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会典·办理军机处》嘉庆本与光绪本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青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S1期45-47,共3页
《清会典》是记载清朝政府中央机构的职掌和功能的一部重要政书。清朝共修有六部会典。本文仅就嘉庆本与光绪本中的《办理军机处》做了粗略比较 。
关键词 会典 清朝 嘉庆朝 光绪朝 军机处
下载PDF
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医疗活动及其影响——关于归绥公教医院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青瑜 《中国天主教》 2008年第1期22-25,共4页
本文以天主教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在内蒙古建立的归绥公教医院为个案,从医院的建立、规模、管理、医疗活动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医疗活动,重新评价了传教士的医疗活动对内蒙古近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肯定了传教士对... 本文以天主教圣母圣心会传教士在内蒙古建立的归绥公教医院为个案,从医院的建立、规模、管理、医疗活动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天主教传教士在内蒙古的医疗活动,重新评价了传教士的医疗活动对内蒙古近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肯定了传教士对内蒙古医疗事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活动 内蒙古 传教士 天主教 医院 个案 圣母圣心会 近代社会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天主教传教士对抗战的贡献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青瑜 《阴山学刊》 2015年第4期64-67,共4页
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的天主教传教士及其领导下的天主教会,积极为抗战服务,他们收容难民、救护伤患,坚持进行了一系列对抗战有益的社会活动,甚至直接参加了打击敌人的战斗,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内蒙古 天主教传教士
下载PDF
田清波的蒙古学成就及其成为蒙古学大师的原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青瑜 《中国天主教》 2007年第3期23-25,共3页
田清波即昂突瓦耐·莫斯特尔Antoine Mostaert)(1881-1971),比利时人,他是天主教“圣母圣心会”的传教士,1905-1925年被派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城川传教。在内蒙古传教的二十年中,他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语言、历史、民... 田清波即昂突瓦耐·莫斯特尔Antoine Mostaert)(1881-1971),比利时人,他是天主教“圣母圣心会”的传教士,1905-1925年被派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的城川传教。在内蒙古传教的二十年中,他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语言、历史、民间文学等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搜集了极其丰富的资料。1925-1948年他在北京辅仁大学研究和整理调查资料,出版了大量蒙古学研究著作。1948年迁居美国后,他继续进行蒙古学研究。1971年在美国去世。他是世界公认的蒙古学大师。然而,教会内外对传教士田清波这位世界蒙古学大师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在介绍田清波蒙古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田清波成为蒙古学大师的诸多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清波 蒙古学 大师 原因
下载PDF
黄文弼20世纪20年代内蒙古考古活动述评
5
作者 刘青瑜 南海灯 杜丽霞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7-102,共6页
黄文弼先生在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期间,于1927年5月至1928年初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活动,在历史学,尤其是考古学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虽然他对此次考察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的认识和判断存在一定的疏漏讹误之处... 黄文弼先生在1927-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期间,于1927年5月至1928年初在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活动,在历史学,尤其是考古学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虽然他对此次考察发现的遗迹和遗物的认识和判断存在一定的疏漏讹误之处,但作为近现代第一位到内蒙古进行考察的中国考古专家,他对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的开拓性探索,奠定了后人研究的基础,筚路蓝缕之功殊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文弼 内蒙古 考古活动
下载PDF
嘉庆十年查禁天主教的原因
6
作者 刘青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2,共4页
嘉庆十年查禁天主教活动是嘉庆朝禁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嘉庆朝最大的教案,在天主教东传史和清代中外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此次禁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中外文化冲突、天主教与当时的民间秘密教门的相似性和传教士之间的争斗。
关键词 嘉庆朝 天主教 教案 原因
下载PDF
天主教传教士对内蒙古考古学的影响
7
作者 刘青瑜 《中国天主教》 2007年第1期38-40,共3页
本文略述了近代以来到内蒙古地区进行科学考古工作的天主教传教士桑志华、德日进和闵宣化的考古活动及其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分析他们的考古活动对内蒙古考古学的影响。
关键词 传教士 内蒙古 考古学 影响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巴音哈达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2
8
作者 甄自明 马艳 +3 位作者 李双 刘青瑜 赵阳阳 张旭梅 《文物世界》 2017年第6期18-22,共5页
2012年5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哈达墓地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墓葬3座,出土一批北魏遗物。巴音哈达墓地的发掘丰富了对鄂尔多斯地区北魏时期遗存的认识,是探讨4~5世纪拓... 2012年5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哈达墓地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墓葬3座,出土一批北魏遗物。巴音哈达墓地的发掘丰富了对鄂尔多斯地区北魏时期遗存的认识,是探讨4~5世纪拓跋代(魏)时期中国北方人群活动情况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巴音哈达 北魏 大夏 铁弗匈奴
