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 被引量:81
1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仇方道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40-1347,共8页
以江苏中部地区2008年SPOT与TM的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空间分析及聚类分析技术,以网格为单元,分析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作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研究区中部的泰州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低... 以江苏中部地区2008年SPOT与TM的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空间分析及聚类分析技术,以网格为单元,分析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对研究区的乡村聚落作了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在规模上,研究区中部的泰州地区乡村聚落密度较低、聚落用地规模大,而其东西两侧的南通地区和扬州市附近地区的乡村聚落密度较高、用地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分布上,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较高的乡村聚落位于泰州的南部和南通的沿海地区;而其他地区的乡村聚落形状复杂程度和破碎程度相对较小。在聚落空间邻近特征上,聚落间平均邻近距离的分析表明研究区中部乡村聚落分布较稀疏、离散,东西两侧聚落分布较密集;南通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东南部小、西部大,泰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小,扬州地区的聚落离水系平均距离西部小、东部大;聚落与道路的空间邻近格局特征不是很明显,但大部分地区聚落至道路的平均距离较小,揭示研究区大多数乡村聚落对内对外联系比较便利。最后,通过系统聚类,并结合聚落的格局特征,将苏中地区乡村聚落划分为里下河湖荡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和苏中平原型3种类型;里下河湖荡型为低密度团簇型,沿江沿海滩地型可划分为中密度弧带型和高密度条带型2种亚类型;苏中平原型可划分为低密度团块型、中密度宽带型及高密度散点型3种亚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格局特征 类型 苏中地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徐州生态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单勇兵 李志江 马晓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4-247,253,共5页
借助GIS技术手段,根据徐州地区的本底环境特征选用了7个因子,采用取最大值法对徐州地区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按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5级: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可为研究区... 借助GIS技术手段,根据徐州地区的本底环境特征选用了7个因子,采用取最大值法对徐州地区生态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按生态敏感性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5级: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可为研究区的开发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及参考。结果显示:高敏感区和极高敏感区占研究区面积的17.29%,中敏感区占9.85%,非敏感区和低敏感区占72.85%;表明徐州地区的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GIS 徐州
下载PDF
基于GIS的徐州市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分析 被引量:20
3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宣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6-160,共5页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乡村聚落面积分别占10.94%,42.35%,21.52%,18.13%,7.06%,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聚落适宜性总体上较高。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与其密度分布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适宜性 GIS 徐州市
下载PDF
遥感图像地物分形测量 被引量:6
4
作者 单勇兵 赵军 李先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53-56,共4页
用分线法和坡面法两种方法来计算图像的分形维数 ,在 GIS支持下用 MATLAB成功计算出了三种地形 (城市、农田和湖泊 )的分形维数 。
关键词 遥感图像 分形维数 分线法 坡面法 GIS MATLAB 分形测量 遥感地物
下载PDF
基于GIS的徐州地区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1 位作者 仇方道 高才驰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74-78,共5页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徐州地区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借助ArcGIS软件为支撑平台,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普遍较高,乡村性比较高的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乡村性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乡村性较低的地区集中分布于徐州市区周边及县级行政所驻地附近,其它地区乡村性较高.研究区的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分布态势,局部表现出"冷点区"和"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冷点区"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徐州市区附近及邳州市和新沂市县城附近;"热点区"主要位于沛县的西部及睢宁县和邳州市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空间分异 徐州
下载PDF
天目山阔叶林的TM影像及其地形的分维相关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单勇兵 于法展 李先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82-687,共6页
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天目山地区的TM影像进行处理与分类,得到研究区的阔叶林空间分布图。运用GIS空间分析与SPSS统计功能,对阔叶林的TM影像及其所处的地形进行分维估算,研究其分维的空间分布规律。阔叶林的TM影像分维在高程、坡度和... 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天目山地区的TM影像进行处理与分类,得到研究区的阔叶林空间分布图。运用GIS空间分析与SPSS统计功能,对阔叶林的TM影像及其所处的地形进行分维估算,研究其分维的空间分布规律。阔叶林的TM影像分维在高程、坡度和坡向3个方面有分布规律:随海拔的升高、坡度的增加,TM影像分维呈增加的趋势;阳坡、半阴半阳坡比阴坡的影像分维大。阔叶林的地形分维在高程和坡向2个方面有分布规律:随海拔的升高,地形分维呈减小的趋势;阴坡比阳坡、半阴半阳坡的分维大;地形分维与坡度没有关系。阔叶林TM影像与其地形的分维之间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维 TM影像 地形 天目山
下载PDF
基于GIS的徐州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73-75,共3页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及1:50 000电子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获得研究区的乡村聚落图斑、水系、道路、地形等空间信息.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及1:50 000电子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解译,获得研究区的乡村聚落图斑、水系、道路、地形等空间信息.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聚落沿水系、道路分布特征明显,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50 m以下地势平坦地区,在大于50 m的低山丘陵地区分布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GIS 徐州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分形研究——以浙江天目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单勇兵 于法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5072-5074,共3页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TM影像进行处理与分类,得到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功能,对研究区的地形进行了分维估算,并对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维值进行处理、分析,总结了地形分维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土地利用类型 天目山 地形
下载PDF
基于GIS的徐州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单勇兵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1-112,共2页
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某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各具特点、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即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体系,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2]。... 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某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各具特点、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即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体系,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2]。城镇体系各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输与交换,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协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GIS 城市地理学 分形 徐州 中心城市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GIS的徐州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单勇兵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67-70,共4页
可达性被认为是交通网络的评价方法中一项综合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本文以可达性为切入点,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网络分析模块为主要技术手段,根据徐州区域的公路交通情况,建立网络模型;选用最短时间法以及最短距离法两种方法,对徐州... 可达性被认为是交通网络的评价方法中一项综合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本文以可达性为切入点,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网络分析模块为主要技术手段,根据徐州区域的公路交通情况,建立网络模型;选用最短时间法以及最短距离法两种方法,对徐州区域的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及其空间格局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徐州区域的公路网络可达性呈现出同心环状分布的空间格局,且可达性由中心向外逐层递减;外围可达性分布较好区域向邳州市、新沂市方向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可达性 公路交通网络 徐州
