江和赛江河道,分别经南部和东北部向东入海(台湾海峡)。在MIS 3,研究区普遍为海水覆盖,以滨浅海环境为主,局部发育闽江水下三角洲叶瓣和潮流沙脊。MIS 5的海平面远高于MIS 3,但是典型地震剖面的研究表明,前者的海侵视强度(视高度)低于后者,推断这一现象主要与构造沉降有关,沉积物压缩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南部海区MIS 5.2的古闽江河道要远低于当时海平面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MIS 5 MIS 3 闽江口 地震地层学 古环境 台湾海峡西部
下载PDF
闽中南近海浅部地震地层和埋藏特殊地貌
17
作者 刘阿成 唐建忠 +1 位作者 张杰 吴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9-130,共12页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 km×5 km,北部为约5 km×8 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 km×5 km,北部为约5 km×8 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面和基岩面。除了在晚更新世古河道等负地形区外,陆相强侵蚀面与海侵面重合,该强侵蚀面将地震剖面分隔为上层序和下层序,而海侵面又将上层序划分为全新世海相和晚更新世古河道充填相层。其中,全新世海相层为主体,全区有分布,部分海域可以分成上亚层和下亚层。在晚更新世末次低海面时期,研究区南部发育古晋江南河道和北河道,最宽分别约7~8 km和2 km,北部为密集的溪沟地貌,宽约1 km;推测随着海平面上升,古晋江河道发生堆积退缩,直至消失,时间为约12.0~9.6 kaBP,而后掩埋于全新世海相层之下。在研究区最南部,有19条长度1 km以上的潮流沙脊埋藏于全新世海相层内,高约1~7 m,长约1.5~10 km,大体相互平行,主要发育年代可能在约10 kaBP。沙脊分为单脊型和多脊型,前者又分为单脊孤立型和单脊多列型,后者分为简单多脊型和超复多脊型,沙脊高度与下伏亚层的厚度基本上呈正相关。泉州湾口外发育小型河道和水下三角洲,主要浅埋于全新世海相层内,形成于全新世。这些埋藏特殊地貌的发育,除北部海域的溪沟外,均与晋江水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层 特殊地貌 全新世 晚更新世 闽中南近海 台湾海峡西部
下载PDF
长江口南汇边滩冲淤变化规律与机制 被引量:20
18
作者 火苗 范代读 +1 位作者 陆琦 刘阿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51,共11页
根据1842—2004年海图资料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存在近百年尺度的强烈冲刷—淤积旋回。长江主泓走南港或北港是造成冲刷期"北滩、东滩淤积,南滩、过渡带冲刷"或淤积期冲淤态势反相的主要原因;冲刷期内风暴强度和频数明显多于淤积... 根据1842—2004年海图资料分析发现,南汇边滩存在近百年尺度的强烈冲刷—淤积旋回。长江主泓走南港或北港是造成冲刷期"北滩、东滩淤积,南滩、过渡带冲刷"或淤积期冲淤态势反相的主要原因;冲刷期内风暴强度和频数明显多于淤积期,造成冲刷期滩面叠置记忆的是暴风浪成因的"高滩冲刷、低滩淤积"的冲淤态势,而淤积期保存的是弱风浪成因的"高滩淤积、低滩冲刷"叠置增强的剖面特征。尽管三角洲整体冲淤态势的转变主要受流域来沙量的控制,但不同岸段受河口河势分水分沙作用、潮流和波浪等共同作用,明显存在此冲彼淤、冲淤动态调整等特征。已有的入海泥沙含量阈值研究以点代面或以局部代整体,这是造成阈值估算偏高的主要原因。2003年三峡水库开始蓄水后平均年输沙量154 Mt/a已低于低阈值184 Mt/a,但三角洲尚未如预测那样发生由净淤积向净侵蚀的转变。已有的河口水文观察资料显示,水体含沙量也未发生明显下降,这可能是潮控型三角洲潮流对泥沙在河口的再分配起主导作用,并可能由此延长三角洲冲淤转变对入海泥沙量减少的滞后。今后需进一步加强潮控型河口复杂过程的综合研究,提高对泥沙含量阈值估算和应对可能面临的海岸侵蚀及其相关的环境地质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潮滩 冲淤周期 河口河势 风暴 三峡工程 泥沙含量阈值
下载PDF
广东汕头南部近海晚第四纪埋藏古河曲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阿成 吕文英 蔡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GEOPULSE甚高分辨率地震地层记录的研究表明 ,广东省汕头市南部近海埋藏有古河曲 ,曲率半径为 6— 7km ;发育有主河道和主、支汊道。主河道宽 2— 3km ,最深约 2 5m ;汊道宽 2 0 0— 1 5 0 0m ,深 4— 5m。在弯道处 ,主槽强烈东凸 ,侧... GEOPULSE甚高分辨率地震地层记录的研究表明 ,广东省汕头市南部近海埋藏有古河曲 ,曲率半径为 6— 7km ;发育有主河道和主、支汊道。主河道宽 2— 3km ,最深约 2 5m ;汊道宽 2 0 0— 1 5 0 0m ,深 4— 5m。在弯道处 ,主槽强烈东凸 ,侧向侵蚀显著。古河曲的形成在距今1 4kaB .P .之后 ,随着晚第四纪末次海面上升 ,在距今约 1 2 .3kaB .P .,古河曲的远岸部分开始淤浅 ,距今约 1 1kaB .P .时整个河曲被淤平而消失 ;尔后 ,古河曲的近岸部分被韩江现代水下三角洲所掩埋。古河曲为古练江的一部分 :从现在的练江口附近向东流去 ,在企望湾口转向南 ,再顺时针拐弯流向海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古河曲 晚第四纪 地震地层学 南海
下载PDF
舟山群岛册子水道现代潮流沙脊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阿成 顾君晖 陆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5,共7页
Geopulse甚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记录和水深测量结果显示,在舟山群岛册子水道北部东侧发育有一条现代潮流脊,宽度约1~1.2km,研究部分长度超过2km(沙脊两端超出研究海域),脊顶水深50~60m,外翼高20~25m,水深65~85m,内翼高约10... Geopulse甚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记录和水深测量结果显示,在舟山群岛册子水道北部东侧发育有一条现代潮流脊,宽度约1~1.2km,研究部分长度超过2km(沙脊两端超出研究海域),脊顶水深50~60m,外翼高20~25m,水深65~85m,内翼高约10m,水深50~70m;脊内层理发育,以向海倾斜为主,表明潮流脊是由岸向海方向堆积发育的。根据地震剖面记录特征和沉积环境,推断潮流脊以细砂和粉砂为主组成,来源于册子水道轴部晚更新世陆相地层的侵蚀物质;由落潮流向东南搬运,再由涨潮流向西北搬运,在潮流脊上沉积而成。潮流脊的发育可能与外钓山岛和舟山本岛在研究海域向西突出有关,造成册子水道显著缩窄、流速加大、底质变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潮流沙脊 地震地层学 册子水道 舟山群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