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扮演”与《春秋》斧钺--杨维桢《史义拾遗》补拟创作表微
1
作者 卜兴蕾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2-171,共10页
杨维桢曾著《史义拾遗》一书,被四库馆臣归入史部,但书中“补辞”“拟辞”“设辞”之类文章实有别于常规史论,不仅蕴有作者与众不同的历史思考,也包含独特的文学价值。此类补拟文章的创作手法,是通过介入特定的历史现场,借助扮演古人的... 杨维桢曾著《史义拾遗》一书,被四库馆臣归入史部,但书中“补辞”“拟辞”“设辞”之类文章实有别于常规史论,不仅蕴有作者与众不同的历史思考,也包含独特的文学价值。此类补拟文章的创作手法,是通过介入特定的历史现场,借助扮演古人的方式,重审历史旧案,申说《春秋》大义。在论史模式上,既沿袭胡寅、朱熹重视义理的理学家传统,又凭借优孟衣冠作“文学扮演”,展现文学家的趣味。这一系列文章史识独异、文心奇巧、持义严正,具有多重意蕴,并非单纯的游戏笔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维桢 《史义拾遗》 论史方式 文学扮演 《春秋》义法
下载PDF
《南史·文学传》体例辨正
2
作者 卜兴蕾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5-54,共10页
沈约《宋书》不立“文学传”,李延寿以此为由,在所著《南史·文学传》中以通常被视为南齐人的丘灵鞠居首。后世对《南史·文学传》这一体例多有诟病,其中尤以四库馆臣为甚。经由考察《南史·文学传》及诸类传体例,可知李延... 沈约《宋书》不立“文学传”,李延寿以此为由,在所著《南史·文学传》中以通常被视为南齐人的丘灵鞠居首。后世对《南史·文学传》这一体例多有诟病,其中尤以四库馆臣为甚。经由考察《南史·文学传》及诸类传体例,可知李延寿的做法自有道理,后人批评有失公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史》 文学传 体例 《四库全书总目》
下载PDF
论王勃《采莲赋》与六朝文学传统
3
作者 卜兴蕾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有别于史传记载,王勃自述写作《采莲赋》的背景,说明其创作动机缘于对前人同类赋作意有不满。然而王勃在实际写作时,其《采莲赋序》中勾勒出的“赋芙蓉”的传统,也正是作者借鉴、摹仿、转化的主要对象。通过梳理六朝文学传统,讨论前代... 有别于史传记载,王勃自述写作《采莲赋》的背景,说明其创作动机缘于对前人同类赋作意有不满。然而王勃在实际写作时,其《采莲赋序》中勾勒出的“赋芙蓉”的传统,也正是作者借鉴、摹仿、转化的主要对象。通过梳理六朝文学传统,讨论前代同类作品的特色,可以见出诸赋与王勃赋文的同异,以此了解《采莲赋》的独特笔法及其背后的创作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勃 《采莲赋》 六朝 文学传统
下载PDF
保山市:绿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4
作者 杨海莲 卜兴蕾 《致富天地》 2011年第8期14-15,共2页
青山叠翠、绿树成荫,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云南省保山市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作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保山市拥有林业用地面积200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1.88%,林木绿化率为67.84%,活立木总蓄积量10414... 青山叠翠、绿树成荫,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云南省保山市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之城、生态之城。作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保山市拥有林业用地面积2006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1.88%,林木绿化率为67.84%,活立木总蓄积量10414万立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业 保山市 森林覆盖率 用地面积 云南省 绿化率 蓄积量 活立木
下载PDF
赵孟頫邺架上的《文选》(上)
5
作者 卜兴蕾 《文史知识》 2023年第2期52-61,共10页
元至大二年(1309)仲冬三日的夜晚,“霜月如雪”,赵孟頫正在读《文选》中的阮籍《咏怀》诗。《咏怀》诗第一首便是叙写“夜中不能寐”的情境,无怪千载之后的子昂读书至此,生出了“九咽皆作清冷气”的感慨,于是提笔将此刻心绪化作数行小字... 元至大二年(1309)仲冬三日的夜晚,“霜月如雪”,赵孟頫正在读《文选》中的阮籍《咏怀》诗。《咏怀》诗第一首便是叙写“夜中不能寐”的情境,无怪千载之后的子昂读书至此,生出了“九咽皆作清冷气”的感慨,于是提笔将此刻心绪化作数行小字,题在眼前的《文选》第二十三卷之末。其中提到:“是书玉楮银钩,若与灯月相映,助我清吟之兴不浅。”言下之意是这部书籍本身的精美,为冬夜读《咏怀》的“清冷”氛围增添了兴致。不独这部《文选》,赵孟頫松雪斋所宝两《汉书》亦极珍贵,后为王世贞、钱谦益等人收藏,牵出许多书林佳话(参范景中《书籍之为艺术:赵孟頫的藏书与〈汲黯传〉》,《新美术》2009年第4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钱谦益 赵孟頫 《咏怀》 阮籍 王世贞 《汉书》
原文传递
逐客的忧愁与眷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被引量:1
