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宇宙的“新现实”与价值重塑 被引量:4
1
作者 卓今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0-226,共7页
元宇宙可实现人们自由穿行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梦想。人们拥有两个平行世界后,时间和空间扩容,许多通行的准则需要重新定义。元宇宙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与通常意义的现实世界构成虚实相交的“新现实”。在“... 元宇宙可实现人们自由穿行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梦想。人们拥有两个平行世界后,时间和空间扩容,许多通行的准则需要重新定义。元宇宙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MR)与通常意义的现实世界构成虚实相交的“新现实”。在“新现实”中肉身与精神的“间歇”“疏离”成为可能,生命体验加宽、加厚、加长。公共生活出现新的阶层和“族群”,人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在元宇宙初始阶段,数据、算力影响实体人与数字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的观念又反作用于数据和算力。信息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改变并未停止,元宇宙不再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它是真实的新的现实生活,用过往的经验谈论正在到来的元宇宙问题,构建未来世界的秩序,如何避免偏狭的视角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新现实 数据 算力算法 价值重塑
下载PDF
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批判性建构
2
作者 卓今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共9页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创建了哲学阐释学,他的阐释学是在前辈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上的批判性继承,他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普遍阐释学、狄尔泰的浪漫主义阐释学、海德格尔的实际解释学的观点和方法,又对康德美学...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创建了哲学阐释学,他的阐释学是在前辈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上的批判性继承,他吸收了施莱尔马赫的普遍阐释学、狄尔泰的浪漫主义阐释学、海德格尔的实际解释学的观点和方法,又对康德美学逐条解读和批判,使阐释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从方法论发展成为本体论。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奠基之作《真理与方法》出版以后,经受同时代哲学家的质疑和批判。晚年,他延续了康德关于想象的艺术或者诗化哲学的学术理想,提出“阐释学是一种想象力或想象艺术”。伽达默尔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理论资源的研究方法,也给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带来启发,其中包括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阐释学 《真理与方法》 批判性建构
下载PDF
公共阐释与宽容的阐释学实践——以当代文学批评现场为观察对象
3
作者 卓今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8-38,共11页
公共阐释在当代文学批评现场是一种可见的阐释行为。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公共理性与阐释主体的独立是公共阐释的重要前提,阐释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公共理性的基本尺度上,阐释主体清醒的、理性的、自知的行为,是阐释得以在公共空间中展开... 公共阐释在当代文学批评现场是一种可见的阐释行为。在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公共理性与阐释主体的独立是公共阐释的重要前提,阐释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公共理性的基本尺度上,阐释主体清醒的、理性的、自知的行为,是阐释得以在公共空间中展开的前提。文学文本的自在性包含其成长性,阐释的叠加使文本不断生长,公共阐释的多层次对话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批评家的眼界限制;同时文学阐释实践中的宽容,既使阐释主体意识的自由得到充分发挥,又使文学文本得到广泛而深刻的理解,这也正是文学阐释学不同于其他阐释学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阐释主体 阐释空间 实践阐释学
下载PDF
沙湾的两股理性力量及人物群像图——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社会觉察力分析
4
作者 卓今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3年第4期127-134,共8页