下载PDF
睢宁县乡村土地利用的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仇方道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40-43,共4页
以GIS技术为手段,研究了睢宁县土地利用的格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睢宁县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8~2013年,睢宁县耕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2)睢城镇、庆安镇、双沟镇和... 以GIS技术为手段,研究了睢宁县土地利用的格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睢宁县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占比最大,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08~2013年,睢宁县耕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2)睢城镇、庆安镇、双沟镇和姚集镇土地利用变化远大于区域平均水平,邱集镇、古邳镇、沙集镇和官山镇远小于区域平均水平.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呈现为南部地区较高,北部地区较低的格局特征.睢宁县政府驻地及其附近的乡镇,表现为土地利用程度高值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睢宁县北部的姚集镇境内及古邳镇和魏集镇2镇的交界处形成了低值集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空间分异 睢宁县
下载PDF
数学形态学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单勇兵 赵军 《三晋测绘》 2002年第3期73-74,共2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数学形态学 遥感图像处理 运算方法 平移兼容性 半连续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天目山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研究
13
作者 单勇兵 赵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69-72,共4页
分形理论是研究地学不规则现象的一种崭新方法.本文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分形理论对天目山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形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及居民地的斑块结构比较简单,处于较稳定状态;其它类型斑块结构比较复杂,处于较不稳... 分形理论是研究地学不规则现象的一种崭新方法.本文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借助分形理论对天目山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形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及居民地的斑块结构比较简单,处于较稳定状态;其它类型斑块结构比较复杂,处于较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土地利用类型 天日山
下载PDF
浅谈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单勇兵 《三晋测绘》 2001年第4期10-12,共3页
本文阐述了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应用等几个方面,提出对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并进一步探讨了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数据采集 土地信息 LIS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5
15
作者 章皖秋 李先华 +3 位作者 罗庆州 张卫民 赵军 单勇兵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1-27,共7页
以RS、GIS技术为工具 ,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与分类得到该区的植被分布图。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研究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规律 ,重点研究了其中的一种植被类型。研究结果定量描述了自然保护区内... 以RS、GIS技术为工具 ,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与分类得到该区的植被分布图。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 ,研究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各植被类型空间分布规律 ,重点研究了其中的一种植被类型。研究结果定量描述了自然保护区内各植被类型的高程、坡向、坡度分布 ,给出科学的统计结果。总结了研究区内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把对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定性理解转为定量描述 ,结合实际给出了理论解释。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类型 高程 坡向 坡度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40
16
作者 史春云 张捷 +2 位作者 尤海梅 单勇兵 章锦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2-628,共7页
基于城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目前中国主要的旅游客流产生地,以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39个城市为空间单元,选取18项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潜在出游力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 基于城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目前中国主要的旅游客流产生地,以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39个城市为空间单元,选取18项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潜在出游力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规模辐射、城市规模集聚、城市人口素质等是影响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四个主要因子;②中国城市居民潜在出游力的空间分异格局为“四、三、二、四”,即39个城市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存在北京、上海、广深三个极点,沿海与内陆两大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空间分异带,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四大游客流产地;③经过与城市居民的实际出游力进行相关分析,模型得到了充分验证。城市居民整体出游力空间分异格局的研究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游潜力 城市居民 空间分异格局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客源地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9
17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1 位作者 孔令平 单勇兵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8-472,476,共6页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1980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经济差异显著。文章以SPSS统计分析软件和GIS技术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时间特征、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了调控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县域经济 地区差距 协调发展 时空特征 行政区划 经济增长率 产业结构
下载PDF
浅析城市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应用
18
作者 单勇兵 赵军 《云南环境科学》 2001年第3期14-15,21,共3页
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数据存储、管理、查询、分析、更新等功能 ,可以应用于城市土地资源的评估、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 ,正确地判定出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功能 城市土地 土地管理 信息系统
下载PDF
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3
19
作者 仇方道 蒋涛 +1 位作者 张纯敏 单勇兵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89-796,共8页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 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正在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利用2000~2010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探讨该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特征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江苏省依然是国际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承接地,其污染密集型产业分布呈现以苏锡常地区为核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并显示出"扩散-集聚-扩散"的空间演化趋势,苏北地区正在成为苏南地区的"污染避难所";发展阶段和实际利用外资是江苏省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因素,实际利用外资是实现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江苏转移的主要形式;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是驱动污染密集型产业由苏南、苏中向苏北转移的主要因素;政府调控是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手段。因此,应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力度、改善政府调控、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布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密集型产业 产业空间转移 江苏省
下载PDF
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33
20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1 位作者 单勇兵 马家常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8,共7页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SPSS软件包与GIS技术,对中国各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特征。认为,形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人口素质,而不单单是经济因素;以综合指数方法测度的区域差距明显低于经济差距;北方沿边地区较高的经济水平与低下的社会经济结构水平呈现明显的错位;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表现出高-低-次高-低的4元结构;从全国尺度看,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呈轴线开发模式,而在区域尺度上则表现为由核心区向周边地区逐步下降的"凸"字型空间格局;全国县域综合发展可分为高度协调发展型、中等协调发展型、社会经济结构滞后型、初级协调发展型、整体发展滞后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综合实力 区域分异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