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家系CAG动态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 被引量:3
1
作者 利婧 张成 +10 位作者 詹益鑫 冯善伟 杨娟 操基清 喻长顺 李亚勤 王艳云 陈菲 孔杰 郑民缨 廖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产前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片段分析技术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4代共9例患者(其中1例为先证者之4月龄胎儿)中的2例患者施行SCA3/ATXN3基因(CAG)n重...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产前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片段分析技术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4代共9例患者(其中1例为先证者之4月龄胎儿)中的2例患者施行SCA3/ATXN3基因(CAG)n重复数目分析。结果一家系中4代共9例患者发病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其中8例患者(除外先证者之4月龄胎儿)均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伴发不同程度构音障碍;先证者神经系统检查显示共济失调伴眼球上视受限及锥体束损害体征。其中第1代患者于50岁左右发病、第2代患者40~45岁发病、第3代(先证者)28岁发病,发病年龄呈逐代提前现象。先证者SCA3/ATXN3基因(CAG)n重复数目为77次(>44次),其4月龄胎儿(CAG)n重复数目也为77次,通过产前诊断证实亦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患者。结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是亚洲人种中最常见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亚型,以步态不稳为首发症状,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尚可伴发其他临床表现。家系中存在遗传早现现象,但其CAG动态突变率较小。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病因明确但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并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是预防和中断遗传链之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利婧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85-392,共8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以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引起的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婴儿致死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运动神经元生存1(SMN1)基因突变致SMN蛋白缺乏为其发病机制,深入了解疾病发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以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引起的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婴儿致死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运动神经元生存1(SMN1)基因突变致SMN蛋白缺乏为其发病机制,深入了解疾病发病机制的分子学基础,以促进包括反义寡核苷酸、腺相关病毒介导的SMN1基因替代疗法、上调SMN蛋白表达的口服小分子药物,以及肌肉激活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新兴特异性治疗方法的研发,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 脊髓性 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质1 基因 综述
下载PDF
维生素B_(12)依赖型甲基丙二酸血症一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及疗效评价
3
作者 利婧 孙毅明 +4 位作者 欧俐羽 朱瑜龄 王倞 李欢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526-533,共8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B_(12)依赖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和维生素B_(12)治疗效果。方法采集一维生素B_(12)依赖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共4名成员临床资料,抽取外周静脉血行血浆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及基因检测,评价维生素B_(... 目的探讨维生素B_(12)依赖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和维生素B_(12)治疗效果。方法采集一维生素B_(12)依赖型甲基丙二酸血症家系共4名成员临床资料,抽取外周静脉血行血浆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及基因检测,评价维生素B_(12)治疗效果。结果家系中先证者12岁发病,以学习成绩下降、性格改变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出现幻觉、双下肢无力;先证者之弟主要表现为易怒、学习成绩较差。经血浆氨基酸和酰基肉碱谱分析,先证者及其弟血浆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乙酰肉碱比值升高,尿液甲基丙二酸水平升高。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均存在MMAC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482G>A(p.Arg161Gln)和c.609G>A(p.Trp203X),其父携带MMACHC基因错义突变c.482G>A(p.Arg161Gln),其母携带MMACHC基因无义突变c.609G>A(p.Trp203X)。经维生素B_(12)治疗后均症状好转。结论晚发型维生素B_(12)依赖型甲基丙二酸血症系MMACHC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维生素B_(12)治疗反应良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二酸 代谢缺陷 先天性 维生素B12 表型 基因 突变 系谱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两家系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4
