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的术前鉴别 被引量:5
1
作者 匡天涛 王单松 +1 位作者 楼文辉 靳大勇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6期886-888,共3页
目的:比较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sms,IPMN)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资料完整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 目的:比较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sms,IPMN)的不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总结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9年1月—2008年12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资料完整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IPMN患者中,良性21例(腺瘤15例,交界性肿瘤6例),恶性49例(原位癌8例,浸润癌41例);良恶性病例组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体质量下降、无症状患者、糖尿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癌抗原19-9(CA19-9)升高、血糖升高、血总胆红素升高)]及影像学特征(囊肿附壁结节病例所占比率及肿瘤和主胰管平均直径)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两者在性别、肿瘤部位、腹痛及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癌胚抗原(CEA)异常比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术前两者的鉴别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下载PDF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匡天涛 靳大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5期429-431,共3页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最早于1982年由Ohashi等[1]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PMN[2]。近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识随着病例数报道的不断增加而深入。本...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最早于1982年由Ohashi等[1]报道,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PMN[2]。近年,人们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识随着病例数报道的不断增加而深入。本文结合我们的经验,总结IPMN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Appleby手术临床应用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磊 虞倩 +7 位作者 楼文晖 王单松 许雪峰 匡天涛 吴文川 倪晓凌 谭德炎 靳大勇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40-942,I000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Appleby手术后是否存在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至肝固有动脉的逆向血流。方法解剖2具新鲜尸体,在腹主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的远端结扎腹主动脉并插管,在膈肌上方结扎胸主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结肠中动脉的远端结扎肠系膜上动... 目的探讨改良Appleby手术后是否存在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至肝固有动脉的逆向血流。方法解剖2具新鲜尸体,在腹主动脉发出肠系膜上动脉的远端结扎腹主动脉并插管,在膈肌上方结扎胸主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结肠中动脉的远端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单纯结扎第1具尸体标本的肝总动脉,将第2具尸体标本中腹腔干发出的肝总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自起始部一一结扎。在腹主动脉插管中注入乳胶。结果 2具尸体的肝固有动脉均显示充盈。结论从尸体解剖角度看,由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至肝固有动脉的逆向血流在理论上是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eby手术 胰腺癌 肝固有动脉 逆向血流
下载PDF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诊治体会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单松 靳大勇 +5 位作者 楼文晖 许雪峰 匡天涛 倪晓凌 吴文川 纪元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 12例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好发于女性,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 超和CT对胰腺粘液性囊... 目的:探讨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 12例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好发于女性,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 超和CT对胰腺粘液性囊腺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9%(8/9),而囊腺癌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33%(1/3)和67%(2/3)。本组 9例粘液性囊腺瘤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远端胰腺切除术5例;3例囊腺癌中行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远端胰腺切除术2例。本组均获随访,1例囊腺癌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存活,无复发。结论:B超和CT是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因有恶变倾向及临床不能鉴别其良恶性,需手术治疗。胰腺粘液性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 囊腺瘤 囊腺癌
下载PDF
壶腹周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赵过超 方圆 +8 位作者 浦宁 王单松 靳大勇 匡天涛 吴文川 许雪峰 戎叶飞 张磊 楼文晖 《上海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分析非胰腺来源壶腹周围癌(NPPC)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外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评估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8年8月因NPPC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8例患者,记录其一般资料、手... 目的分析非胰腺来源壶腹周围癌(NPPC)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外科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评估并发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8年8月因NPPC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8例患者,记录其一般资料、手术信息、并发症情况、生存情况。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别评估并发症对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和远期生存的影响。结果148例患者中,男73例、女75例,中位年龄为63(54,68)岁,手术时间为(4.5±2.2)h,术中出血量为(180±173)mL,中位随访时间为19.9(9.9,30.0)个月。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6%(103/148),CD分级≥3级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5.4%(8/148)。