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期中苏经济关系及其特点
1
作者 单令魁 《苏联问题参考资料》 1989年第4期20-23,共4页
【正】 今年5月,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会晤的举行,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在经过30年的曲折之后实现了正常化,两党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中苏联合公报指出:“中苏两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积极而有计划... 【正】 今年5月,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会晤的举行,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在经过30年的曲折之后实现了正常化,两党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中苏联合公报指出:“中苏两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积极而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往来”。当前,中苏两国都在致力于国内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苏联 经济关系
下载PDF
苏联的新政治思维与中苏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单令魁 朱瑞真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988年第4期62-67,共6页
新政治思维产生的背景1985年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和1986年的苏共27大确定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其主要任务是,到本世纪末,使生产潜力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将增长1.3—1.5倍,国民收入将增长近一倍,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将增加0.6—0.... 新政治思维产生的背景1985年的苏共中央四月全会和1986年的苏共27大确定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其主要任务是,到本世纪末,使生产潜力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将增长1.3—1.5倍,国民收入将增长近一倍,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收入将增加0.6—0.8倍。这是苏联直到本世纪末的重大战略决策。苏联国内政策的战略转变要求对对外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维 中苏关系 苏联 社会主义国家 对外政策 社会主义大家庭 戈尔巴乔夫 国际战略 主要任务 相互关系
原文传递
中苏关系新时期的经济关系
3
作者 单令魁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CSSCI 1989年第4期29-32,17,共5页
1989年5月,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苏国家关系经过30年的曲折之后实现了正常化,两党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中苏关系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 新时期 中苏关系 经济关系 苏联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正常化 国家关系 经济合作 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
原文传递
一年来,独联体国家同中国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4
作者 单令魁 《国际观察》 1993年第3期8-11,共4页
苏联的解体不仅是1991年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也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对国际政治产生巨了大影响。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对欧洲的稳定也带来不利影响。苏联的解体与国际局势的变化使我国面临新的复杂形势。首... 苏联的解体不仅是1991年最重大的国际事件,也是战后国际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它对国际政治产生巨了大影响。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联体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对欧洲的稳定也带来不利影响。苏联的解体与国际局势的变化使我国面临新的复杂形势。首先,苏联由一个国家突然变成了15个独立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联体国家 独立国家 白俄罗斯 回顾与展望 访华期间 睦邻友好 前苏联 摩尔多瓦 经贸合作 哈萨克斯坦
原文传递
新时期中苏经济关系及其特点
5
作者 单令魁 《国际观察》 1989年第4期20-23,共4页
今年5月,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会晤的举行,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在经过30年的曲折之后实现了正常化,两党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中苏联合公报指出:“中苏两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积极而有计划地发展经... 今年5月,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会晤的举行,标志着中苏两国关系在经过30年的曲折之后实现了正常化,两党关系也随之实现了正常化。中苏联合公报指出:“中苏两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积极而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往来”。当前,中苏两国都在致力于国内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远东地区 苏联 中苏关系 经济关系 正常化 经济合作 经贸关系 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额
原文传递
苏联远东研究所十五年
6
作者 单令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982年第3期51-52,54,共3页
远东研究所是六十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集团为了进一步加强反华,积极推动苏联学术界和舆论界参加所谓“揭露毛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斗争而建立的。它的研究范围包括远东各国,但研究重点是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专门研究现代中国的机构。该所... 远东研究所是六十年代中期勃列日涅夫集团为了进一步加强反华,积极推动苏联学术界和舆论界参加所谓“揭露毛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斗争而建立的。它的研究范围包括远东各国,但研究重点是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专门研究现代中国的机构。该所从成立到去年9月已满十五周年。十五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范围 研究重点 研究所 苏联 远东问题 科学院 现代中国 研究人员 反华 学术交流
原文传递
一九四五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被引量:3
7
作者 朱瑞真 单令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984年第2期69-75,共7页
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当事国不在场的情况下决定的,是苏美就苏军参加对日作战、战后事宜处理办法进行大国交易的一部分,是苏美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影响而进行妥协... 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实际上是在雅尔塔会议上当事国不在场的情况下决定的,是苏美就苏军参加对日作战、战后事宜处理办法进行大国交易的一部分,是苏美两国为争夺在中国的影响而进行妥协的结果。就这一条约而言,不仅涉及中苏两国,而且还涉及中苏美三国和苏、美、国民党政府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四个方面。三国四方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斗争是极其尖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府 苏军 海军基地 莫斯科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人 太平洋战场 国民党政府 中国共产党 军事
原文传递
苏联同国民党政府的一段谈判——关于合办东北工矿企业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瑞贞 单令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985年第3期80-84,共5页
1945年6月末,中国国民党政府派宋子文等人赴莫斯科,就苏联出兵我国东北问题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举行会谈。8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和这次谈判的精神于8月8日对日宣战,次... 1945年6月末,中国国民党政府派宋子文等人赴莫斯科,就苏联出兵我国东北问题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举行会谈。8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和这次谈判的精神于8月8日对日宣战,次日凌晨,苏军兵分三路向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在我人民武装力量的配合下,苏军迅速击溃了关东军。这对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东北解放区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 苏军 武装力量 备忘录 莫斯科 国民党政府 企业问题 美国政府 工矿企业 东北问题
原文传递
苏联的两个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和谢德明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瑞真 单令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983年第6期87-88,共2页
尼古拉·特罗菲莫维奇·费多连科(费德林),是苏联著名的汉学家之一,是研究中国和日本文学的有声望的学者、语言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精通中文,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此外,他还精通日文,通晓英、法等多种语文。... 尼古拉·特罗菲莫维奇·费多连科(费德林),是苏联著名的汉学家之一,是研究中国和日本文学的有声望的学者、语言学博士、教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他精通中文,能讲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此外,他还精通日文,通晓英、法等多种语文。他态度潇洒,文质彬彬,颇具学者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政府 汉学家 语言学 日本文学 科学院 现代中国文学 生平与创作 中国问题专家 东方学 谢德
原文传递
评戈尔巴乔夫关于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设想
10
作者 朱瑞真 单令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987年第3期25-31,共7页
亚太地区作为苏联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翼,已越来越受到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的重视。1985年5月,戈尔巴乔夫上台不久就提出了举行全亚洲会议通盘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设想,随后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这个问题。
关键词 苏联 亚太地区 亚洲国家 经济合作 军备竞赛 东南亚 经济贸易 戈尔巴乔夫 完全平等 国际环境
原文传递
从苏共二十七大看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
11
作者 朱瑞真 单令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1986年第3期29-32,80,共5页
苏共二十七大提出了一个到2000年把苏联的国民收入提高一倍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计划,并把这个计划看作是关系苏联命运的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第一位的政治。为了完成这一经济战略任务,苏联需要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需要同美国达... 苏共二十七大提出了一个到2000年把苏联的国民收入提高一倍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计划,并把这个计划看作是关系苏联命运的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第一位的政治。为了完成这一经济战略任务,苏联需要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此,需要同美国达成一定的妥协,把军备竞赛维持在较低水平上,需要改善同西欧、日本的关系,也需要调整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其实,戈尔巴乔夫上台一年来,对苏联的对外政策,包括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尔巴乔夫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苏联 对外政策 大家庭 共同规律 东欧国家 军备竞赛 苏共 国际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