20世纪上半叶的沙湾村,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动荡中,进来两股新的理性力量,它们冲击着原有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结构。一股理性力量是以留日知识分子扬卿为代表的新知识、新技术;另一股理性力量是以共产党员齐峰为代表的新观念、新制度。... 20世纪上半叶的沙湾村,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动荡中,进来两股新的理性力量,它们冲击着原有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结构。一股理性力量是以留日知识分子扬卿为代表的新知识、新技术;另一股理性力量是以共产党员齐峰为代表的新观念、新制度。两股力量合力推进沙湾的改变。在不合常理的地租、赋税、徭役、杂捐的无休止折腾中,温柔敦厚的沙湾人也表现出激进的一面。这两种力量的结构也代表了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形,沙湾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蜕变的,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饱满的人物,诗意化结构对人物塑造是一种挑战,小说刻意不突出人物戏剧化的人生,而是通过平凡普通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塑造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跃文 《家山》 人物塑造 理性力量
下载PDF
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整理及现代性转换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卓今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中国阐释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在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资源的同时,中国阐释理论资源的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值得重视。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虽有已经成型的思想体系,更多的是偶然的、断裂的碎片化阐释实践案例。... 中国阐释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和方法,在借鉴西方阐释学理论资源的同时,中国阐释理论资源的现实价值和当代意义值得重视。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虽有已经成型的思想体系,更多的是偶然的、断裂的碎片化阐释实践案例。中国阐释学的本体论有其意义的源头和构成:由"言意之辩""名实之辩"引发的主客体关系探索,以及被意识支配的话语建构的行为和动机,发展出多种传统阐释模式:一是重辨析、考证、注疏和版本清理研究的"实证式阐释";二是以尚意、尚味、尚趣和尚情为旨归的"体悟式阐释";三是以感知、心解和"不立文字"为理解方法的"心证式阐释"。中国阐释学理论资源的现代性转换,有必要吸收西方阐释学优秀成果,外史与内史结合,在丰富的文献史料资源上进行细致的筛选、分离,使阐释学资源独立出来,用历时性表现和证明阐释学的共时性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建构中国阐释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体系建构 阐释学 中国阐释学 传统阐释学资源 现代性转换
下载PDF
文化批评的经典化难题 被引量:4
6
作者 卓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30,共8页
信息化时代的文学文本有可能经过改编和再创作,从而脱离原来的形态。文化研究者正在为这种变化调整研究策略,探讨其规律和生成机制。与传统的文学研究不同的是,文化研究者除了关注新形态起源和新要素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外部形态。因为外... 信息化时代的文学文本有可能经过改编和再创作,从而脱离原来的形态。文化研究者正在为这种变化调整研究策略,探讨其规律和生成机制。与传统的文学研究不同的是,文化研究者除了关注新形态起源和新要素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外部形态。因为外部形态是新发生的,变化着的,引人入胜的,而内部形态是固有的,大体不变的。文化批评者放弃对文本的艺术表现力和思想价值的研究,尝试通过对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问题的揭示,重新塑造一种文学期待和文学想象。这一研究潮流表现出以下几种特征:解释经典的行为学盛行;通过外部经验揭示经典本质;用新技术+新观念重估经典作品。文化研究的这种阐释模式带来新的问题,即阐释行为表现为阐释目的与文本的疏离。经典文学通过感性的方式揭示人的情感和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此构建一种人类健康发展的价值体系。文化批评将这一价值框架打破,把文学作为单纯的历史对象加以考察,文学内部的精神性被忽略,文学作为精神故乡的连接被切断。鉴于此,文化批评需要解决返还文学内部、返还文学本身这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阐释 文化批评 文学经典化 文学内部研究 文学外部研究
下载PDF
如何阅读残雪 被引量:2
7
作者 卓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10,共10页