最常见的短期术后并发症为胃排空障碍(DGE,53例,35.8%)和胰瘘(35例,2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行胆道引流、手术时间≥7.5 h和术中出血量≥550 mL是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BMI≥19.35 kg/m 2、术前行胆道引流、手术时间≥5.25 h、胰肠吻合方式和术后发生B级及以上胰瘘为C级DGE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BMI≥24.35 kg/m 2、手术时间≥5.25 h、术中出血量≥125 mL、胰肠吻合方式和主胰管直径<3 mm为B级及以上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行胆道引流(OR=1.689,95%CI为0.054~53.149)、手术时间(OR=0.000)、术中出血量(OR=4.677,95%CI为0.135~161.856)均不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手术时间≥5.25 h(OR=6.689,95%CI为1.632~27.417)和B级及以上胰瘘(OR=5.819,95%CI为1.816~18.639)为DG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出血量≥125 mL为B级及以上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65,95%CI为1.391~15.641,P=0.013)。术后有无并发症和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患者中接受化疗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304、0.461),术后有无并发症、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患者术后开始化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348、0.849)。术后有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总体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NPPC安全、有效,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虽然较高,但严重并发症并不多见,对患者术后化疗和远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胰腺来源壶腹周围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并发症 胰瘘 胃排空延迟
下载PDF
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残胰原发胰腺癌病例的MDT诊治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过超 张磊 +15 位作者 戎叶飞 匡天涛 许雪峰 王单松 靳大勇 饶圣祥 姚秀忠 纪元 周宇红 吴莉莉 陆志强 刘凌晓 张轶群 黄成 楼文晖 吴文川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83-487,共5页
本文介绍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残胰原发胰腺癌的多学科团队诊疗经过。该患者12年前因壶腹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残胰发现新发胰腺癌,经多学科讨论评估后决定予以全残胰切除术。术后,多学科团队为其设计详细的血糖管理及化疗方案,并... 本文介绍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残胰原发胰腺癌的多学科团队诊疗经过。该患者12年前因壶腹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残胰发现新发胰腺癌,经多学科讨论评估后决定予以全残胰切除术。术后,多学科团队为其设计详细的血糖管理及化疗方案,并适时调整,使患者术后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现已无瘤生存5月余。由于胰腺为重要的消化及内分泌器官,而胰腺肿瘤的预后极差,因此,多学科团队协作为胰腺肿瘤患者提供更为科学、个性化的诊疗体验,有利于筛选能够手术获益的患者,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并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全胰切除术 多学科团队 诊断 糖尿病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重症大鼠急性胰腺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许雪峰 靳大勇 +4 位作者 倪晓凌 匡天涛 楼文晖 王单松 吴肇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1-284,共4页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胰腺炎谷氨酰胺治疗组(Gln);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和假手术组(Control)。术后12、24、36h处死。取胰腺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Schmidt方法进...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胰腺炎谷氨酰胺治疗组(Gln);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和假手术组(Control)。术后12、24、36h处死。取胰腺标本进行病理检查,采用Schmidt方法进行病理评分,并观察血浆淀粉酶变化和血浆TNF-α变化。取大鼠胰腺病理标本,采用TUNEL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结果Gln组较SAP组胰腺腺泡坏死、间质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改善(vsSAP组,P<0.05);血浆淀粉酶下降(P<0.01),Gln组(6944.5±798.4)IU/L,SAP组(12153±2257)IU/L;血浆TNF-α下降(P<0.01),Gln组(176.5±17.65)ng/L,SAP组(297.83±36.06)ng/L。应用谷氨酰胺治疗干预可使S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指数(个/100)上升,Gln组13.07±0.62,SAP组6.88±0.52,与SAP组相比,各时点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时,应用谷氨酰胺具有明显的减轻胰腺病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重症急性胰腺炎 TNF-Α 凋亡
下载PDF
联用谷氨酰胺和吲哚美辛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许雪峰 倪晓凌 +3 位作者 楼文晖 匡天涛 王单松 靳大勇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9-810,共2页
目的:研究联用谷氨酰胺和吲哚美辛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谷氨酰胺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术... 目的:研究联用谷氨酰胺和吲哚美辛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谷氨酰胺治疗组;吲哚美辛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术后12、24和36h处死大鼠。取大鼠胰腺病理标本,采用TUNEL法检大鼠测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结果:正常对照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2.97%。另4组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治疗组均明显高于SAP组,其中联合治疗组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指数最高。结论:谷氨酰胺和吲哚美辛能促使SAP大鼠胰腺细胞凋亡增加,两药联用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吲哚美辛 重症急性胰腺炎 凋亡
下载PDF
高龄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单松 楼文晖 +4 位作者 许雪峰 匡天涛 倪晓凌 吴文川 靳大勇 《中国临床医学》 2004年第6期1030-1031,共2页