下载PDF
魏晋时期佃客部曲制发微
9
作者 杨春奋 刘青瑜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70-72,共3页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佃客部曲制广泛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汉末到魏晋时期,随着土地急剧减少社会地位也逐步下降,通过多种的形式建立了与世家大族之间的依附关系。在这种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虽... 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佃客部曲制广泛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汉末到魏晋时期,随着土地急剧减少社会地位也逐步下降,通过多种的形式建立了与世家大族之间的依附关系。在这种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中,虽然以牺牲数量众多的佃客部曲利益为代价,但是就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时期 佃客 部曲 世家大族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天主教传教士与绥远社会的交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青瑜 《中国天主教》 2011年第2期52-54,共3页
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绥远教区天主教的发展为背景,概述了天主教传教士通过医疗活动与绥远社会各阶层从交往到交融的过程,进而论证了这种交融的结果对天主教的传教事业和绥远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和深远影响。传教士与绥远社会交融... 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绥远教区天主教的发展为背景,概述了天主教传教士通过医疗活动与绥远社会各阶层从交往到交融的过程,进而论证了这种交融的结果对天主教的传教事业和绥远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和深远影响。传教士与绥远社会交融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天主教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使天主教这种外来宗教本土化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对绥远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和作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天主教会与绥远省政府关系融洽,营造出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传教士 绥远 交融
下载PDF
呼和浩特市三合村天主教堂的百年变迁
11
作者 刘青瑜 《中国天主教》 2009年第6期44-45,共2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合村天主教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三合村教堂初建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绥远城(呼和浩特新城)东北约四里,有一个由汉人居住名叫六间房子的村落,新城将军认为该村占了旗人的封地,敕令全村住户迁移。...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三合村天主教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一、三合村教堂初建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绥远城(呼和浩特新城)东北约四里,有一个由汉人居住名叫六间房子的村落,新城将军认为该村占了旗人的封地,敕令全村住户迁移。所以全村居民向北迁移半里,村名改为三合村。三合村是天主教传人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传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浩特市 天主教堂 变迁 呼和浩特地区 五十年代 十九世纪 内蒙古 迁移
下载PDF
天主教传教士对内蒙古的文化贡献
12
作者 刘青瑜 《中国天主教》 2019年第5期46-53,共8页
近代以来,有很多天主教传教士到内蒙古进行传教,但在传教之外,他们不但从事了大量的社会活动,而且还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活动。本文梳理了传教士在内蒙古进行的汉蒙语文、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呈现天主教传教... 近代以来,有很多天主教传教士到内蒙古进行传教,但在传教之外,他们不但从事了大量的社会活动,而且还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活动。本文梳理了传教士在内蒙古进行的汉蒙语文、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呈现天主教传教士对内蒙古的文化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 传教士 内蒙古 文化贡献
下载PDF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哈达北魏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3
作者 甄自明 马艳 +3 位作者 李双 刘青瑜 赵阳阳 张旭梅 《草原文物》 2017年第2期8-14,共7页
2012年5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哈达墓地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墓葬3座,出土一批北魏遗物。巴音哈达墓地的发掘丰富了对鄂尔多斯地区北魏时期遗存的认识,是探讨4~5世纪拓跋代(魏)... 2012年5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鄂托克前旗文物保护管理所,对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哈达墓地进行抢救发掘,清理墓葬3座,出土一批北魏遗物。巴音哈达墓地的发掘丰富了对鄂尔多斯地区北魏时期遗存的认识,是探讨4~5世纪拓跋代(魏)时期中国北方人群活动情况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巴音哈达 北魏 大夏 铁弗匈奴
下载PDF
常非神父对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史的贡献
14
作者 刘青瑜 《基督宗教研究》 2019年第1期227-236,共10页
本文在介绍常非神父生平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常非神父的著作《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并考证了本书的版本和成书年代,对其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作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 常非神父 绥远教区 《天主教绥远教区传教简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