作者 操基清 张成 +9 位作者 李亚勤 杨娟 梁颖茵 冯善伟 张旭 利婧 张惠丽 朱瑜龄 耿嘉 杨丽卿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79-484,共6页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 目的分析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临床特征和基因型,以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与结果两家系3例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油红O染色肌纤维内可见脂肪滴沉积。3例患者均存在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脱氢酶(ETFDH)基因突变,分别为c.250G>A(Ala84Thr)纯合突变和c.250G>A(Ala84Thr)、c.524G>A(Arg175His)复合杂合突变。维生素B2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治疗10个月后呼吸肌和四肢近端肌无力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运动功能;1例治疗2个月后行走、跑步如常,颈部肌肉恢复至正常状态;1例治疗2个月后可参加剧烈运动且无疲劳感。结论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虽然以四肢近端和躯干肌无力,以及运动不耐受为主要表现,但也需注意少数以呼吸肌无力为首发症状的病例,避免漏诊和误诊。维生素B2单药治疗效果极佳,症状可明显好转或痊愈。因此,临床疑似核黄素反应性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可尝试维生素B2诊断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贮积病 电子转移黄素蛋白质类 基因 突变
下载PDF
七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娟 操基清 +8 位作者 刘振华 詹益鑫 梁颖茵 莫桂玲 李亚勤 孙毅明 李敏子 利婧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分析4个家系7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之临床特点和基因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酸性α-葡糖苷酶(GA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7例患者分别来自4个家系,年龄13~31岁、发病年龄6~17岁、初诊年龄12~29岁... 目的分析4个家系7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病Ⅱ型患者之临床特点和基因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行酸性α-葡糖苷酶(GAA)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7例患者分别来自4个家系,年龄13~31岁、发病年龄6~17岁、初诊年龄12~29岁、明确诊断年龄12~30岁;首发症状为肢带肌萎缩、无力,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0~5.27 nmol/(mg·h)。GAA基因突变分析共发现14种突变,其中2种为新突变位点(Q81X和c.1355_1356delC)、2种假缺陷等位基因位点(G576S和E689K)、8种多态性位点和2种已知的致病突变位点(W746C和D645E)。结论中国大陆地区对糖原贮积病Ⅱ型之诊断时间存在明显的延误,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理解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在明确诊断糖原贮积病Ⅱ型或判断预后时,应结合临床病史、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检测和GAA基因突变分析。糖原贮积病Ⅱ型之临床表型具有异质性,在GAA基因型相同的情况下,同一家系的不同个体间可存在疾病进程和严重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贮积病Ⅱ型 α葡糖苷酶类 基因 突变
下载PDF
第一届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转化医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娟 利婧 +3 位作者 冯善伟 操基清 李亚勤 张成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1年第5期405-408,共4页
由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欧洲神经肌肉病治疗协会(TREAT-NMD)、中山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转化医学研讨会"于2011年4月7日至2011年4月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
关键词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医学研讨会 转化 中国 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 天津医科大学 神经肌肉病
下载PDF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A型临床前期两例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7
作者 李欢 朱瑜龄 +4 位作者 利婧 王倞 何若洁 林金福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6-513,共8页
目的总结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A型(LGMD2A型)临床前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基因检测和家系资料等,为LGMD2A型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与结果 2例男性患儿,均4岁,幼儿园入学体格检查发现血清肌酸... 目的总结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A型(LGMD2A型)临床前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基因检测和家系资料等,为LGMD2A型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与结果 2例男性患儿,均4岁,幼儿园入学体格检查发现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分别为正常参考值上限的25和60倍),运动功能良好,例1伴反复多发性皮疹和背部毛发轻度增多的皮肤损害表现,例2表现为双侧小腿稍肥大坚实,肌电图和肌肉组织活检均提示肌源性损害,双侧大腿肌肉MRI未见明显异常。二代基因测序显示,2例患儿均存在CAPN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例1存在复合杂合的错义突变[c.2092C>T(p.Arg606Ser)]和移码突变[c.712del T(p.Phe239Leufs Ter14)],2个突变位点均未见报道;例2存在复合杂合的错义突变[c.600C>G(p.Phe200Leu)和c.619A>G(p.Lys207Glu)],c.600C>G(p.Phe200Leu)突变位点未见报道。Sanger测序证实二者家系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例患儿明确诊断为LGMD2A型,两家系明确诊断为LGMD2A型家系。结论无症状高肌酸激酶血症应考虑LGMD2A型的可能,本研究增加了人群CAPN3基因突变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肢带型 表型 基因 突变 系谱
下载PDF
MTMR13/SBF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腓骨肌萎缩症4B2型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8
