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悲泣与呐喊——女性文学中的生态观 被引量:3
1
作者 单旭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4-77,共4页
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主题。文章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以英美女作家书写生态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根据文本内容将女性生态文学分为三类:亲自然文学、乡土文学、反乌托邦文学。探究了文学文本中女作家们用自己的生命... 女性与自然是生态女性主义所关注的主题。文章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以英美女作家书写生态主题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根据文本内容将女性生态文学分为三类:亲自然文学、乡土文学、反乌托邦文学。探究了文学文本中女作家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书写的自然之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自然 文本 生态观
下载PDF
“框架式”阅读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单旭珠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0-61,共2页
本文依据图式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框架式”阅读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框架式”模式 图式理论
下载PDF
吴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及教学应对策略 被引量:7
3
作者 单旭珠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4期46-47,共2页
语间迁移是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本文从吴方言语言特点入手,在例证、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方 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问题,并提出了教学应对策略。
关键词 吴方言 语音特点 教学策略 英语学习 语间迁移
下载PDF
从奈丽·萨克斯到赫塔·米勒的流亡之旅——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1
4
作者 单旭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2-44,共3页
自1909年的拉格洛夫到2009年的赫塔·米勒,共有12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们书写了以女性视角审视的历史、战争、流亡与寻根等多元主题。文章着重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中的两位德裔女作家——奈丽·萨克斯和赫塔·... 自1909年的拉格洛夫到2009年的赫塔·米勒,共有12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们书写了以女性视角审视的历史、战争、流亡与寻根等多元主题。文章着重讨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中的两位德裔女作家——奈丽·萨克斯和赫塔·米勒亲历的流亡之旅及她们付诸笔端的流亡文学。萨克斯因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迫害而流亡,米勒因纳粹父辈犯下的罪恶而遭强权暴政的精神流放。总之,流亡成为两代女作家共同书写的主题,这不仅是流亡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写实,而且还是后现代人类生存状态的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女作家 流亡
下载PDF
英美文学中的人文思想演变研究--评《英美文学中人文情结的嬗变》
5
作者 单旭珠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I0004-I0004,共1页
随着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也有所转变--在梳理英美文学发展历史、赏析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对英美文学所承载的人文思想的认识和对语言应用与文化研究视野的开拓,从而增强学生跨语言、跨... 随着社会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也有所转变--在梳理英美文学发展历史、赏析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对英美文学所承载的人文思想的认识和对语言应用与文化研究视野的开拓,从而增强学生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刘磊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的《英美文学中人文情结的嬗变》一书,便是立足于英美文学中体现人文思想嬗变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人文情结 思想嬗变 社会多元化 人文思想 意识和能力 跨文化交流
下载PDF
《芳华》的性别批评维度
6
作者 单旭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82-84,共3页
冯小刚的新作《芳华》,向观众展开了一幅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军队文工团年轻人集体生活的画卷。在电影中,主人公们的悲欣交集的命运,隐含着某种社会性别文化意识。《芳华》展现了一个汇聚了美好女性,但也同样潜藏着龌龊和辛酸的集体,与女... 冯小刚的新作《芳华》,向观众展开了一幅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军队文工团年轻人集体生活的画卷。在电影中,主人公们的悲欣交集的命运,隐含着某种社会性别文化意识。《芳华》展现了一个汇聚了美好女性,但也同样潜藏着龌龊和辛酸的集体,与女性有关的审美取向,女性的生命感觉,女性在具体时代的价值等,被较为充分地展现了出来。对于女性形象,既不虚美,也不隐恶。对于这部电影,我们有必要从性别批评的维度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华 冯小刚 性别批评
下载PDF
英汉成语典故中的文化意蕴比较
7
作者 单旭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64-68,共5页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成语典故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积淀。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渊源,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文章将《圣经》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希腊罗马神话与三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 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成语典故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文化的积淀。希腊罗马文化及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渊源,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文章将《圣经》与《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希腊罗马神话与三国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加以比较,映射出英汉成语典故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色彩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故 文化差异 《圣经》与《论语》 希腊罗马神话 三国文化
下载PDF
“无根者”与“硬汉”——比较赛珍珠与海明威
8
作者 单旭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67-68,共2页
赛珍珠与海明威同是 2 0世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 ,而二者作品的文化背景、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写作风格却迥然不同。通过比较 ,对赛珍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 “无根者” “硬汉” 女权主义先驱 诺贝尔文学奖
下载PDF
抱残守缺几时休——对中学英语教学某些现象的反思
9
作者 单旭珠 《常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6期76-77,共2页
本文以社会“英语热”对英语教学的冲击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抱残守缺现象。
关键词 中学 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教材 课堂教学
下载PDF
“两段式”单选题例析
10
作者 单旭珠 《英语辅导(初三年级)》 2003年第5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两段式”单选题 例析 初中 英语 教学 试题
下载PDF
“两段式”单选题例析
11
作者 单旭珠 《疯狂英语(初中天地)》 2003年第19期18-19,共2页
在高中英语单选题中常常出现这样句式:一个句子由逗号分成两部分(简称“两段式”),第一或第二部分的第一个词被定为选项内容。例如:1.I didn’t like the speech,____at least it was niceand short。
下载PDF
饥饿·历史·叙事——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赫塔·米勒)作品研究系列之一
12
作者 单旭珠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9-154,共6页
引言 饥饿是人类如影随形的苦难。造成饥饿的原因林林总总:天灾、战争、宗教仪式、贫困、疾病、囚禁、绝食等。在人类史上,饥饿不仅是单纯的生理现象,更是人类生存所面对的永恒命题,是历来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饥饿 作品研究 女作家 米勒 叙事 历史 宗教仪式
原文传递
《钢琴教师》:文学图解存在主义哲学
13
作者 单旭珠 《芒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7-138,共2页
《钢琴教师》是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代表作。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颇多争议,主要原因是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与暴力。《时代》周刊曾发表德国评论家的文章,批评耶利内克的作品是一堆毫无美... 《钢琴教师》是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代表作。耶利内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颇多争议,主要原因是她的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色情与暴力。《时代》周刊曾发表德国评论家的文章,批评耶利内克的作品是一堆毫无美感的性垃圾。罗马梵蒂冈教廷指责这个“红色女巫”的作品毫无道德感,充斥着“露骨的性事”和“无度的淫秽”。然而,无论是垃圾还是经典,都要靠历史来做出结论。萧伯纳当年写出《华伦夫人的职业》,劳伦斯发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纳博科夫发表《洛丽塔》,无不遭到当时社会的咒骂和唾弃,如今历史证明他们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大师。易卜生曾说,文学作品中描写肮脏是因为社会存在肮脏。作家要揭示社会与人性,耶利内克做到了,《钢琴教师》是她续写存在主义的文学例证。其中自我毁灭的母女关系,嫉妒与摧残的师生关系,有色情没爱情的情人关系,构成了“他人即是地狱”的三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钢琴教师》 存在主义哲学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华伦夫人的职业》 耶利内克 文学作品 图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