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障污名与亲职失权——听障父母健听子女家庭祖辈替代养育现象探析
1
作者 张雯雯 华红琴 《残疾人研究》 2024年第2期20-29,共10页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职责和权利,但听障父母常被排除在外。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探析听障父母健听子女家庭中祖辈替代养育现象。研究发现,听障父母的养育权普遍处于失权状态,祖辈掌控孙辈养育权,他们“再为父母”,主导孙辈的... 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职责和权利,但听障父母常被排除在外。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探析听障父母健听子女家庭中祖辈替代养育现象。研究发现,听障父母的养育权普遍处于失权状态,祖辈掌控孙辈养育权,他们“再为父母”,主导孙辈的日常生活照料与.教育、掌控家庭经济权力,听障父母成为“隐形人”。这种替代养育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即对听障的污名,听障者常被视为“智商低、能力差”,缺乏教养子女的能力。手语作为听障污名标记,祖辈常阻止孙辈学习手语,甚至阻止孙辈接受母乳喂养,导致听障者亲职权利被剥夺。“去污名化”以及听障父母教养支持是听障父母育儿权利实现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障父母健听子女 祖辈替代养育 聋文化 听障污名
下载PDF
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与焦虑 被引量:39
2
作者 华红琴 翁定军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60,共25页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遭受不公正对待的生活境遇在焦虑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社会地位(包括客观地位和主观地位)和生活境遇对焦虑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社会地位低的群体和生活境遇中遭受过不公正对待的人,更... 本文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遭受不公正对待的生活境遇在焦虑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社会地位(包括客观地位和主观地位)和生活境遇对焦虑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社会地位低的群体和生活境遇中遭受过不公正对待的人,更易产生焦虑。这些由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等因素导致的焦虑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偏向消极的;在社会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具有焦虑特征的个体增多,焦虑有可能从个体的心理问题转化为社会的心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地位 生活境遇 焦虑
下载PDF
网络影响下的青少年社会化与生活方式 双重机制、多元化和性 被引量:23
3
作者 华红琴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关键词 青少年社会化 生活方式 网络影响 多元化 社会结构转型 当代青年 青少年问题 社会学视角
下载PDF
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需要、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华红琴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11期111-117,共7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在结构转型的同时,也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高发不仅给个人、家庭造成不幸和困扰,也加重了社会负担和危害。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导致心理疾患的社会因素以及西方社区心理服务的经验,建议充分利用已构建起...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在结构转型的同时,也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心理疾患的高发不仅给个人、家庭造成不幸和困扰,也加重了社会负担和危害。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导致心理疾患的社会因素以及西方社区心理服务的经验,建议充分利用已构建起的社区社会工作平台,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和形式多样的心理学知识普及与教育,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以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社区服务 社会工作介入
下载PDF
论残障儿童家庭支持性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建设 被引量:11
5
作者 华红琴 《社会建设》 2015年第2期24-35,共12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残障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长期以来,中国残障儿童福利政策属于抢救补缺型,而不是支持发展型,家庭没有纳入到政策和服务视野。残障研究与政策理念以个人模式为主导,强调父母与家庭抚育残障孩...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残障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长期以来,中国残障儿童福利政策属于抢救补缺型,而不是支持发展型,家庭没有纳入到政策和服务视野。残障研究与政策理念以个人模式为主导,强调父母与家庭抚育残障孩子的责任,而忽略了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对家庭的福利服务支持,造成中国残障儿童家庭不堪重负,并引发各类社会问题。养育残障儿童既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与国家的责任。英美等诸多国家都已制定了儿童福利法及各类法案,为残障儿童及家庭提供诸多支持与福利服务,改善社会环境,促进残障人士参与社会生活。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及时回应社会现实需要,构建残障儿童家庭支持性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障儿童 家庭政策 儿童福利 社会模式
下载PDF
5~7岁儿童语用技能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华红琴 《心理科学通讯》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5-57,63,共4页