作者 朱瑜龄 李欢 +6 位作者 潘志良 梁颖茵 利婧 王倞 何若洁 林金福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82-588,共7页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4B2型(CMT4B2型)的临床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一家系3例CMT4B2型患儿,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检测MTMR13/SBF2基因突变类型。结果例1(先证者)6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向前跨步,跑步速度较同班同学明显缓慢...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4B2型(CMT4B2型)的临床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一家系3例CMT4B2型患儿,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检测MTMR13/SBF2基因突变类型。结果例1(先证者)6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向前跨步,跑步速度较同班同学明显缓慢,随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双手大小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双侧指关节不能伸直,双侧小腿肌萎缩,双侧马蹄内翻足和四肢腱反射减弱。例2(先证者之大弟)2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跑步和上楼梯较前明显缓慢,步态异常逐渐加重,足跟行走不能,双手大小鱼际肌萎缩,双侧小腿轻度肌萎缩,四肢腱反射减弱。例3(先证者之二弟)足跟行走困难,双手大小鱼际肌轻度肌萎缩,四肢腱反射减弱。基因检测显示,例1存在MTMR13/SBF2基因c.230G>A(p.Gln77Arg)和c.1537C>T(p.Gln513~*)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携带c.230G>A(p.Gln77Arg)杂合突变,其母携带c.1537C>T(p.Gln513~*)杂合突变,例2和例3均存在与先证者相同的c.230G>A(p.Gln77Arg)和c.1537C>T(p.Gln513~*)复合杂合突变。3例患儿诊断明确为CMT4B2型,该家系明确诊断为CMT4B2型家系。予甲钴胺对症治疗,先证者马蹄内翻足明显,予石膏固定疗法予以纠正。结论 CMT4B2型是罕见且严重的进展型腓骨肌萎缩症,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同时对患病家系积极开展遗传咨询,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致病基因携带者还应结合产前基因诊断以避免患病胎儿的出生。对于家系中携带致病基因尚未出现临床症状或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应密切随访,采取积极治疗以尽可能延迟发病时间或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以预防弓形足、脊柱侧弯等畸形,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科-马里-图斯病 表型 基因 突变 系谱
下载PDF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1型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分析
9
作者 李欢 陈秋 +5 位作者 林金福 廖子钰 王倞 利婧 朱瑜龄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讨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1型(FSHD1型)患者临床表型、基因型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经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共确诊25例FSHD1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基因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按肌肉受累部位... 目的探讨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1型(FSHD1型)患者临床表型、基因型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经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共确诊25例FSHD1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基因型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按肌肉受累部位进行年龄校正临床严重程度评分(CSS),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不同D4Z4拷贝数患者年龄校正CSS评分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FSHD1型患者4qA的D4Z4拷贝数与年龄校正CSS评分及发病年龄之间的关联性。结果D4Z4拷贝数为2~3个患者年龄校正CSS评分高于D4Z4拷贝数为4~6个者;D4Z4拷贝数目与年龄校正CSS评分呈负相关(r=-0.619,P=0.001),而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516,P=0.012)。结论FSHD1型患者4qA的D4Z4拷贝数与临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基因型对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提示意义,同时存在除基因型外可影响其临床严重程度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面肩肱型 基因型 表型 DNA拷贝数变异
下载PDF
核黄素反应性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临床表现与基因突变多样性
10
作者 孙毅明 操基清 +2 位作者 利婧 李欢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4-540,共7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的多样性。方法与结果收集5例核黄素反应性MADD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学指标、肌电图、肌肉组织活检和基因分析结果,对核黄素反应性MADD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核黄素反应性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的多样性。方法与结果收集5例核黄素反应性MADD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学指标、肌电图、肌肉组织活检和基因分析结果,对核黄素反应性MADD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5例患者发病年龄为13~32岁,平均20.40岁;临床表现为波动性或进行性肌无力,主要累及面部、颈部、四肢近端和呼吸肌,运动、劳累或感染后症状加重;血清肌酸激酶水平轻至中度升高,其中2例血清乳酸水平于运动后明显升高;4例呈肌源性损害,1例在疾病早期呈神经源性损害、晚期以肌源性损害为主;肌肉组织活检有2例肌纤维内可见大量油红O染色阳性脂肪滴沉积。基因分析显示,4例表现为ETFDH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携带G250A纯合突变(1例)、G250A和G524A复合杂合突变(2例)、T1211C和C1454G复合杂合突变(1例),1例携带ETFDH基因G1399C杂合突变和ETFB基因C725T杂合突变。结论中国大陆核黄素反应性MADD患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受累的脂质沉积性疾病,呈进行性或波动性病程,应注意与各种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线粒体肌病、糖原贮积病、重症肌无力和周围神经病相鉴别;ETFDH基因突变是其主要致病原因。由于核黄素反应性MADD患者预后良好,对于疑似病例可以小剂量维生素B2进行诊断性治疗,同时结合尿有机酸、血酰基肉碱、肌肉组织活检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 核黄素 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0型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11
