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癌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吉 林连祥 +3 位作者 范祎 於裕福 华棋燕 陈丽锋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5年第11期812-814,共3页
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前4例因膀胱憩室癌行腹腔镜膀胱憩室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中位年龄62岁,术前均行膀胱镜成功活检,病理... 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前4例因膀胱憩室癌行腹腔镜膀胱憩室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中位年龄62岁,术前均行膀胱镜成功活检,病理提示均为肌层浸润性膀胱憩室癌。B超、胸部CT、ECT等检查未发现远处脏器及骨转移,CT尿路成像提示双侧上尿路成像正常,无肾积水、囊肿及肿瘤。4例患者均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其中3例行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1例行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均为尿路上皮癌,分级分别为G1级1例,G2级2例,G3级1例。4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9个月,其中1例于术后31个月死于远处肿瘤转移,余3例患者均无瘤生存。结论:影像学、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确诊膀胱憩室癌的重要方法。对于肌层浸润的膀胱憩室癌的治疗应采取根治性切除,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憩室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憩室肿瘤 全膀胱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65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2
作者 华棋燕 赵利琴 《护理与康复》 2014年第2期145-146,共2页
总结65例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合理配置膳食,加强血糖监测,保持血糖稳定,积极预防感染,注重患者皮肤护理,重视健康教育。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经护理切口痊愈;患者平均住院10.5d出院,出... 总结65例泌尿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合理配置膳食,加强血糖监测,保持血糖稳定,积极预防感染,注重患者皮肤护理,重视健康教育。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3例,经护理切口痊愈;患者平均住院10.5d出院,出院时平均空腹血糖(5.86±2.11)mmol/L,平均餐后血糖(7.08±2.23)mmol/L,切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外科疾病 糖尿病 护理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对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和PICC管堵塞的影响
3
作者 陈雅萍 顾枫琳 +1 位作者 华棋燕 董柏年 《临床医学进展》 2016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和PICC管堵塞的影响,及抗凝治疗对PICC导管堵塞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D-二聚体偏高并置有PICC导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测定15例(治疗组)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D-二聚体的变化...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和PICC管堵塞的影响,及抗凝治疗对PICC导管堵塞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D-二聚体偏高并置有PICC导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测定15例(治疗组)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D-二聚体的变化,同时检测15例(对照组) D-二聚体值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在治疗后的2、4和7天的降低率为49.22%、50.18%和61.92%;对照组患者的D-二聚体在治疗后2、4和7天的降低率为6.00%、22.13%和13.57%。治疗组的下降率高于对照组。同时,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抗凝后出现1例PICC导管堵塞,堵管率为6.67%,对照组出现10例PICC导管堵塞,堵管率为66.67%。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及凝血功能紊乱,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减少PICC导管的堵塞,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恶性肿瘤 D-二聚体 PICC导管
下载PDF
抑郁对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1
4
作者 华棋燕 顾枫琳 杨新光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年第11期1184-1186,共3页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方法:将118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9例化疗加抗抑郁治疗;对照组59例单纯化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T细胞亚群水平;护理干预(采...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方法:将118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9例化疗加抗抑郁治疗;对照组59例单纯化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T细胞亚群水平;护理干预(采用znu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在恶性肿瘤患者入院第1天及出院第1天做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抑郁程度有显著改善,对照组治疗后CD4+降低,CD8+升高,CD4+/CD8+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护理干预使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生率由入院第1天的72.9%下降到了37.3%;干预后的抑郁得分低于干预前的抑郁得分(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抑郁治疗有助于改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抑郁程度,减轻化疗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损伤;积极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住院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患者 抑郁 T细胞亚群水平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