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的印度哲学研究
1
作者 前田专学 巫白慧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39-43,共5页
日本,从事印度哲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简略的回顾。日本过去的印度哲学研究 1892年12月25日,原坦山(1913—1892)在东京大学日本中国文学系首先开了一门“佛典讲座”的课程;日本近代印... 日本,从事印度哲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简略的回顾。日本过去的印度哲学研究 1892年12月25日,原坦山(1913—1892)在东京大学日本中国文学系首先开了一门“佛典讲座”的课程;日本近代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但是,在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则是在20多年以后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研究 近代印度 大学教授 日本学者 印度哲学 东京大学 佛教研究 日语 近代意义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吠檀多学派与佛教
2
作者 前田专学 卞崇道 《南亚研究》 CSSCI 1991年第1期82-88,共7页
在吠檀多学派的学者当中,与佛教关系密切者,首先浮入脑海的恐怕是(忄乔)荼波陀(640-690)和商羯罗(700-750)。的确,在吠檀多哲学史上,象作为《蛙氏奥义颂》的著者。荼波陀那样受到佛教影响的思想家是没有的。
关键词 一元论 批判佛教 学派 中观派 奥义书 阿赖耶识 学说 唯识论 哲学史 实在性
原文传递
吠檀多哲学与佛教
3
作者 前田专学 巫白慧 《世界哲学》 2002年第6期23-30,共8页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吠檀多 印度 哲学流派 意识形态 佛教 哲学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