作者 孙毅明 朱瑜龄 +5 位作者 利婧 李欢 何若洁 王倞 陈孟龙 张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5-550,共6页
【目的】探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0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1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发现的该病家系行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其TARDBP基因外显子突变类型。【结果】该家系中3代共5例患者,每代均... 【目的】探讨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0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01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发现的该病家系行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其TARDBP基因外显子突变类型。【结果】该家系中3代共5例患者,每代均有患者且男女都有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该家系患者于50岁左右起病,病情进展迅速,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最终死亡仅为8~18个月左右。TARDBP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的exon6发生了c.892 G>A的杂合突变,另在第3代家系其他成员中,检测发现了3人携带与先证者相同的突变类型,但目前尚未发病。【结论】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0型是一类病情进展迅速、生存时期短暂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遗传咨询并对其下一代的出生进行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中断遗传链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TARDBP基因 TDP-43 点突变
下载PD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临床、家系和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伍振富 杨娟 +6 位作者 操基清 胡朝晖 詹益鑫 利婧 李亚勤 王艳云 张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0-524,共5页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 or dystrophia myotonia,DM)的临床、家系和遗传特征,提高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认识,为DM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分子依据。方法:收集2个DM家系,对其临床进行详细分析,用片段分析法... 目的:分析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dystrophy or dystrophia myotonia,DM)的临床、家系和遗传特征,提高对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认识,为DM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提供分子依据。方法:收集2个DM家系,对其临床进行详细分析,用片段分析法对2个DM家系内的4例患者和1个家系成员DM1致病基因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蛋白激酶(myotonic dystrophy protein kinase,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进行检测。结果:在2个DM家系中发现有1例亚临床症状患者,另5例临床患者均为慢性起病,以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1例有斧状脸,1例合并白内障和糖尿病,3例合并有秃头,3例患者肌电图检查有肌强直放电和肌源性损害。4例患者的DMPK基因的3′端非翻译区CTG三核苷酸重复次数均>50次。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具有遗传早现现象,基因分析可以确诊本病和明确亚临床患者,借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可以避免此类患者的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临床特点 家系分析 遗传特征
下载PDF
DMD基因新发错义突变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云轻 欧俐羽 +6 位作者 李亚勤 利婧 林金福 何若洁 李欢 朱瑜龄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3-348,共6页
目的总结DMD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导致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与结果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1例25岁男性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患者之母和妹DMD基因c.4449T>G(p.As... 目的总结DMD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导致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与结果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对1例25岁男性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患者之母和妹DMD基因c.4449T>G(p.Asn1483Lys)位点,并结合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及其两位舅父具有相同的临床表型,双小腿肌肉呈假性肥大,双下肢近端肌萎缩和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患者基因检测DMD基因外显子34c.4449T>G(p.Asn1483Lys)为错义突变,经检索为新发突变,其母和妹为携带者,结合患者两位舅父临床表现,确诊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该家系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家系且存在该基因突变位点的共分离现象。结论DMD基因外显子34 c.4449T>G(p.Asn1483Lys)为新发错义突变,丰富了DMD基因突变谱,为该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杜氏 基因 突变 误义 系谱
