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1F孔岩心的矿物学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千琳勃 宋友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114,共8页
对青海湖湖心18.5m长的1F孔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重点分析了石英、文石、方解石和白云石随深度变化的特征。根据矿物组成和沉积相特征,该岩心以11.65和4.8m为界可以划分成明显不同的三阶段,反映了青海湖区气候总体上经历了冷干-较冷... 对青海湖湖心18.5m长的1F孔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重点分析了石英、文石、方解石和白云石随深度变化的特征。根据矿物组成和沉积相特征,该岩心以11.65和4.8m为界可以划分成明显不同的三阶段,反映了青海湖区气候总体上经历了冷干-较冷干-暖湿的变化历史,末次冰消期以来文石记录能与格陵兰GISP2冰心和董歌洞石笋记录进行良好的对比,反映了在某种程度上本区既受西风影响又受东亚季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矿物 古气候 青海湖
下载PDF
基于DEM的六盘山地势起伏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千琳勃 宋友桂 《地球环境学报》 2011年第4期510-515,共6页
地势起伏度是定量描述地貌形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ASTER-GDEM数据,在ArcGIS软件下,利用邻域分析方法获取了六盘山区地势起伏度,并确认本区的最佳统计单元为1400×1400窗口,即1.96 km^2,在此... 地势起伏度是定量描述地貌形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ASTER-GDEM数据,在ArcGIS软件下,利用邻域分析方法获取了六盘山区地势起伏度,并确认本区的最佳统计单元为1400×1400窗口,即1.96 km^2,在此基础上对六盘山区地势起伏度进行了五级分类。结合地形带状剖面线方法,初步分析了六盘山区地势起伏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起伏度小于500 m,起伏度较小,六盘山西部地区起伏大于东部地区,六盘山北南走向上从北至南起伏度逐渐增大,研究区内小起伏山地所占比例最大,为51.23%,其次为丘陵,占45.53%,台地、中起伏山地和平原所占比例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地势起伏度 DEM 邻域分析 最佳统计单元 地形剖面线
下载PDF
中亚昭苏黄土剖面粒度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历史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传想 宋友桂 +1 位作者 千琳勃 王乐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70-1179,共10页
对处于西风区的中亚昭苏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粒度分析表明,昭苏黄土粉砂粒级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接近78%,黏土粒级次之,砂粒含量最低,具有典型的风尘堆积特征。剖面粒径>63μm含量变化能与格陵... 对处于西风区的中亚昭苏黄土进行了粒度分析,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粒度分析表明,昭苏黄土粉砂粒级含量最高,平均含量接近78%,黏土粒级次之,砂粒含量最低,具有典型的风尘堆积特征。剖面粒径>63μm含量变化能与格陵兰冰芯进行良好对比,记录了Heinrich事件和Younger Dryas冷事件及D-O旋回等具有全球意义的气候波动事件,揭示中亚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苏剖面 黄土粒度 末次冰期 中亚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耳石核心氧同位素SHRIMP分析研究青海湖裸鲤繁殖特征
4
作者 周玲 千琳勃 +4 位作者 赵素梅 张秀兰 刘英烈 唐巧玲 原杰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4-477,共14页
青海湖裸鲤是中国重要的内陆珍稀鱼种,在青海湖湖泊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繁殖环境是鱼类种群延续的关键因素,能获取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环境参数和明确最佳产卵场,对于保护和扩大其渔业资源量也非常重要。本文尝试利用耳石的微区原位... 青海湖裸鲤是中国重要的内陆珍稀鱼种,在青海湖湖泊生态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繁殖环境是鱼类种群延续的关键因素,能获取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环境参数和明确最佳产卵场,对于保护和扩大其渔业资源量也非常重要。本文尝试利用耳石的微区原位氧同位素组成分析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特征,利用SHRIMPⅡ离子探针测定5尾青海湖裸鲤耳石微区原位δ^(18)O组成,沿着最长生长轴到边缘打点,束斑直径大约25μm,束斑深度约2~3μm。分析结果表明,裸鲤耳石的δ^(18)O值变动范围分别是−4.88‰~3.46‰、−0.28‰~3.91‰、−1.43‰~2.94‰、−1.81‰~3.35‰,并且耳石间歇带的δ^(18)O值高于成长带。耳石间歇带是裸鲤在湖水中形成,而成长带是在河水中形成,上述结果与青海湖湖水的δ^(18)O值显著高于河水的δ^(18)O值一致,因此记录了裸鲤的洄游行为。核心区域差异性的δ^(18)O值则反映了裸鲤的产卵地和水温状况,表明有的裸鲤在水温较低的河口产卵孵化,有的在水温较高的河流上游产卵孵化。与其他样品不同的是,其中1尾裸鲤耳石的δ^(18)O变动范围是−9.36‰~−5.21‰,表明该裸鲤固定在河流里生长繁殖,不发生洄游行为。这一发现为进一步优化青海湖裸鲤的人工繁殖和利用耳石化石探究青海湖水环境演变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产卵地 耳石 氧同位素 SHRIMP 水温
