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的知母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音贝 张钰 +3 位作者 李鸿 涂星 田力 文德鉴 《中国药师》 CAS 2022年第12期2094-2100,共7页
目的:预测知母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法建立不同产地知母指纹图谱特征,色谱柱:InertSustain C18(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 目的:预测知母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法建立不同产地知母指纹图谱特征,色谱柱:InertSustain C18(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N2流速:3 L·min^(-1);漂移管温度:100℃。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设定时间为平均值±0.5 min,采用Mark峰匹配,建立其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筛选出Q-Marker候选成分;然后对筛选出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知母Q-Marker候选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知母的皂苷类Q-marker,再采用分子对接方法验证其Q-Marker生物活性。结果:10批不同产地的知母饮片中共筛选出6个Q-Marker活性成分,分别为芒果苷、知母皂苷E、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B-Ⅲ、知母皂苷A2、知母皂苷A3,进一步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知母皂苷B-Ⅲ、知母皂苷B-Ⅱ、知母皂苷A2为知母皂苷类成分的Q-Marker,“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网络构建结果表明关键作用靶点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0、MAPK1、MAPK8,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化学成分知母皂苷A2与MAPK10以及知母皂苷A2与MAPK1有较高的结合活性。结论:建立的知母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简便可行,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发现知母3个活性成分与其功效属性密切相关,为知母饮片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知母抗炎作用机制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母 指纹图谱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技术
下载PDF
人参皂苷Rb_1对川崎病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邹悦 康乃馨 +8 位作者 王彦儿 胡超 刘音贝 杨世林 刘艳丽 许琼明 李云秋 李冀 李笑然 《中医药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40-44,共5页
目的: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诱导川崎病(KD)小鼠模型,探讨人参皂苷Rb_1治疗川崎病小鼠的作用。方法:LCWE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LCWE 0.5 mL(1 mg/mL),Rb_1组给予20 mg/kg和40 mg/kg Rb_1治疗,ASP组灌胃给予250 mg/kg ASP治疗。观... 目的:用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LCWE)诱导川崎病(KD)小鼠模型,探讨人参皂苷Rb_1治疗川崎病小鼠的作用。方法:LCWE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LCWE 0.5 mL(1 mg/mL),Rb_1组给予20 mg/kg和40 mg/kg Rb_1治疗,ASP组灌胃给予250 mg/kg ASP治疗。观察实验期间小鼠的变化,对小鼠进行眼眶取血并解剖心、脾、肾、胸腺等脏器进行病理切片,以及对小鼠血液进行血常规检验和测定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含量。结果: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血常规检测LCWE造模组白细胞(WBC)含量明显升高,Rb_1组下降。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a)含量明显升高,Rb_140 mg/kg组下降。病理切片显示LCWE造模组冠状动脉血管壁增厚并伴有炎性浸润,Rb_1组血管壁变薄炎性浸润减少。结论:人参皂苷Rb_1对川崎病小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B1 川崎病 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 冠状动脉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黄芪葛根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被引量:7
3
作者 于官正 李鸿 +3 位作者 涂星 刘音贝 罗骞 张燕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97-3103,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黄芪葛根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GEO数据库与TCMSP、TCMID、TCMIP数据库筛选DN差异基因和复方有效成分与靶点,构建调控网络,筛选核心基因,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黄芪葛根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GEO数据库与TCMSP、TCMID、TCMIP数据库筛选DN差异基因和复方有效成分与靶点,构建调控网络,筛选核心基因,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盐酸二甲双胍组(0.15 g/kg)和黄芪葛根汤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DN大鼠模型,并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给药8周后测定FBG、BUN、Scr和UA水平,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ELISA法检测TNF-α、AGEs、VCAM-1、MCP-1水平及肾组织VCAM-1、NF-κB p65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RAGE蛋白阳性表达率。结果网络药理学获得黄芪葛根汤活性成分23个,靶点191个;DN差异基因638个;复方与疾病交集基因21个;PPI核心基因为CASP3、VEGFA等;涉及AGE-RAGE通路、HIF-1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葛根汤高剂量组大鼠FBG,血清BUN、Scr、UA、AGEs、TNF-α、VCAM-1、MCP-1水平,肾组织VCAM-1、NF-κB p65水平及RAGE蛋白阳性表达均降低(P<0.05);透射电镜可见各给药组大鼠肾小球基底增厚和足细胞足突融合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以黄芪葛根汤高剂量组尤为显著。结论黄芪葛根汤可能通过调节AGE-RAGE信号通路减轻DN大鼠肾脏损伤,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葛根汤 糖尿病肾病 网络药理学 GEO基因芯片 AGE-RAGE信号通路
下载PDF
12周太极拳联合渐进抗阻运动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微循环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周术锋 王芳 +2 位作者 彭永 刘晓丽 刘音贝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4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微循环功能、炎性因子及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以54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运动A组(n=18)、运动B组(n=18)和对照组(n=18)。运动A组进行为期12周,4次/周的24式简化太...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微循环功能、炎性因子及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以54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运动A组(n=18)、运动B组(n=18)和对照组(n=18)。运动A组进行为期12周,4次/周的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运动B组进行12周太极拳联合渐进抗阻运动(progressive resistance exercise,PRE);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干预。实验前后对3组受试者微血管反应性、经皮氧分压、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及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测试。结果:实验前后,3组受试者微血管反应性、IL-6、TNF-α、IFN-γ、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的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显著(P<0.05)。其中,实验后运动A组、运动B组微血管反应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实验前及对照组(P<0.05),且运动B组显著高于运动A组(P<0.05);实验后,运动A组、运动B组IL-6、TNF-α、IFN-γ、VAS评分显著低于实验前及对照组(P<0.05),且运动B组显著低于运动A组(P<0.05)。结论:12周太极拳联合PRE和太极拳运动均能显著提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微循环功能,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膝关节疼痛以及提高膝关节活动能力,且太极拳联合PRE干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进抗阻运动 太极拳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微循环 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