问题的提出大凡每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至5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从出生时的哇哇大哭,到吚呀学语,会说“爸爸”、“妈妈”,渐渐地能用词汇来表达意思,一直到最后畅所欲言,流利地听说,这一切似乎... 问题的提出大凡每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4至5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从出生时的哇哇大哭,到吚呀学语,会说“爸爸”、“妈妈”,渐渐地能用词汇来表达意思,一直到最后畅所欲言,流利地听说,这一切似乎那么平常,自然,那么顺理成章,以致于人们已对之习以为常,很少有人试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如此“弱小无能”、日常生活需人照料的幼儿竟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一门语言。近年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们对这个课题越来越重视,也日益发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进行了许多研究,包括儿童语言获得机制及规律的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对词、句子的理解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日常生活 性别差异 心理学家 语用技能 思维 兴趣 百分比 语言获得机制 语境
下载PDF
大龄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生活状况与康复体系构建 被引量:5
7
作者 华红琴 《社会建设》 2017年第2期15-25,共11页
综合各类统计数据,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日益庞大。尽管近年来国内对自闭症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支持力度加大,但是大龄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康复还相当局限,缺乏相应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上海两个服务于大龄自闭症障碍... 综合各类统计数据,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日益庞大。尽管近年来国内对自闭症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支持力度加大,但是大龄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康复还相当局限,缺乏相应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上海两个服务于大龄自闭症障碍者的民间组织的探访,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从就业康复、社会化与家居生活三个方面,阐释大龄自闭症障碍者的生活境遇与照顾者压力。研究发现,大龄自闭症障碍者在离开学校系统后处于康复的真空状态,其家庭照顾者压力巨大。最后,本文基于权利与发展视角,提出了大龄自闭症患者障碍者康复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以及路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大龄自闭症障碍者 康复
下载PDF
失意感对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翁定军 华红琴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179,共25页
本研究按照"社会结构性因素→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失意感→行为倾向"这一关系链,以定量研究方式探讨个体的失意感及其对攻击和沉默两种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失意感是影响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的关键因素,结构性因素和生... 本研究按照"社会结构性因素→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失意感→行为倾向"这一关系链,以定量研究方式探讨个体的失意感及其对攻击和沉默两种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表明,失意感是影响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的关键因素,结构性因素和生活层面的心理因素是否影响行为倾向,关键在于它们是否会转化为失意感,行为倾向中的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是一对源于"不满"的心理同构体。据此结论,本研究认为,攻击倾向构成了攻击行为的心理基础,沉默倾向构成了"社会溃败"的心理基础,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定型化"阻碍了人们的向上社会流动,是造成失意感的社会机制。因此,防范攻击倾向和沉默倾向应从消除人们的失意感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意感 攻击倾向 沉默倾向
下载PDF
儿童对因果复句的理解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曼殊 华红琴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7,共7页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小学一至五年级儿童对于涉及心理方面因果关系的几种因果复合句,其中包括单义复句、歧义复句和将原歧义句加上语境线索后变成的单义复句的理解特点和发展过程.结果发现:(1)儿童对单义因果复句的理解水平呈明显...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小学一至五年级儿童对于涉及心理方面因果关系的几种因果复合句,其中包括单义复句、歧义复句和将原歧义句加上语境线索后变成的单义复句的理解特点和发展过程.结果发现:(1)儿童对单义因果复句的理解水平呈明显的随年级而上升的发展趋势.(2)语境线索对理解句子的确切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高年级儿童对语境线索有较高的敏感.(3)小学各年级儿童对实验中的歧义句基本上只能作单义理解。而且在意义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这种偏向性也表现在对句子结构成分较复杂的单义句的理解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理 言语 因果复句
下载PDF
信念、沟通与联结:自闭症儿童家庭抗逆力生成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华红琴 曹炎 《社会工作》 CSSCI 2019年第3期28-40,110,共14页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发展障碍,'孩子患有自闭症'是家庭重大的压力事件,家庭系统需要经过调整适应、生成抗逆力才能抵御危机。本文旨在探索家庭抗逆力视角下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方案,首先阐释了家庭抗逆力理论基本内... 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发展障碍,'孩子患有自闭症'是家庭重大的压力事件,家庭系统需要经过调整适应、生成抗逆力才能抵御危机。本文旨在探索家庭抗逆力视角下自闭症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方案,首先阐释了家庭抗逆力理论基本内涵以及在实务中的适用性,然后基于华许家庭抗逆力模型,从家庭信念、家庭沟通、组织模式三个维度,设计了8节小组工作方案,运用于一个自闭症儿童家长小组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该小组方案是有价值的,能有效激发和增强家庭抗逆力;积极的家庭信念是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沟通增进情感表达与同理,并促进家人合作,联结扩大了家庭视野,为家庭获取更多资源,为抗逆力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最后笔者对家庭抗逆力理论的运用与实践进行反思,提出应当开展并促进以家庭抗逆力为取向的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抗逆力 自闭症 小组工作
