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探索传染病学教学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加丽丽 杜娜 +3 位作者 汪杨 李玉香 鲍万国 张凯宇 《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期32-34,共3页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我国医师后备队伍的摇篮,本科教学阶段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把培养目标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我国医师后备队伍的摇篮,本科教学阶段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把培养目标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接轨。因此医师资格考试作为检验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传染病学是医师资格考试中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随着传染病学疾病谱的改变,传染病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通过透视我国医学院校教学现状,强调以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探索传染病学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传染病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来提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师资格考试 传染病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报道
2
作者 加丽丽 孙娇 +2 位作者 鲍万国 王峰 张凯宇 《现代医药卫生》 2018年第13期2100-2102,共3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其他微生物经血液循环到心脏内膜,引起心内膜感染,导致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成并损害瓣膜功能的疾病。近年来,随着I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的变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许多患者临床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其他微生物经血液循环到心脏内膜,引起心内膜感染,导致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成并损害瓣膜功能的疾病。近年来,随着I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的变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许多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仅以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为主要症状,易漏诊、误诊。为提高发热患者中IE的诊断意识。现将本院收治的4例以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的I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发热 超声心动描记术 感染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老年发热患者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成金英 加丽丽 +4 位作者 汪杨 王峰 鲍万国 李玉香 张凯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6247-6249,共3页
目的对老年发热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以年龄≥60岁的119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没有明确发热原因,因不排除结核菌感染,进行T-SPOT.TB检测。对T-SPOT.TB检测结果... 目的对老年发热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以年龄≥60岁的119例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没有明确发热原因,因不排除结核菌感染,进行T-SPOT.TB检测。对T-SPOT.TB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9例患者中,50例(42.02%)T-SPOT.TB检测阳性,64例(53.78%)T-SPOT.TB检测阴性,5例(4.02%)可疑阳性。T-SPOT.TB检测阳性与阴性组之间在性别、年龄、既往有无结核病史、影像学检查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影像学有无结核病灶方面T-SPOT.TB检测阳性组较阴性组有更高的阳性率(20.45%vs 10.17%),T-SPOT.TB检测阴性组较阳性组更多地表现为影像学正常(45.76%vs 34.09%);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红细胞沉降率在T-SPOT.TB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39),在最终临床诊断为结核病方面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发热患者中,T-SPOT.TB检测结果与既往是否存在活动性结核病无关,但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相关,在排除其他感染的同时如炎症反应相关实验室检查升高,结合T-SPOT.TB检测阳性,要警惕结核病的可能,尤其是潜伏性结核菌感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下载PDF
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治疗艾滋病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黑豆 许优 +3 位作者 加丽丽 把环环 郭玉琪 孙万星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探究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49)和参照组(n=48)。参照组给予复方磺胺甲... 目的探究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组(n=49)和参照组(n=48)。参照组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联合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克林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数、血清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服用后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血气指数水平及ALB明显高于参照组,LDH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克林霉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治疗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肺孢子菌肺炎 克林霉素 复方磺胺甲噁唑 血气分析值
下载PDF
一线ART治疗方案对HIV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黑豆 杨喜荣 +3 位作者 加丽丽 把环环 马成才 许优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568-1569,共2页
目的探讨一线抗逆转录病毒(ART)治疗艾滋病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HIV合并HBV感染患者32例,入院后常规对症治疗,采用一线ART治疗方案,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及病毒转阴率。... 目的探讨一线抗逆转录病毒(ART)治疗艾滋病病毒(HIV)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HIV合并HBV感染患者32例,入院后常规对症治疗,采用一线ART治疗方案,观察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及病毒转阴率。结果治疗后,CD4+细胞数绝大多数呈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LT、HBV DNA载量下降,Scr、HIV RNA与HBV DNA转阴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线ART治疗方案在HIV合并HBV感染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对肝功能毒副作用小,有效控制HIV、HBV病毒感染,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治疗方案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所致溶血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及药学监护 被引量:3
6
作者 宋晓燕 张毅 加丽丽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373-1374,共2页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治疗CHC所致溶血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及药学监护。方法将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ɑ-2b联合利巴韦林为初治抗病毒方案的106例CHC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发生溶血性贫血分为贫血组(n=85)和非贫血组(n=2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治疗CHC所致溶血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及药学监护。方法将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ɑ-2b联合利巴韦林为初治抗病毒方案的106例CHC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发生溶血性贫血分为贫血组(n=85)和非贫血组(n=2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C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发生溶血性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年龄、HCV RNA载量、IL-28B基因型、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HCV RNA载量≥105 IU/mL、IL-28B基因非优势型为CHC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50岁、HCV RNA载量≥105IU/mL、IL-28B基因非优势型为CHC患者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应的药学监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巴韦林 慢性丙型肝炎 溶血性贫血 危险因素 药学监护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尹毅 许优 +2 位作者 加丽丽 把环环 王黑豆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年第9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间西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159例HIV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者78例,单纯HIV感染者81例,对合并恶性肿瘤组以及单纯HIV感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继发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间西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的159例HIV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者78例,单纯HIV感染者81例,对合并恶性肿瘤组以及单纯HIV感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HIV感染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中,涉及到的恶性肿瘤类型中,占比最多的为卡波西肉瘤、淋巴瘤和皮肤癌。两组患者年龄分布中,20~40岁、40~50岁年龄段,单纯HIV感染组比例显著高于合并恶性肿瘤组,在50岁以上年龄段,合并恶性肿瘤组显著高于单纯HI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HIV感染患者和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职业分布情况方面,农民,工人,干部,无业的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恶性肿瘤组在CD4^+、CD4^+/CD8^+、自然杀伤细胞方面显著低于单纯HIV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免疫功能紊乱增加了HIV感染者并发恶性肿瘤的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尽早给予干预,逆转HIV造成的免疫功能紊乱问题,帮助患者重建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恶性肿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