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与粤剧的沿革
1
作者 区文凤 《政工学刊》 2000年第10期-,共4页
一、《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及其作者《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一文是笔者于一九九二年,在广州的民间发现,并以港币购得,带回香港,现藏于三栋屋博物馆。《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是粤剧耆宿任俊三先生于一九四四年在广州口述,雇人缮写的。... 一、《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及其作者《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一文是笔者于一九九二年,在广州的民间发现,并以港币购得,带回香港,现藏于三栋屋博物馆。《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是粤剧耆宿任俊三先生于一九四四年在广州口述,雇人缮写的。这是沦陷期间广州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斥资三百大洋,促使完成的,而此书亦于文革期间失去。这在黄君武口述,梁元芳整理的《八和会馆馆史》中曾有详述。据黄君武所说,任俊三当时已经八十四岁,而且双目失明,是花县炭步水口乡人。 展开更多
下载PDF
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区文凤 《南国红豆》 1995年第S1期30-40,29,共12页
赖伯疆和黄雨青在《粤剧源流初探》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把我国地方戏曲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一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因素而发展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
关键词 南音 粤讴 木鱼书 龙舟 粤剧 民歌 音乐伴奏 广东新语 地方戏曲 吸收
原文传递
粤剧的地方化过程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区文凤 《中华戏曲》 1996年第2期133-154,共22页
赖伯疆和黄雨青在《粤剧源流初探》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把我国地方戏曲归纳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外来剧种的某些艺术因素,而发展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例如上海越剧;另一是外来剧种流传到某地。
关键词 粤剧 舞台语言 地方化 地方戏曲 白话 广东 梆子腔 官话 粤方言 二十年代
原文传递
唐涤生早期的创作道路和编剧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区文凤 《南国红豆》 1995年第S1期24-29,共6页
(一)唐涤生1917年6月18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原籍广东省中山县唐家湾(今为珠海市)。他很早就回到广东原籍居住,中学肄业于中山县翠亨村纪念中学,后到上海读书。抗战期间,唐涤生曾在广州无轨电车公司任职秘书。广州沦陷后。
关键词 创作道路 粤剧 董小宛 五十年代 红艳露 早期作品 演员 抗战期间 剧团 特点
原文传递
有情则生 无情则死——从《牡丹亭》的改编试论“情至观”对唐涤生的启发和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区文凤 《南国红豆》 1997年第5期23-30,共8页
唐涤生改编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为粤剧《牡丹亭惊梦》,是他一生创作的里程碑;因为自《牡丹亭惊梦》之后,他大部分的剧作都是以改编古典戏曲为主。而先前他为芳艳芬的新艳阳剧团编撰的《六月雪》(改编自明代叶宪祖、袁于令的《金锁记... 唐涤生改编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为粤剧《牡丹亭惊梦》,是他一生创作的里程碑;因为自《牡丹亭惊梦》之后,他大部分的剧作都是以改编古典戏曲为主。而先前他为芳艳芬的新艳阳剧团编撰的《六月雪》(改编自明代叶宪祖、袁于令的《金锁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汤显祖 杜丽娘 柳梦梅 改编 情至 爱情 人性 明代 泰州学派
原文传递
香港战后粤剧发展概况 被引量:1
6
作者 区文凤 《南国红豆》 1997年第2期18-20,共3页