目的 :探讨高龄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1月~ 2 0 0 4年 6月 19例住院治疗的 70岁以上胰腺癌根治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远端胰腺切除术 )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高龄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 10例 (5 3%... 目的 :探讨高龄胰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1月~ 2 0 0 4年 6月 19例住院治疗的 70岁以上胰腺癌根治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远端胰腺切除术 )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高龄患者中术前合并低蛋白血症 10例 (5 3% ) ,贫血 11例 (5 8% ) ,电解质紊乱 5例 (2 6 % ) ,凝血功能异常 9例 (47% ) ,伴有合并症 15例 (79% ) ;平均住院天数 32 .4± 8.5d ;平均住院费用 3.17± 0 .8万元 ;手术相关并发症 6例 (32 % ) ,合并症相关并发症 13例 (6 8% )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 :围手术期中重视营养支持 ,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护和恰当的处理 ,高龄胰腺癌根治术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高龄 并发症 围手术期处理 患者 根治术 合并症 平均 目的 住院费用
下载PDF
全胰切除术对胰腺肿瘤的近远期疗效分析
10
作者 周文涛 韩思阳 +4 位作者 徐天威 匡天涛 戎叶飞 楼文晖 王单松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674-679,688,共7页
目的探讨全胰切除术(TP)在胰腺肿瘤患者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6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3例TP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总生存期。结果本组共43例,其中胰腺导管腺癌(PDAC)25例,胰腺... 目的探讨全胰切除术(TP)在胰腺肿瘤患者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6月至2018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3例TP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总生存期。结果本组共43例,其中胰腺导管腺癌(PDAC)2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14例,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腺鳞癌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NET)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6.7%,30 d病死率为7.0%,中位生存期为20.0个月。与PDAC组比较,IPMN组患者输血率(21.4%vs 60.0%,P=0.043)、联合血管切除率(21.4%vs 64.0%,P=0.019)和腹腔感染率(0 vs 32.0%,P=0.034)均较低,且术后住院时间较短(11.5 d vs23.0 d,P=0.004)。进一步分析表明,浸润性IPMN患者在TP术后获得了更长的远期生存(35.8个月vs 15.0个月,P=0.033)。结论TP术式安全可行且在部分病例中能获得良好的肿瘤学效果,IPMN可能是较PDAC更优选的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胰切除术 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术后并发症 远期生存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楼文晖 许雪峰 +2 位作者 王单松 匡天涛 靳大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78-79,共2页
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就诊时多数病人已属晚期。探索合适的化疗方案对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吉西他滨(GEM)联合奥沙利铂(OXA)方案(GEMOX方案)是近两年研究较多的针对晚期胰腺癌的化疗方案.国... 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就诊时多数病人已属晚期。探索合适的化疗方案对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吉西他滨(GEM)联合奥沙利铂(OXA)方案(GEMOX方案)是近两年研究较多的针对晚期胰腺癌的化疗方案.国外二期和三期的临床研究均显示该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要优于单用吉西他滨.而国内尚无GEM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系统报道。我们自2004年初开始选择部分晚期胰腺癌病人进行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药物疗法 联合 奥沙利铂 吉西他滨
下载PDF
胃癌细胞图像分析及其对胃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靳大勇 匡天涛 《消化外科》 CSCD 2000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细胞核DNA图像分析与预后关系。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细胞图像法分析300例胃癌根治标本,随访术后生存状况。结果 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异倍体癌的比例逐渐升高;早期胃癌异倍体比例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DNA倍体类型... 目的 探讨胃癌细胞核DNA图像分析与预后关系。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细胞图像法分析300例胃癌根治标本,随访术后生存状况。结果 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异倍体癌的比例逐渐升高;早期胃癌异倍体比例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DNA倍体类型是重要的预后因素。结论 细胞图像法定量测定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图像分析 预后 细胞图像法
下载PDF
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与胰腺导管腺癌的生存差异分析
13
作者 徐天威 韩思阳 +5 位作者 戎叶飞 匡天涛 吴文川 刘亮 楼文晖 王单松 《上海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238-244,共7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生存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侵袭性IPMN患者91例和PDAC患者893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 目的分析侵袭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生存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侵袭性IPMN患者91例和PDAC患者893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侵袭性IPMN或PDAC,PDAC患者均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特征(性别、年龄、首发症状或疾病、糖尿病史、ASA分级、术前CA19-9水平),手术情况(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手术方式、动脉和静脉侵犯),术后并发症(胰漏、胃瘫、肺栓塞、出血),再手术率,术后拔除引流管、胃管的时间,住院时长,术后病理特征(肿瘤直径、TNM分期、周围脂肪浸润、脉管浸润),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以及辅助治疗情况。应用Rstudio 4.22的survminer包绘制生存曲线,两组生存曲线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性IPMN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间年龄、各首发症状或疾病患者占比、术前CA19-9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间患者各手术方式及肿瘤有无静脉侵犯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肿瘤有无动脉侵犯患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各级胰瘘、胃瘫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两组间术后肺栓塞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再手术率、术后拔除引流管、胃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肿瘤各T分期、N分期患者占比及肿瘤伴周围脂肪浸润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肿瘤直径、肿瘤各M分期患者占比及肿瘤伴脉管浸润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截至2022年10月30日,侵袭性IPMN组中,术后复发或转移23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48例,均接受化疗,其中有9例接受了放射治疗,6例接受了阿帕替尼、尼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或替雷丽珠单抗等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侵袭性IPMN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34(819,1106)d,PDAC组为919(876,980)d,两组间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为侵袭性IPMN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03)。结论侵袭性IPMN患者的肿瘤分期较PDAC患者更早,但侵袭性IPMN与PDAC患者间无明显生存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导管腺癌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922促进胰腺导管腺癌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14