残雪是目前仅存的继续进行先锋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结构复杂,信息密度大,内涵丰富,读者面对这种“向内”的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些晦涩难懂的意象,迷宫式的结构,加上诡谲的情节,阴冷的基调,变形夸张的人物形象和... 残雪是目前仅存的继续进行先锋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结构复杂,信息密度大,内涵丰富,读者面对这种“向内”的思维模式,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些晦涩难懂的意象,迷宫式的结构,加上诡谲的情节,阴冷的基调,变形夸张的人物形象和“梦魇”“荒谬”的环境,让人感觉到人都在悲伤而亢奋地度过每一天,而生命的价值就体现在永无休止的追求和奋斗之中。她的作品基本上倾向于表现这种精神困境、异化和艺术冲动,很多习惯阅读现实主义作品的读者遇到这种表现手法会出现阅读障碍,但反过来,这种“有难度的阅读”反而又激发了读者挑战的欲望,小说中那些不确定性,如巫、梦、丑的、恶的意象,违背常规的写作模式,反而增加了小说的引吸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障碍 残雪 作品结构 先锋写作 信息密度 思维模式 人物形象 精神困境
下载PDF
公共阐释对文学精神的推动和塑造 被引量:2
8
作者 卓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9-57,共9页
当社会负面价值占主流时,社会怪病就会渗透到文学内部。作为有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采取理性阐释、反思性阐释、建构性阐释来把控局面,通过思想探索、知识创新、情感表现的方式对文学的精神向度进行有效调节。由于阐释与文本的依存关... 当社会负面价值占主流时,社会怪病就会渗透到文学内部。作为有公共理性的“公共阐释”采取理性阐释、反思性阐释、建构性阐释来把控局面,通过思想探索、知识创新、情感表现的方式对文学的精神向度进行有效调节。由于阐释与文本的依存关系的多样性特征,阐释者在检验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历史时期获取信息。阐释实践中本身不变的本质——作为理解和沟通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它的不变的本质在运行过程中自我排斥。它把那经过扬弃的理论返还到阐释实践,对文学的思想、形式以及审美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升华和超越。文学经典作品在经典化过程中承载了这种变化和历史信息。文学经典作为个别性的一种公共性持存.它的意义需要阐释来呈现。文学经典化的历程同时也是公共阐释对文学精神产生影响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阐释 文学阐释 文学经典化 文学精神
下载PDF
《咏而归》的阐释与重建 被引量:2
9
作者 卓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62,共8页
好看只是一个幌子,李敬泽其实在做一件重大而艰难的事情。《咏而归》像一把佩饰华美的利剑,挑开沉淀在漫长历史中黑暗的、错误的一面,直指当下的道德伦理问题、人性问题。他这种"双重还原法"和"才子书"的书写方式,... 好看只是一个幌子,李敬泽其实在做一件重大而艰难的事情。《咏而归》像一把佩饰华美的利剑,挑开沉淀在漫长历史中黑暗的、错误的一面,直指当下的道德伦理问题、人性问题。他这种"双重还原法"和"才子书"的书写方式,是对散文写作的贡献,也可以说是历史散文写作的新起点。他在探索一种阐释的确当性与真理性的可能,其阐释方法包含了多种阐释的可能,作者的意图、读者中心理论、自主阐释与本体阐释等。超越前人解经读经的模式,把历史上许多已经定性的、或者存而不论的问题摊开,重新审视经典文本中政治生活与公共责任、个体自由与利益共同体、生命法则与人文启蒙、道德标尺与文明发展等问题,通过对历来颇具争议的经典文本的阐释进行一次现代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咏而归》 阐释 重构
下载PDF
韩少功印象 被引量:1
10
作者 卓今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9年第6期11-13,共3页
以前只见过照片,典型的湘地文人的特征,笃定但不缺少幽默、沉稳中不乏机敏、倔强中有那么一点点圆融,质朴的外表下藏着大智慧。当然,跟时下流行的"帅"似乎不是一回事,是另外一种酷,这种"酷"无法批量复制,因为它是... 以前只见过照片,典型的湘地文人的特征,笃定但不缺少幽默、沉稳中不乏机敏、倔强中有那么一点点圆融,质朴的外表下藏着大智慧。当然,跟时下流行的"帅"似乎不是一回事,是另外一种酷,这种"酷"无法批量复制,因为它是通过长期内心修炼自然呈现出来的一种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大智慧 作家 幽默 自然呈现 何立伟 形而上 农民 圆融 八景
下载PDF
扶贫人英雄传——评长篇非虚构作品《扶贫志》 被引量:1
11
作者 卓今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6期92-99,共8页