下载PDF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D型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欧俐羽 孙毅明 +5 位作者 利婧 王倞 李欢 曾缨 梁颖茵 张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609-615,共7页
目的总结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D型(LGMD2D型)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报道一家系2例女性LGMD2D型患儿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妹均于3岁发病,以进行性四肢近... 目的总结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2D型(LGMD2D型)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报道一家系2例女性LGMD2D型患儿临床表现、肌电图、肌肉MRI、肌肉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先证者及其妹均于3岁发病,以进行性四肢近端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MRI显示部分肌肉萎缩、脂肪化或纤维水肿;其妹肌肉病理学显示局灶性骨骼肌坏死、再生,部分横纹肌消失,肌纤维大小不等。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及其妹存在相同基因突变,即SGCA基因第3外显子移码突变c.262del T(p.Phe88SerfsX123)和第5外显子错义突变c.409G>A(p.Glu137Lys),其母为SGCA基因c.409G>A(p.Glu137Lys)突变携带者,其中,c.409G>A(p.Glu137Lys)为已知突变,c.262del T(p.Phe88SerfxX123)为新发突变。结论对于临床类似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女性患者,排除DMD基因携带者后,还应行家系分析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相关基因检测,以明确具体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营养不良 肢带型 表型 基因 突变 系谱
下载PDF
拉莫三嗪治疗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一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钟洁 林金福 +4 位作者 张成 钟欣静 陈雪玲 利婧 朱瑜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49-353,共5页
目的报道拉莫三嗪治疗1例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17岁男性患者,以四肢肌肉僵硬为首发症状,反复运动后症状减轻,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基因检测提示存在CLCN1基因外显子11 c.1205C>T(p.Ala402Val)及CLCN... 目的报道拉莫三嗪治疗1例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17岁男性患者,以四肢肌肉僵硬为首发症状,反复运动后症状减轻,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基因检测提示存在CLCN1基因外显子11 c.1205C>T(p.Ala402Val)及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p.Val299Ala)错义突变,确诊为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其母为CLCN1基因外显子11 c.1205C>T(p.Ala402Val)、其父为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p.Val299Ala)错义突变,确诊为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家系,其中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突变尚无报道。经拉莫三嗪连续治疗5年后肌强直症状长期缓解,且无任何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该例CLCN1基因外显子8 c.896T>C错义突变进一步扩展了CLCN1基因突变谱。拉莫三嗪治疗效果良好,为Becker型先天性肌强直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强直 三嗪类 基因 突变 误义 系谱
下载PDF
18例蓬佩病患者酶替代治疗效果分析
16
作者 廉羚 利婧 姚晓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3-450,共8页
目的分析蓬佩病患者酶替代治疗(ER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8例婴儿型及晚发型蓬佩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检测、GAA基因、ERT资料及随访情况... 目的分析蓬佩病患者酶替代治疗(ER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8例婴儿型及晚发型蓬佩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检测、GAA基因、ERT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18例蓬佩病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9例;婴儿型4例,儿童晚发型5例,成人晚发型9例;发病年龄4个月至43岁;接受ERT最少1次、最多61次,出现输注不良反应仅1次。经过规范ERT,4例婴儿型患儿中,2例运动及呼吸功能稳定,1例脱机困难,1例死亡。儿童晚发型及成人晚发型患者接受ERT后多数四肢肌力难以逆转,肌酸激酶逐渐下降或保持稳定,但主观症状、运动耐力、呼吸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ERT在早期效果最为明显,治疗后1~2年内患者病情可保持稳定。结论ERT安全有效,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早期规范治疗无论对婴儿型还是晚发型患者均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贮积病Ⅱ型 酶替代治疗 婴儿型 晚发型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长期随访四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利婧 胡朝晖 +5 位作者 喻长顺 操基清 杨娟 李亚勤 詹益鑫 张成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3-158,共6页