作者 匡天涛 李剑昂 +3 位作者 韩序 张磊 楼文晖 戎叶飞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2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00922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组织及PDAC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对PDAC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仪,对...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00922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组织及PDAC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对PDAC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仪,对2015年至2016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例PDAC患者肿瘤标本及癌旁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建立lncRNA及mRNA表达谱,并挑选其中在PDA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的lncRNA LINC00922做进一步研究。另选取2015年至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0例PDAC患者肿瘤标本及癌旁组织作为验证组,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验证LINC00922在PDAC中表达情况。通过CCK-8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探讨LINC00922对PDAC细胞系BXPC-3增殖、迁移及侵袭的调控作用。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DAC组织中有470个差异表达lncRNA,4373个差异表达mRNA,其中LINC00922在PDA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在验证组10例PDAC及癌旁组织样本中,LINC00922在PDA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P<0.05)。CCK-8增殖实验、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提示敲低LINC00922表达的BxPC-3 PDAC细胞增殖活力、迁移能力以及侵袭能力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LINC00922在PDAC组织中显著高表达,具有促进PDA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922 增殖 侵袭
下载PDF
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15
作者 王单松 靳大勇 +5 位作者 楼文晖 许雪峰 匡天涛 倪晓凌 吴文川 纪元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年第2期129-129,共1页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4例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腺癌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6月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4例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腺囊腺癌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达到88%(21/24)和92%(22/24),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类型。3例浆液性囊腺瘤未行手术治疗;21例手术者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远端胰腺切除术8例,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肿瘤摘除术3例,胰瘘是主要的并发症。本组患者均获随访,3例未手术者肿瘤无增大,1例囊腺癌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健在,术后无复发。结论B超和CT是胰腺囊性肿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伴有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需手术治疗。胰腺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腺癌 胰腺囊腺瘤 诊断正确率 外科治疗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胰腺囊性肿瘤 浆液性囊腺瘤
下载PDF
Ki⁃67增殖指数<55%G3级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治疗方式及预后
16
作者 韩序 许雪峰 +7 位作者 吴文川 张磊 王文权 匡天涛 王单松 刘亮 楼文晖 戎叶飞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1-635,共5页
目的探讨Ki⁃67增殖指数<55%G3级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Ki⁃67增殖指数<55%的G3级无功能性pNETs患者的临床病... 目的探讨Ki⁃67增殖指数<55%G3级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ETs)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0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5例Ki⁃67增殖指数<55%的G3级无功能性pNE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为(58±10)岁。患者均行原发病灶根治性切除术。观察指标:(1)治疗情况。(2)术后病理学特征。(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变量间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治疗情况。15例无功能性G3级pNETs患者均行胰腺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10例。5例同时性肝寡转移患者联合行肝段(叶)切除术。15例患者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手术时间为120(9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200(50,300)mL;术后30 d内均未发生Clavien⁃Dindo≥Ⅲ级严重并发症。15例患者中,5例行CAPTEM化疗(替莫唑胺联合卡培他滨)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行局部介入治疗;2例行单纯CAPTEM化疗;行局部介入+分子靶向治疗、局部介入+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治疗、长效生长抑素类药物+分子靶向治疗各1例;3例未行术后治疗。(2)术后病理学特征。15例患者肿瘤最大径为3.3(0.5~6.0)cm,其中2例患者肿瘤最大径<2 cm,13例肿瘤最大径≥2 cm。15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为6(4,10)枚,淋巴结转移数目为2(1,3)枚,其中12例淋巴结转移阳性。15例患者中,肿瘤侵犯胰周邻近脏器5例,同时性肝寡转移5例,神经侵犯和脉管侵犯各8例;病理学TNM分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3、7、5例。15例患者原发灶Ki⁃67增殖指数为32%±9%,核分裂象为(11±9)个/10高倍视野,两者无相关性(P>0.05)。(3)随访情况。