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悦 李妍 +3 位作者 包郑伊琳 李玉婷 喻永沅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4-1138,共5页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EXG)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更具侵袭性,对视神经的损害更严重,预后更差,且对治疗有较高的耐药性。早期诊断PEXG有助于及时治疗,并延缓疾病进展,因此确定适当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PEXG)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较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更具侵袭性,对视神经的损害更严重,预后更差,且对治疗有较高的耐药性。早期诊断PEXG有助于及时治疗,并延缓疾病进展,因此确定适当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PEXG的生物标志物,希望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脂质组学标志物的研究,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寻找PEXG潜在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对该疾病提供一定帮助。本文将对近几年PEXG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其中一些生物标志物可能在未来对PEXG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剥脱性青光眼 生物标志物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代谢组学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中侧支循环的观察
2
作者 包郑伊琳 康文伟 +1 位作者 杨怡 李娟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0-505,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0例3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7例157只眼,女性203例203只眼;年龄(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0例3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7例157只眼,女性203例203只眼;年龄(61.0±5.9)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为3 d~6个月。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分别为67、187、106只眼;合并黄斑水肿210只眼。合并黄斑水肿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患眼均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视网膜侧支循环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特点、形成时间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将从视盘发出呈血管袢样的血管在视盘走形一段后回到视盘的短路循环定义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结果病程1周时,MBRVO、BRVO患眼部分侧支循环已建立;1~2个月时,已建立较为丰富而稳定的侧支循环。病程2~3个月时,CRVO患眼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逐渐形成。病程6个月时,MBRVO者6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36只眼(53.7%,36/67);BRVO者187只眼均观察到侧支循环(100.0%,187/187);CRVO者106只眼中,视盘侧支循环建立29只眼(18.1%,29/106)。MBRVO者中建立侧支循环的36只眼,其侧支循环均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BRVO者18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102只眼;阻塞最中央逐级搭桥至正常血管上的侧支循环54只眼;通过鼻侧与颞侧建立侧支循环19只眼;通过中心凹建立的侧支循环12只眼。其形态表现为平直走形、螺旋状纡曲和花簇状。CRVO建立侧支循环的29只眼,均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行抗VEGF药物治疗的210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160只眼。其中,MBRVO 32只眼(62.0%,32/63);BRVO 119只眼(100.0%,119/119);CRVO 9只眼(32.1%,9/28)。结论MBRVO、BRVO、CRVO侧支循环发生率分别为53.7%、100.0%、18.1%,其形态多样,形成时间多为病程2个月左右。抗VEGF药物治疗未抑制侧支循环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静脉阻塞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太田痣合并眼底黑色病变2例
3
作者 康文伟 包郑伊琳 李娟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4-886,共3页
例1 患者女,60岁。因右眼视物遮挡感3个月于2022年11月3日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均为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5、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侧眼... 例1 患者女,60岁。因右眼视物遮挡感3个月于2022年11月3日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均为1.0。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5、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侧眼睑、眶周、面颊等部位青灰色色素斑(图1A)。右眼巩膜、虹膜表面青灰色色素沉着(图1B)。眼底检查,右眼颞下方灰色占位病灶(图1C)。眼部B型超声检查,右眼球内占位性病变、视网膜脱离(图1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瘤体表面点状强荧光,荧光素渗漏明显(图1E)。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瘤体内部血管杂乱(图1F)。眼眶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右眼环后份颞侧占位,T1加权成像呈高信号,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图1G)。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行右眼眼球摘除手术。取组织做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为上皮样型脉络膜黑色素细胞瘤(图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检查 视网膜脱离 荧光素渗漏 左眼视力 右眼球 眼前节 环后 眶周
原文传递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眼底改变1例
4
作者 康文伟 包郑伊琳 李娟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2-393,共2页
患者男,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0 d,于2022年4月1日到云南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患者颜面部及唇部均呈“发绀”面容。眼科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18 mm ... 患者男,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0 d,于2022年4月1日到云南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患者颜面部及唇部均呈“发绀”面容。眼科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18 mm Hg(1 mm Hg=0.133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纳米制剂改良抗真菌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悦 李妍 +3 位作者 李玉婷 包郑伊琳 喻永沅 胡竹林 《国际眼科纵览》 2023年第1期47-52,共6页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目前抗真菌滴眼液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抗真菌滴眼液与眼表接触时间短、角膜渗透性差,需频繁使用以保持药物的治疗浓度。但频繁局部使用滴眼液可能导致结膜充血、延迟角膜再上皮化等。...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眼部疾病,目前抗真菌滴眼液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由于抗真菌滴眼液与眼表接触时间短、角膜渗透性差,需频繁使用以保持药物的治疗浓度。但频繁局部使用滴眼液可能导致结膜充血、延迟角膜再上皮化等。近年研究发现纳米制剂是一种很好的眼部给药体系,可有效提高滴眼液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滴眼液使用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制剂 抗真菌药物 真菌性角膜炎
原文传递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6
作者 叶红莉 焦康为 +2 位作者 肖丽波 包郑伊琳 黄悦 《国际眼科纵览》 2023年第6期493-497,共5页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解剖复位,但视力提高往往不明显。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可观察患者黄斑区中心凹...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解剖复位,但视力提高往往不明显。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可观察患者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及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动态随访RRD患者术后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盘微血管变化,对RRD患者视功能的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黄斑 视盘 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眼表微生物菌群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包郑伊琳 张文佳 +1 位作者 黄悦 胡竹林 《国际眼科纵览》 2022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与眼表微生物菌群关系紧密,眼表微生物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是MGD的诱因或加重因素。MGD患者眼表存在多种潜在致病菌株,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棒状杆菌等,其眼表微生...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与眼表微生物菌群关系紧密,眼表微生物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是MGD的诱因或加重因素。MGD患者眼表存在多种潜在致病菌株,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棒状杆菌等,其眼表微生物较强的免疫逃逸以及毒性作用影响MGD患者眼表的免疫反应。此外,眼表微生物具有脂肪酶及蛋白酶活性,影响睑板腺睑脂的分泌及抗炎反应,加重MGD。(国际眼科纵览,2022,46:324-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板腺功能障碍 微生物组 病原体 菌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