香港战后粤剧的发展与内地(广州)几十年粤剧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30年代,广州形成了第三种粤剧潮流,即除了“省港粤剧班”“城乡传统粤剧班”外,还有一类戏班所演剧目,其特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省港班那种新科技、机关布景等演出方式... 香港战后粤剧的发展与内地(广州)几十年粤剧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30年代,广州形成了第三种粤剧潮流,即除了“省港粤剧班”“城乡传统粤剧班”外,还有一类戏班所演剧目,其特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上省港班那种新科技、机关布景等演出方式,如《火烧阿房宫》、《龙虎渡姜公》等,这成为30年代至40年代的主要演出潮流。香港继承了这种演出方式,如李少芸便编了不少这类戏。唐涤生也搞了《七剑十三侠》一类剧目。香港沦陷前,有两批艺人到了香港,成为香港两个主要粤剧团体的骨干。一班是余丽珍等人,她是应薛觉先之邀来香港的,不久香港沦陷,他们转去澳门演戏;另一班是白雪仙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香港政府 演出方 广州 剧团 发展概况 年代 剧目 潮流 新科技
原文传递
战后香港粤剧发展回顾 被引量:1
7
作者 区文凤 叶玉燕 《南国红豆》 1994年第2期24-34,共11页
综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皇裕仁宣布投降,数夭后香港亦告光复,市面因和平而渐趋繁荣,离港逃难的粤剧艺人亦逐渐返回省港两地演出,娱乐事业也越来越兴旺。大抵一九四六年到五十年代初期,粤剧是保持兴旺,而粤剧工作者主要仍是战前那一... 综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皇裕仁宣布投降,数夭后香港亦告光复,市面因和平而渐趋繁荣,离港逃难的粤剧艺人亦逐渐返回省港两地演出,娱乐事业也越来越兴旺。大抵一九四六年到五十年代初期,粤剧是保持兴旺,而粤剧工作者主要仍是战前那一群;不过,亦有不少名伶在这时崛起并在五十年代领一代风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师曾 任剑辉 梁醒波 白雪仙 次伯 五十年代 红线女 广州粤剧团 八月十五 罗家英
原文传递
当代香港粤剧的发展趋势与启示
8
作者 区文凤 《广东艺术》 2001年第1期64-65,共2页
香港粤剧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起起跌跌,到底是繁荣还是衰落?而今是重整过去的传统,还是静悄悄地开展改革,我们到底该向哪个方向迈进?相信不少身处这个年代的粤剧式作者,也有身处山中之感,若要探索前路。
关键词 粤剧 年代 衰落 繁荣 探索 当代 作者 传统 检讨 方向
原文传递
《西楼错梦》欠分明——试从此剧看唐涤生的创作困境
9
作者 区文凤 《南国红豆》 1996年第S1期29-34,共6页
(一)《西楼错梦》是仙凤鸣剧团第七届的演出剧目,但在仙凤鸣的戏宝中,却是最不为人熟悉的一个剧目;有人归结原因为《西楼错梦》既没有灌录录音带出售,上演次数也不多。大抵这和仙凤鸣剧团退出剧坛、雏凤鸣也因剧本的改写问题一直没有再... (一)《西楼错梦》是仙凤鸣剧团第七届的演出剧目,但在仙凤鸣的戏宝中,却是最不为人熟悉的一个剧目;有人归结原因为《西楼错梦》既没有灌录录音带出售,上演次数也不多。大抵这和仙凤鸣剧团退出剧坛、雏凤鸣也因剧本的改写问题一直没有再在舞台上全出搬演有关。《西楼错梦》除了在仙凤鸣剧团第七届班共演出了二十四场之外,其后大概只再演出过两场:一场是1959年2月14日在长沙湾道球场演出,这是仙凤鸣剧团在那里演出棚戏中的一场;另一场是仙凤鸣剧团为星岛日报及成报主办的济贫运动的演出,具体演出日期却无法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困境 演出剧目 剧团 情节 曲词 反封建主题 爱情 主要矛盾 九天玄女 牡丹亭
原文传递
《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与粤剧的沿革
10
作者 区文凤 《南国红豆》 2000年第Z1期54-57,共4页
一、《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及其作者《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一文是笔者于一九九二年,在广州的民间发现,并以港币购得,带回香港,现藏于三栋屋博物馆。《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是粤剧耆宿任俊三先生于一九四四年在广州口述,雇人缮写的。... 一、《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及其作者《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一文是笔者于一九九二年,在广州的民间发现,并以港币购得,带回香港,现藏于三栋屋博物馆。《琼花八和历史拉杂记》是粤剧耆宿任俊三先生于一九四四年在广州口述,雇人缮写的。这是沦陷期间广州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斥资三百大洋,促使完成的,而此书亦于文革期间失去。这在黄君武口述,梁元芳整理的《八和会馆馆史》中曾有详述。据黄君武所说,任俊三当时已经八十四岁,而且双目失明,是花县炭步水口乡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声腔 李文茂 琼花 琼花会馆 戏班 昆腔 昆山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