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内营养不同输注方式及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严红燕 丁晶晶 包秀殊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1641-1645,共5页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不同输注方式及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实施肠内营养的患者180例。按照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及辅助手段分为A组间歇输注组+传...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不同输注方式及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实施肠内营养的患者180例。按照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及辅助手段分为A组间歇输注组+传统加热器;B组间歇输注组+无线温度传感系统;C组持续输注组+无线温度传感系统,每组60例。在肠内营养管置管前及置管后第2天、第14天记录两组患者的营养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 TP)、前白蛋白( PA)、血红蛋白( Hb)含量,且分别观察各组患者发生腹胀、腹泻、便秘、胃潴留的例数和胃液pH值。结果置管后第2天三组患者GCS评分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14天三组对象之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置管前三组的营养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置管后第2天三组患者仅在PA指标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PA高于A组和B组患者;置管后第14天,C组患者的TP、PA均高于A组和B组患者(P〈0.05)。置管后至第14天三组患者的腹胀发生率和胃液平均pH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自行设计的无线温度传感系统,同时进行持续性输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有利于减少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胃残留量、降低胃液pH值,有利于向临床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输注方式 无线温度传感系统 重型颅脑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