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长之与“批判”之含义:伊曼努尔·康德如何激发对鲁迅的开创性研究
1
作者 苏文瑜 媛媛() 《关东学刊》 2019年第4期5-17,共13页
李长之二十五岁时便因出版饱受争议的《鲁迅批判》而声名鹊起,而现在对他的学术思想却较少关注。本文探讨了李长之早年对于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古典哲学思想的思考与接受,以及康德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如何启发了李长之对鲁迅进... 李长之二十五岁时便因出版饱受争议的《鲁迅批判》而声名鹊起,而现在对他的学术思想却较少关注。本文探讨了李长之早年对于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古典哲学思想的思考与接受,以及康德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如何启发了李长之对鲁迅进行了他自己的"批判"。特别是李长之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汲取了"道德的美学基础,是对人性之优美及其尊严性的感觉"的核心观点,对于李长之自身的相关批判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外,李长之对于五四运动也提出了自己辩证的批评看法,认为五四运动对于中国并不是一次具有深度意义的文艺复兴,而只是一场缺乏对中外古典文化更深入思考的思想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康德哲学 鲁迅研究 五四运动
下载PDF
韩松与现实之梦
2
作者 罗鹏 媛媛()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在我看来,火车越往东开就越不准时。那开到中国又如何呢?”——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高峰时期。当时,中国对于能否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展开了广泛讨论——或如两个当代流... “在我看来,火车越往东开就越不准时。那开到中国又如何呢?”——布莱姆·斯托克(Bram Stoker),《德古拉》(Dracula)20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高峰时期。当时,中国对于能否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展开了广泛讨论——或如两个当代流行口号所表达的,中国能否最终“走向世界”并“与世界同轨”。“走向世界”意为走路或行军进入世界,“与世界同轨”可以被理解成与世界轨道的衡量标准相匹配。单就字面意思而言,两个短语中的隐喻呈现出一种具有反讽意味的对比: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乐观梦想与较为原始的运输方式之间的对比。尤其,走向世界指的是一种只依靠人体本身(行走)的交通方式,不需要任何技术支持,而“与世界同轨”暗指一种基于轨道的运输技术,这种技术几乎与车轮一样古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强国 走向世界 斯托克 反讽意味 衡量标准 高峰时期
原文传递
作为现象的身体: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身体研究二次文献概述
3
作者 韩瑞 媛媛()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107,共6页
关于中国文学文化中身体的二次研究(secondary studies)中,有一种主张使人倍感振奋:身体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人们在偶然情况下随意地把当代现实定义为“现代”,之后,身体才开始出现。该观点把中国文学文化中的身体与现代性相... 关于中国文学文化中身体的二次研究(secondary studies)中,有一种主张使人倍感振奋:身体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人们在偶然情况下随意地把当代现实定义为“现代”,之后,身体才开始出现。该观点把中国文学文化中的身体与现代性相结合,同时,也把身体置于全球化语境的现代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体 中国现代文学 二次文献 中国文学 全球化语境 “现代” 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