下载PDF
低碳城市建设的日常路径
11
作者 华红琴 翁定军 《绿叶》 2010年第8期78-85,共8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打破了地球的碳平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留下了碳足迹。为此.我们需要提倡一种新节俭主义,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到消费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做出深刻变革.倡导一种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不是刻意降低生活质量...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打破了地球的碳平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留下了碳足迹。为此.我们需要提倡一种新节俭主义,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到消费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做出深刻变革.倡导一种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不是刻意降低生活质量.而是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节俭观加以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通过少食肉、多步行以及DIY等多种方式,低碳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同时,这些益处又能构成我们低碳生活的持久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城市建设 日常生活 路径 消费生活方式 生活态度 工业革命 节俭主义
原文传递
“音为梦想”:困境家庭儿童希望感提升的小组工作干预研究
12
作者 华红琴 顾佳佳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22年第2期21-39,共19页
困境家庭儿童较低的自我抱负和成就动机限制其勤奋努力与潜能发挥,希望感作为积极的心理特质是抗逆力重要的个体内在保护因子,希望感提升能有效促进与增强困境儿童目标设置与成就动机。本文基于Snyder的希望理论框架,从“目标”“路径... 困境家庭儿童较低的自我抱负和成就动机限制其勤奋努力与潜能发挥,希望感作为积极的心理特质是抗逆力重要的个体内在保护因子,希望感提升能有效促进与增强困境儿童目标设置与成就动机。本文基于Snyder的希望理论框架,从“目标”“路径思维”“动力思维”三个维度,运用“希望注入”“目标确立”“路径发展”“动力增强”“挫折处理”策略,设计了12节次“音为梦想”小组干预方案,使小组成员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目标设置与达成,提升希望感,并进一步思考学业目标、规划长远目标。研究表明,通过小组工作干预,促使儿童设置合理目标,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提升困境家庭儿童的希望感,更多地挖掘与激发儿童自身内部的保护性因素,促进其正面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境儿童 希望感 干预研究 小组工作
原文传递
西方促进低收入家庭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及启示
13
作者 华红琴 张雯雯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22年第1期14-32,共19页
本文旨在探索促进低收入家庭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的早期干预措施,以期为我国困境儿童社会工作精准化服务提供经验借鉴。运用系统综述法,从7个数据库中获得15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有以下发现:(1)干预目标围绕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即健... 本文旨在探索促进低收入家庭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的早期干预措施,以期为我国困境儿童社会工作精准化服务提供经验借鉴。运用系统综述法,从7个数据库中获得15项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有以下发现:(1)干预目标围绕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即健康饮食指导与锻炼、亲子联结与积极情绪、社会认知与学业准备;(2)重要的干预路径是家长教养指导;(3)具体干预方法是通过定期家长小组、家庭学习包、家庭访视,联动社区与幼儿园,优化儿童成长的环境系统;(4)对幼儿持续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儿童将来的学校适应、学业表现、情绪控制与社交技能提升。本文建议,我国困境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应当往前端移,以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为理念,从家庭教养指导切入,强化学龄前儿童学习准备,优化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构建“家庭为本-四社联动”学龄前困境儿童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干预研究 低保家庭 困境儿童
原文传递
留守儿童成长支持与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探索——基于江西某贫困县B村留守儿童调研 被引量:1
14
作者 华红琴 张雯雯 李佩欣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19年第1期60-72,共13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贫困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由此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形成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亟须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贫困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由此造成的一个后果是形成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亟须应对的社会问题。本文以江西某贫困县B村为例,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与参与观察法收集资料,评估留守儿童环境支持系统以及生活状况,基于生态观,以社会化理论分析其成长困境,立足学校社会工作,探讨社会工作服务介入路径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贫困 社会工作
原文传递
城市高风险家庭中的儿童:生活境遇与成长风险——基于上海某社区18户高风险家庭访谈的定性分析