《扶贫志》是一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出发,走访了大湘西十几个县区,以列传体的形式讲述扶贫人充满传奇的脱贫攻坚故事。作品精准地呈现了扶贫人的精神面貌,在人物传记体结构上又运用了社会学... 《扶贫志》是一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出发,走访了大湘西十几个县区,以列传体的形式讲述扶贫人充满传奇的脱贫攻坚故事。作品精准地呈现了扶贫人的精神面貌,在人物传记体结构上又运用了社会学调查、人类学观察视角、文献考据、数据佐证多种方法。书中有大量如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的案例,其实用性非常明显。真人真事现身说法,亲切可信,传递了脱贫攻坚的精神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志”列传体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非虚构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认知叙事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卓今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52,共9页
现代科技带来的认知革命,激发了每个普通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写作者构建一种能够渗透到各种叙事要素的叙事方法。由于这种方法需要探究大脑和心智,需要精细地把握和表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对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现代科技带来的认知革命,激发了每个普通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写作者构建一种能够渗透到各种叙事要素的叙事方法。由于这种方法需要探究大脑和心智,需要精细地把握和表现人物的心理和行为,需要对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写作者通过内在的时间性和多维度空间来建立一种多样的、非典型的结构框架。这种有复杂深层结构的叙事方式即为"认知叙事"。认知叙事既要认识世界,认识他人,更注重认识自我,模糊外表特征,突出内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叙事 当代小说 叙事理论
下载PDF
诗意而又残酷——论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被引量:1
13
作者 卓今 《理论与创作》 CSSCI 2011年第1期50-54,121,共6页
在《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中,黄永玉用文学的方式与他的角色们一道在作品中获得一种力量和解放。在他的笔下那些陈年往事再次被激活,那些被他重新注入生命的小人物焕发出强大的精神能量。他赋予了那些看起来极其平常的事件以较高的价值... 在《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中,黄永玉用文学的方式与他的角色们一道在作品中获得一种力量和解放。在他的笔下那些陈年往事再次被激活,那些被他重新注入生命的小人物焕发出强大的精神能量。他赋予了那些看起来极其平常的事件以较高的价值和较深的涵义,他打破了小说的常规写法,以一个画家的才情提供给人们极其奢华的审美享受。在这篇小说中,可感性高度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黄永玉 诗意 审美享受 小人物 可感性 文学
下载PDF
黄永玉的“精神现象史”——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 被引量:1
14
作者 卓今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7期77-85,共9页
自传体小说不宜过度经营,否则伤其本真。黄永玉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里把这种经营转化到意旨层面,文本的沉淀层很厚,有很多伏笔,信息密度大,意旨深,审美要素丰富。继"朱雀城"之后,"八年"背景更为复杂,他浸泡在闽... 自传体小说不宜过度经营,否则伤其本真。黄永玉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里把这种经营转化到意旨层面,文本的沉淀层很厚,有很多伏笔,信息密度大,意旨深,审美要素丰富。继"朱雀城"之后,"八年"背景更为复杂,他浸泡在闽南的人文风俗和新式教育中,同时也在战地服务团经历了严酷的抗日战争。他通过自传体小说,从世俗生活中提炼深度,通过生活中的逻辑来塑造自己、反叛自己,最后建立一种自在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体小说 黄永玉 无愁河 木刻 藏书家 精神现象史
下载PDF
约翰·唐纳蒂契:我们渴望纯朴原始的作品 被引量:1
15
作者 卓今 《创作与评论》 2016年第4期58-62,共5页
约翰·唐纳蒂契2015年9月来中国参加“残雪国际学术研讨会”。他这个人就是运气好,一来就有故事。那天半夜我去机场接他,阴差阳错没有碰上面。后来他都不知该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银行卡被ATM机吞掉,站在... 约翰·唐纳蒂契2015年9月来中国参加“残雪国际学术研讨会”。他这个人就是运气好,一来就有故事。那天半夜我去机场接他,阴差阳错没有碰上面。后来他都不知该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银行卡被ATM机吞掉,站在黑暗中,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幸好机场工作人员给他找了个顺风车。他汉语只会说“你好”“谢谢”,司机也只会Hello、Thankyou,两个人鸡同鸭讲,结果他被送到麓山通程(会议是通程国际酒店)。我在河西找到他时,他像看到了救星——他的钱包丢失了。过程复杂,说来话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纳 约翰 国际学术研讨会 作品 纯朴 ATM机 工作人员 国际酒店
下载PDF
理性、灵性,以及藏在纸面下的诚--李敬泽文章印象
16
作者 卓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3,共6页
