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案例法(CBL)结合微信平台在临床基础检验带教中的效果
1
作者 任焱 刘江勇 匡克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31-33,共3页
研究在临床基础检验带教过程中结合微信平台与案例法(CBL)重要性。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6月1日-2021年8月30日,共选取40例年龄17-21岁实习生,根据带教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接受常规带教20例检验科实习生视作对照组,微信平台... 研究在临床基础检验带教过程中结合微信平台与案例法(CBL)重要性。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9年6月1日-2021年8月30日,共选取40例年龄17-21岁实习生,根据带教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接受常规带教20例检验科实习生视作对照组,微信平台与CBL带教20例检验科实习生视作观察组,对比不同方式带教前后实习生理论成绩与技能成绩、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对带教后两组实习生感兴趣程度、带教效果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带教前两组实习生理论成绩与技能成绩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带教后观察组实习生理论成绩与技能成绩显著偏高,各项自我学习能力评分显著偏高,实习生感兴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带教效果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基础检验带教过程中结合微信平台与CBL十分重要,能够促使检验科实习生个人自我学习能力显著提升,明确掌握与检验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检验科实习生兴趣爱好,增强带教效果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验 带教 微信平台 CBL
下载PDF
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维生素A、D、E水平与海拔高度、季节变化等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黄萍 林新梅 +18 位作者 王全生 柯刚 魏正容 郭杜平 巴学国 袁永萧 王群 丁红燕 何茂云 先礼贵 张利萍 王钰斐 虞连会 匡克洪 罗庆平 陈竹 李红梅 罗晶 徐义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1736-1741,共6页
目的了解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Vit A)、维生素D(Vit D)25-羟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Vit E)水平情况,为政府有关部门对高原地区儿童健康体检,四病(小儿腹泻、营养性贫血、佝偻病、小儿肺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 目的了解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血清维生素A(Vit A)、维生素D(Vit D)25-羟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Vit E)水平情况,为政府有关部门对高原地区儿童健康体检,四病(小儿腹泻、营养性贫血、佝偻病、小儿肺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12个乡镇和稻城县14个乡镇参与体检的2122名0~6岁儿童,现场填写完成相关问卷、体格测量、静脉采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Vit A、Vit E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季节变化、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122名0~6岁儿童血清Vit A水平为(1.05±0.27)μmol/L、亚临床缺乏率为8.15%(173/2122例)、可疑亚临床缺乏率为45.99%(976/2122例);不同年龄、季度和海拔血清Vit A水平、亚临床缺乏率和可疑亚临床缺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25-(OH)D水平为(24.65±6.45)ng/L,缺乏率为6.03%(128/2122例),不足率为16.59%(352/2122例);不同年龄、季度血清25-(OH)D水平缺乏率和不足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Vit E水平为(7.81±1.74)mg/L,缺乏率为2.78%(59/2122例),不足率为29.59%(628/2122例);不同年龄、季度血清Vit E平均水平、缺乏率和不足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it A和25-(OH)D在1岁以前水平最低,缺乏率最明显。Vit E在>1~2岁最低,缺乏率和不足率最高。Vit A、25-(OH)D、Vit E水平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明显,夏季水平显著高于春、秋、冬季。Vit A、25-(OH)D受海拔影响显著,在4 km以上海拔高度其水平最低。结论甘孜州高原藏族地区0~6岁儿童Vit A、25-(OH)D、Vit E整体水平低于平原地区,不同年龄段、季节、海拔Vit A、25-(OH)D、Vit E差异显著,与当地资源缺乏、母亲孕期营养和出生后摄入不足,当地季节和海拔变化造成的温度、光照等因素有关,需要在孕期开始做好合理补充,预防维生素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高原藏族 维生素A 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E 海拔高度 季节变化
原文传递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vWF和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匡克洪 任焱 袁灵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神经内科就诊的TIA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健康成人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vW... 目的探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神经内科就诊的TIA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以健康成人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vWF、FⅧ:C及相关凝血指标检测。结果 TIA患者的vWF[(215.51±24.11)U/L vs(120.99±20.34)U/L]、FⅧ:C[(288.69±36.71)%vs(120.67±25.68)%]、D-二聚体及可溶性血纤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等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TIA患者其凝血系统处于应激状态,vWF、FⅧ:C、D-二聚体及SFMC等凝血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可能参与TIA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短暂性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因子Ⅷ活性 D-二聚体 可溶性血纤蛋白单体复合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