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初步表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匡昉哲 庄华 +2 位作者 周涛 匡颖 王铸钢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425-432,共8页
目的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为整体水平研究Sumf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创造条件。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采用ET克隆、同源重组、显微注射等技术成功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并通过该模型与Ella-cre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 目的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为整体水平研究Sumf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创造条件。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采用ET克隆、同源重组、显微注射等技术成功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并通过该模型与Ella-cre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Sumf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通过PCR、RT-PCR、WesternBlot等方法在不同水平验证Sumf2基因的表达;对该小鼠模型进行初步的表型分析。结果经胚胎干细胞打靶,获得19个正确同源重组的克隆,重组效率为20%:阳性克隆经囊胚注射,获得2只嵌合体雄鼠;嵌合雄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获得28只灰鼠,经PCR鉴定16只为杂合子小鼠,阳性率为57%;与Ella—ere转基因小鼠交配,获得了Sumf2基因剔除小鼠模型,DNA、RNA及蛋白水平证明该基因已成功剔除;初步的表型观察未发现Sumf2基因剔除小鼠生长发育、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等出现异常改变。结论成功建立Sumf2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模型,该基因纯合缺失未发现明显的生长发育异常,为进一步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f2基因 条件性基因剔除小鼠 表型分析
下载PDF
Sumf2与Sumf1可能存在代偿性的相互作用以维持硫酸酯酶的活性不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涛 张洪信 +3 位作者 朱后保 唐凌云 匡昉哲 王铸钢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353-359,共7页
目的 通过Sumf2(硫酸酯酶修饰因子2)基因剔除小鼠来研究Sumf2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组织器官水平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硫酸酯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观察小鼠Sumf2的细胞定位情况;用组织或细胞蛋白与4种硫酸酯酶特... 目的 通过Sumf2(硫酸酯酶修饰因子2)基因剔除小鼠来研究Sumf2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及组织器官水平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硫酸酯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荧光共定位的方法观察小鼠Sumf2的细胞定位情况;用组织或细胞蛋白与4种硫酸酯酶特异的底物反应,通过检测产物的生成量来计算硫酸酯酶的活性;用MTT的方法检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Alcian blue染色观察硫酸酯酶的底物葡糖氨基聚糖是否堆积在组织中,用qPCR的方法检测Sumfl的表达情况.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证实小鼠Sumf2定位于内质网上;检测四种芳香族硫酸酯酶的酶活性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基因缺失小鼠的检测结果都略低于野生型小鼠,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组织病理及葡糖氨基聚糖类染色并未发现基因剔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有明显差异;qPCR的结果显示Sum f2基因敲除小鼠中Sumfl的表达量明显下调.结论 Sumf2定位于内质网上,体内缺失Sumf2后代偿性地下调Sumfl的表达从而使得硫酸酯酶活性维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f2 Sumf1 硫酸酯酶 内质网
下载PDF
Prss37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的确定及其转录调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津津 匡昉哲 +2 位作者 庄华 陆翠杰 匡颖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93-100,共8页
目的确定P坶537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并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整体水平验证该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方法运用cDNA5’末端快速扩增法(5’RACE)对C57BL/6J小鼠睾丸mRNA进行分析,确定P坶s37的转录起始位点;构建P船s37内源启动子区域转录起... 目的确定P坶537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并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整体水平验证该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方法运用cDNA5’末端快速扩增法(5’RACE)对C57BL/6J小鼠睾丸mRNA进行分析,确定P坶s37的转录起始位点;构建P船s37内源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不同长度DNA片段(1kb、2kb、4kb)驱动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质粒;通过受精卵雄原核显微注射技术获得上述三种启动子驱动荧光素酶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小鼠;利用活体成像技术观察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明确启动子的组织特异性。结果Prss37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位于NCBIGeneBankTM(NM_026317.2)报道序列上游的40bp处;成功获得三种转基因小鼠,其中1kb启动子驱动的转基因小鼠检测到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且在脑、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表达较强。结论明确P瑙妇7的转录起始位点,成功获得了睾丸和附睾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为进一步的Prss37基因转录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ss37基因 转录 转基因小鼠 荧光素酶基因
下载PDF
大鼠ERp57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在精卵中的鉴定和定位
4
作者 朱晔敏 刘悦 +2 位作者 郭强苏 匡昉哲 丁之德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2-15,24,F0004,共6页
目的克隆大鼠ERp57基因、原核表达蛋白并进行纯化,最终在大鼠精子和卵细胞中进行鉴定及定位。方法运用RT-PCR从SD大鼠睾丸组织的总RNA中克隆大鼠ERp57 cDNA,构建ERp57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Rp57]并转化E.coli的BL21菌株,IPTG诱导蛋... 目的克隆大鼠ERp57基因、原核表达蛋白并进行纯化,最终在大鼠精子和卵细胞中进行鉴定及定位。方法运用RT-PCR从SD大鼠睾丸组织的总RNA中克隆大鼠ERp57 cDNA,构建ERp57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Rp57]并转化E.coli的BL21菌株,IPTG诱导蛋白表达,经Ni-NTA树脂亲和层析得到纯化的ERp57蛋白。随后,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等实验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并利用获得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抗。最后,利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定位的方法研究ERp57在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定性和定位。结果成功获得纯化后重组的大鼠ERp57蛋白,并证实大鼠成熟精子和卵细胞都存在ERp57蛋白。ERp57主要定位于附睾尾部精子头的内侧,顶体反应后定位于精子头的赤道区;卵母细胞则定位在细胞表面。结论通过对大鼠ERp57基因的原核表达和抗体的制备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该蛋白在受精过程中作用奠定实验基础,而ERp57在精卵细胞中鉴定和定位的结果表明它可能与精卵融合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p57 原核表达 蛋白定位 精子 卵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