上个世纪90年代,《人民文学》杂志社附近的餐馆车水马龙,李敬泽与青年作家们斛光交错,畅谈文学。时光飞逝,这些被称之为“新生代”的作家现在已经撑起大半个中国文坛。当年的李主编已被奉为“青年作家教父”“新生代文学教父”,这种影... 上个世纪90年代,《人民文学》杂志社附近的餐馆车水马龙,李敬泽与青年作家们斛光交错,畅谈文学。时光飞逝,这些被称之为“新生代”的作家现在已经撑起大半个中国文坛。当年的李主编已被奉为“青年作家教父”“新生代文学教父”,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李敬泽说:“又不是黑社会,哪有什么教父!”①他从不把作家的成长归功于自己,坦言发现真正的才华使他感到兴奋和庆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作家 时光飞逝 《人民文学》 李敬泽 新生代文学 现场感 黑社会 教父
下载PDF
鸟兽率舞 万物生长——沈念非虚构作品《大湖消息》分析
17
作者 卓今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7-173,共7页
《大湖消息》把读者带进了错综复杂的大湖腹地和长江集成孤岛。将洞庭湖生态环保的几个关键问题分篇章展开,以水为逻辑起点,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大湖的历史性和当代性。柔性的语言、沉重的社会实践、深刻的灵魂拷问,真实而恳切地记录大湖... 《大湖消息》把读者带进了错综复杂的大湖腹地和长江集成孤岛。将洞庭湖生态环保的几个关键问题分篇章展开,以水为逻辑起点,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大湖的历史性和当代性。柔性的语言、沉重的社会实践、深刻的灵魂拷问,真实而恳切地记录大湖的生态万象、人与大湖的生死故事。沈念为了深度研究洞庭湖的生态问题,做了长时间的实地勘察和文献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保 万物生长 沈念 洞庭湖 关键问题 当代性 实地勘察
下载PDF
信息时代文艺经典化的“次优主义”
18
作者 卓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34,共10页
信息时代文艺经典化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学问题。首先,在生产环节,文艺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泛经典”化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关联,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更加突出,形成规模量产与优质作品生产的悖论。其次,在传播和消费环节,利用人工智能(... 信息时代文艺经典化已经变成了一个经济学问题。首先,在生产环节,文艺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泛经典”化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关联,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更加突出,形成规模量产与优质作品生产的悖论。其次,在传播和消费环节,利用人工智能(AI)推送——互联网基于一种算法导向的信息推荐技术,造成“尖叫效应”和“信息茧房”的叠加,使得“最优作品”埋没,“次优作品”突显。最后,通过现象学观察和认识论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探索,某种看起来严重退化的文艺形式,通常都起于民间,紧贴时代,服务于大众。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其存在的本质,即艺术品被经验多少便存在多少,绝大多数接受者选择一种较为轻松和容易的方式,文艺经典化的“次优主义”在信息时代成为必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文学阐释学 艺术审美 经典化 大众文艺
下载PDF
内省的自由境界——残雪小说叙事的视角切换
19
作者 卓今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09年第4期58-63,共6页
残雪小说中的描述者(或叙述者),其纯粹性首先表现在自我分裂的勇气上。他所面临的一切矛盾是自身的矛盾,他所接触的对象是自我分裂出去的对象。这种分裂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关键词 非理性 描述 自我分裂 初级阶段 自我意识 不确定性 倾向性 精神 矛盾 层次
下载PDF
论陈钰铭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绘画的笔墨修辞
20
作者 卓今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14期116-121,共6页
近些年来,许多画家重新审视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问题。如何从笔墨上突破水墨人物造型的欠缺,如何切入社会现实问题,如何描绘人性的矛盾与真实等,是摆在画家面前的紧要的课题。陈钰铭曾一度被这些问题围困,经过焦虑、彷徨,决定直面... 近些年来,许多画家重新审视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问题。如何从笔墨上突破水墨人物造型的欠缺,如何切入社会现实问题,如何描绘人性的矛盾与真实等,是摆在画家面前的紧要的课题。陈钰铭曾一度被这些问题围困,经过焦虑、彷徨,决定直面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人物画 现实主义 笔墨 修辞 绘画 社会现实问题 人物造型 直面现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