15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5±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78(43~113)个月,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2%、62%。15例患者随访期间,9例肿瘤复发,复发时间为20(14,44)个月;其中8例因肿瘤复发或转移死亡。5例行CAPTEM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6(51~120)个月,10例行其他术后辅助治疗或未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3(45~60)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P<0.05)。结论Ki⁃67增殖指数<55%G3级pNETs患者行根治性手术联合以CAPTEM化疗为基础的术后综合治疗的预后好于其他术后辅助治疗和术后未治疗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瘤 G3级 无功能性 外科手术 综合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匡天涛 靳大勇 +4 位作者 楼文晖 王单松 许雪峰 倪晓凌 吴文川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收集1991年至2004年间收治的508例胰腺癌病例;由同期非消化系统、非肿瘤及非激素代谢异常类的770例病例组成对照组。比较胰腺癌组内糖尿病患者及血糖正常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收集1991年至2004年间收治的508例胰腺癌病例;由同期非消化系统、非肿瘤及非激素代谢异常类的770例病例组成对照组。比较胰腺癌组内糖尿病患者及血糖正常者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方面的差异,并分层分析与对照组的差异。结果病例组内有和无糖尿病者性别、年龄无差异。不同胰腺癌部位及分化程度者糖尿病比例也无差异。病例组与对照组总体糖尿病发病率差异显著(33.46%比8.83%,P〈0.01,相对危险度=5.19),分层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2年者与〉10年者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危险度。5.25;P〈0.01,相对危险度=7.71)。结论糖尿病与胰腺癌之间有密切关系,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之一,也可能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糖尿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匡天涛 靳大勇 +1 位作者 楼文辉 王单松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2-295,共4页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76例患者中,男...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肿瘤位于胰头者63例,胰体尾10例,全胰3例;32例为非浸润性肿瘤(腺瘤16例,交界性肿瘤6例,原位癌10例),44例为浸润癌,两者在发病年龄及黄疸、消瘦、无症状患者、CA199升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59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4例,胰体尾切除6例,局部切除2例,节段性胰腺切除2例,全胰切除3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非浸润性及浸润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及35%;非浸润性肿瘤患者7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术后67个月复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及淋巴结状况是影响浸润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疗效极佳,而浸润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及早手术是防止病变进展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胰腺切除术 预后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原文传递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9
作者 匡天涛 楼文晖 +4 位作者 王单松 许雪峰 倪晓凌 吴文川 靳大勇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切除的4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病理情况及生存状况。结果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手术切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42例,... 目的总结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切除的4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病理情况及生存状况。结果1999年1月至2008年4月我院共手术切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4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7例;平均年龄37.6岁;胰头肿瘤18例,胰体尾24例;首发症状以腹痛最为多见(47.6%),28.6%患者无症状;MRI诊断正确率达93%(14/15);胰十二指肠切除10例,胰体尾加脾切除20例,肿瘤摘除术8例,保留脾胰体尾切除3例,节段胰腺切除1例;术后总并发症率38.1%,无再手术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肿瘤平均直径6.1cm,34例实性肿瘤,6例为囊实性,2例为囊性;部分病例出现血管、神经侵犯;3例失访,其他均存活,平均随访时间38.6个月,其中4例术后出现肝转移,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1例行肝叶切除。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是一种好发于年青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正规胰腺切除预后良好,应避免肿瘤摘除术;术后必须长期随访,如出现肝转移,采取介入栓塞或转移灶切除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诊断 治疗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原文传递
胰腺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21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匡天涛 楼文晖 +1 位作者 王单松 靳大勇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1-493,共3页
目的探讨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5年12月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21例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分析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1例... 目的探讨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5年12月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21例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分析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1例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中,男性17例,女性4例;12例为腺瘤,4例为交界性肿瘤,5例为原位癌;19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尾;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为主(11/21),黄疸少见(3/21),部分无症状(4/21); CA19-9水平多正常(17/20)或仅轻度升高(3/20),CT主要表现为囊性占位,其中5例可见病灶与主胰管相通。1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胰体尾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20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至随访结束,除1例失访,1例死于心肌梗塞外,其他患者均存活且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极佳,在其尚未恶变前予以切除能改善患者生存;对术后复发的评估可能需要长期的跟踪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外科手术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