下载PDF
鱼耳石微结构和微化学分析在渔业生态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玲 千琳勃 +1 位作者 赵素梅 李猛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2年第4期63-65,共3页
鱼耳石是鱼类在其生长期间于内耳中沉积而形成的碳酸钙晶体,研究鱼耳石的轮纹结构和鱼耳石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可以获取鱼类的生长信息、生活史类型、孵化规律、洄游特征及水环境变迁等重要信息,对渔业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综合... 鱼耳石是鱼类在其生长期间于内耳中沉积而形成的碳酸钙晶体,研究鱼耳石的轮纹结构和鱼耳石中微量元素的组成,可以获取鱼类的生长信息、生活史类型、孵化规律、洄游特征及水环境变迁等重要信息,对渔业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综合了目前常用的鱼耳石分析处理方法,如电子探针分析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并结合具体案例,如鳗鲡幼鱼的日龄推算、台湾乌鱼的洄游、海洋鱼类的种群识别等,展示了鱼耳石微结构和微化学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目前鱼耳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耳石 微结构 微化学 渔业生态
下载PDF
Paleomagnetic and Fission-Track Dating of a Late Cenozoic Red Earth Section in the Liupan Shan and Associated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云 宋友桂 +3 位作者 千琳勃 李小明 强小科 安芷生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506-518,共13页
The north-trending Liupan Shan (六盘山)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 boundary betwee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Ordos platform. The Late Cenozoic red earth deposits of the Liupan Shan record its tectonic history and e... The north-trending Liupan Shan (六盘山) is an important tectonic boundary betwee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Ordos platform. The Late Cenozoic red earth deposits of the Liupan Shan record its tectonic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 a new Late Cenozoic red earth section from an intermontane basi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iupan Shan. Lithofacies analysis, paleomagnetic and fission-track chronologies, and paleocurrent analysis have been employed to identi- fy the tectonic uplift events of the Liupan Shan. Based on the age constraints of mammal fossils, the pa- leomagnetic polarity zones of the Huating (华亭) Section can be approximat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andard polarity zones that lie between C3An.2n and C5n.ln of the Geomagnetic Polar- ity Timescale; the bottom age of this section is approximately 10 Ma. Based on this and the previous studies, we infer that a tectonic event commenced in the southern Liupan Shan in this interval between 8.3 and 8.7 Ma, accompanied by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sediment accumulation rate. Field observations, fission-track dating, determinations of grain-size frequency distribu- tions and the vertebrate fossils found there suggest that the red earth deposits were reworked by water and mainly transported by fluvial-alluvial processes from the adjacent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earth MAGNETOSTRATIGRAPHY PALEOCURRENT fission-track dating Liupan Sha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