目的总结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效果、随访结果及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总结3个DRD家系共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行G... 目的总结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效果、随访结果及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总结3个DRD家系共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行GCHI基因及TH基因检测。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起病年龄为9—20(15.3±5.6)岁,均以双下肢僵硬、抖动起病,随病程进展其中3例出现双手抖动症状,1例患者出现全身扭转,1例患者合并有斜颈,4例患者均有晨轻暮重的表现。对4例患者进行小剂量左旋多巴治疗,随访半年至10年不等,患者均有持续、明显的疗效;且随时间延长所需剂量减少,无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不良反应。对4例患者行GCHI基因全长外显子突变检测,1例患者呈GCHI基因杂合点突变C.607G〉A(p.Gly203Arg),1例患者为TH基因14号外显子复合杂合突变(p.Y447Ter及p.V468M),余患者未见GCHI基因及TH基因全长外显子点突变。结论长期随访发现小剂量左旋多巴对DRD患者具有显著而持久的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GCHI基因及TH基因的检测可对DRD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的肌张力障碍患者,无论有无家族史,均需行小剂量多巴胺诊断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力失调 左旋多巴 GTP环化水解酶 酪氨酸单氧化酶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78例脊肌萎缩症患者SMN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利婧 朱瑜龄 +5 位作者 詹益鑫 李亚勤 陈孟龙 王倞 何若洁 张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8-661,共4页
目的分析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atrophy,SMA)患者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al motor neuron1,SMN1突变情况,了解SMNl基因缺失在SMA患者各亚型的分布及其对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对78例SMA患者及其父... 目的分析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atrophy,SMA)患者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al motor neuron1,SMN1突变情况,了解SMNl基因缺失在SMA患者各亚型的分布及其对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对78例SMA患者及其父母的SMN1进行突变检测。结果89.7%(70/78)的患者SMN1基因突变类型为第7、8外显子纯合缺失;3.8%(3/78)的患者为SMN1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3.8%(3/78)的患者为SMN1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未检测到第8外显子缺失;另有2.6%(2/78)的患者为SMN1基因第7、8外显子杂合缺失;对78例患者父母SMN1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发现77例患者父母均为相应基因突变携带者,符合SM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而1例SMN1基因第7、8外显子纯合缺失的SMA1型患者,母亲为SMN1第7和8外显子杂合缺失,父亲SMN1基因未检测到缺失和重复。结论SMA患者中SMN1基因纯合缺失达95%以上,使基因分析辅助临床诊断成为可能。在纯合缺失患者中,未见单独第8外显子的纯合缺失,提示分析SMN1基因第7外显子的纯合缺失更具有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肌萎缩症 SMN1基因 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法
原文传递
成人Ⅱ型瓜氨酸血症一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亚勤 张成 +6 位作者 杨娟 李洵桦 孙毅明 操基清 詹益鑫 利婧 郑民缨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54-658,共5页
目的总结1例成人Ⅱ型瓜氨酸血症(CTLN2)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随访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对患者及其女儿进行SLC25A13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女... 目的总结1例成人Ⅱ型瓜氨酸血症(CTLN2)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随访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对患者及其女儿进行SLC25A13基因检测。结果患者女性,27岁,因反复头晕、呕吐2年余,伴发作性意识模糊1年半就诊,肝脏B超、MRI及肝活体组织检查均示肝硬化。脑电图示异常尖波。血氨基酸检测示瓜氨酸升高,SLC25A13基因检测示851de14纯合突变,患者女儿系851de14杂合突变。结论对于成人不明原因的脂肪肝及肝硬化,特别是伴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应考虑到CTLN2,SLC25A13基因检测可帮助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氨酸血症 神经病学表现 线粒体膜转运蛋白质类 随访研究
原文传递
一个晚期婴儿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娟 操基清 +6 位作者 李亚勤 郑卉 利婧 梁颖茵 刘振华 王丽琴 张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5-618,共4页
目的分析一个晚期婴儿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家系的临床资料,了解该家系ARSA基因的突变特点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家系临床资料,用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家系成员DNA的ARS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先证者为男性,1岁7月... 目的分析一个晚期婴儿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家系的临床资料,了解该家系ARSA基因的突变特点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收集家系临床资料,用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家系成员DNA的ARS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先证者为男性,1岁7月起病,以行走不能为首发症状,11月内顺次丧失走、立、吞咽、咀嚼、言语、翻身和抓握等能力。外周血白细胞芳基硫酸酯酶A水平20.2nmol/mg.17h。头颅MRI显示大脑半球白质对称性脱髓鞘改变。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ARsA基因第3外显子发生了1个新的c.622delC(P.His208Metfs*46)纯合突变,先证者的父母和祖母为该突变的携带者。结论晚期婴儿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患者以短期内迅速进展和加重的神经精神和运动发育倒退为主要临床表现。ARSA基因第3外显子的突变c.622delC(P.His208Metfs*46)与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导致OO型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 临床表型 基因型 家系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