15
作者 华红琴 赵亮 仲海涛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18年第1期94-112,共19页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上海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儿童成长的家庭风险因素,并通过对上海某社区18户高风险家庭的探访,收集实证资料,描述了生活在高风险家庭中的儿童的生活境遇,分析他们成长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高...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上海政府网站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儿童成长的家庭风险因素,并通过对上海某社区18户高风险家庭的探访,收集实证资料,描述了生活在高风险家庭中的儿童的生活境遇,分析他们成长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高风险家庭儿童在人际交往、学业成绩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表现出自卑、退缩等性格特点,提出应当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对高风险家庭的筛查、服务输送以及对高风险家庭中的儿童提供专业、持续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风险家庭 儿童成长 社会工作
原文传递
家庭抗逆力生成研究——以自闭症儿童家庭个案为例
16
作者 华红琴 王炎涛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17年第1期-,共24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残障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长期以来,"悲伤模式"成为残障儿童家庭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的主基调,对家庭自主能力与潜能的挖掘不足。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基于沃尔什的家庭抗逆力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残障儿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长期以来,"悲伤模式"成为残障儿童家庭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的主基调,对家庭自主能力与潜能的挖掘不足。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基于沃尔什的家庭抗逆力理论架构,通过对一个自闭症儿童家庭的个案研究,探讨家庭抗逆力生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继而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建议。本文表明,信念系统、组织模式与沟通过程是影响家庭抗逆力生成的不可分割、交互作用的三组要素,其中,积极的信念是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家庭关系与沟通是家庭抗逆力提升的润滑剂与推动力,家长单位支持与社会资源链接为家庭抗逆力生成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建议出台以家庭为导向的支持性社会政策,开展以提升残障儿童家庭抗逆力与社会功能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从而提高残障儿童家庭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抗逆力 自闭症儿童 残障社会工作
原文传递
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嵌入研究——以“阳光少年训练营”情商课程项目为例
17
作者 沈琳 华红琴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17年第2期119-137,158,共20页
学校社会工作是发展相对缓慢的领域,鉴于学校教育系统长期的独立封闭的运作以及坚固的制度壁垒,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进驻学校开展服务困难重重。目前上海的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联校社会工作方式,以行为偏差学生为服务对象,在职业学校、... 学校社会工作是发展相对缓慢的领域,鉴于学校教育系统长期的独立封闭的运作以及坚固的制度壁垒,在实践中社会工作者要进驻学校开展服务困难重重。目前上海的社会工作者主要运用联校社会工作方式,以行为偏差学生为服务对象,在职业学校、工读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弟小学开展服务,然而并未能进入普通学校。本文旨在探索面向普通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方式,以嵌入理论为基础,以"阳光少年训练营"情商课程项目为例,分析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如何嵌入普通学校系统中。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家长对社会工作服务有较大的需求,学校系统存在可嵌入的空间,嵌入式学校社会工作服务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嵌入
原文传递
合而不融:随班就读儿童教育排斥研究
18
作者 张漪漫 华红琴 《都市社会工作研究》 2018年第2期1-16,共16页
融合教育的目标是使残障儿童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确保儿童权利的实现。"随班就读"作为我国残障儿童最主要的融合教育方式,经过30年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强,就读人数也大幅上升,但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境遇怎样... 融合教育的目标是使残障儿童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确保儿童权利的实现。"随班就读"作为我国残障儿童最主要的融合教育方式,经过30年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强,就读人数也大幅上升,但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境遇怎样?是否实现了"融合"?这关乎融合教育的"质"。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3所学校中的8名随班就读儿童、3名老师和2名家长的观察与访谈,以"教育排斥"为理论视角,从身体、价值、权利三个维度,考察残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的境遇、"融合"抑或"排斥"的状况。研究表明,随班就读儿童在学校中遭受到身体排斥、价值贬低和权利剥夺,这导致随班就读学生自我价值感低、学习动机弱、情感受到伤害,残障儿童虽然得以"跟随普通学生"却"合而不融"。最后,笔者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特点,提出社会工作介入融合教育的路径与策略,以减少随班就读儿童的教育排斥现象,促进残障儿童正常社会化以及权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班就读儿童 融合教育 教育排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