6
作者 卜兴蕾 程章灿 《文史知识》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古人以“凤凰”为祥瑞,所以“凤凰来止”往往造楼起台,为的是留住有关凤凰的那份光荣记忆。后人登临凤凰台,每每想象凤凰的风姿。先秦时代,秦穆公为闻箫而来的凤凰筑台的传说,早已见于古书《列仙传》。
关键词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眷恋 《列仙传》 先秦时代 秦穆公 传说
原文传递
逐客的忧愁与眷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7
作者 卜兴蕾 程章灿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14年第5期46-47,共2页
古人以“凤凰”为祥瑞,所以“凤凰来上”往往造楼起台,为的是留住有关凤凰的那份光荣记忆。后人登临凤凰台,每每想象凤凰的风姿。先秦时代,秦穆公为闻箫而来的凤凰筑台的传说,早已见于古书《列仙传》。即便凤凰来去不定,甚至一去... 古人以“凤凰”为祥瑞,所以“凤凰来上”往往造楼起台,为的是留住有关凤凰的那份光荣记忆。后人登临凤凰台,每每想象凤凰的风姿。先秦时代,秦穆公为闻箫而来的凤凰筑台的传说,早已见于古书《列仙传》。即便凤凰来去不定,甚至一去不复返,凤凰台终究是长久留下来了。南京的凤凰台,也得名于凤凰的驻足,但与别处不同,它更成名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诗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赏析 眷恋 《列仙传》 先秦时代 秦穆公 诗人
原文传递
胡小石未刊稿《中國文學批評史》述略 被引量:1
8
作者 卜興蕾 《古典文献研究》 2020年第1期287-299,共13页
一發現胡小石未刊稿《中國文學批評史》周勛初先生在《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序》一文中,曾憶及二十世紀初胡小石、陳鐘凡二先生在南京共同籌建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情景:南京地區的一些學者首先在大學裹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課。... 一發現胡小石未刊稿《中國文學批評史》周勛初先生在《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序》一文中,曾憶及二十世紀初胡小石、陳鐘凡二先生在南京共同籌建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情景:南京地區的一些學者首先在大學裹開設中國文學批評史課。胡小石先生在金陵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史時,開始積累中國文學批評史方面的材料,陳鐘凡先生則在東南大學開設此課。……胡小石先生和陳鐘凡先生是兩江師範學堂的同學。二人在南京一起籌劃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建設,經常交换資料與心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刊稿 胡小石 大學 批評 中國 南京
原文传递
杨衒之的“自画像”
9
作者 卜兴蕾 《文史知识》 2016年第1期51-57,共7页
若想考证某人的生平行迹,通常须要查检这样几种信息:其人在历史上有无?生于卒于何时?生于长于何地?是何身份?有何作为?等等。但若考证《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便还要追究其姓名,尤其是姓氏的写法,这似乎有点不同寻常。更... 若想考证某人的生平行迹,通常须要查检这样几种信息:其人在历史上有无?生于卒于何时?生于长于何地?是何身份?有何作为?等等。但若考证《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杨衒之,便还要追究其姓名,尤其是姓氏的写法,这似乎有点不同寻常。更甚的是,作者姓氏为何,实又牵动对其籍贯、身世、家学的种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祖仁 尔朱兆 洛阳伽蓝记校释 元徽 范祥雍 北魏孝文帝 李同轨 翟泉
原文传递
伽蓝的记忆与联想
10
作者 卜兴蕾 《文史知识》 2016年第7期118-121,共4页
杨衒之所作《洛阳伽蓝记序》,几已道尽其著述之旨:讲法教东传,讲寺观兴废,讲时徙事迁,讲一己情思。自序本身不仅可以当成撰写是书之缘起,或也可以视为解读斯记之玄机。《序》中,作者特意点明记叙伽蓝的次第:"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 杨衒之所作《洛阳伽蓝记序》,几已道尽其著述之旨:讲法教东传,讲寺观兴废,讲时徙事迁,讲一己情思。自序本身不仅可以当成撰写是书之缘起,或也可以视为解读斯记之玄机。《序》中,作者特意点明记叙伽蓝的次第:"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这是向读者预告此行的顺序以及本书的写法。杨衒之从内至外重访一座座寺院,便也由近及远记录每座寺院的故事或历史。他并未重置一种书写的次序,以打破、叠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想 记忆 洛阳伽蓝记 自序 《序》 寺院 记叙 历史
原文传递
流观濯足图:沧浪、渔父与酒
11
作者 卜兴蕾 《文史知识》 2014年第6期78-84,共7页
晋人左思《咏史》诗的别致,在于它不像咏史,而是有一己情志的咏叹响彻其间。其第五首“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二句,仿佛抛却尘世的宣言。“振衣”、“濯足”,皆是拂拭尘垢、清洁己身的意象,引申开去,也可作为遁隐山林、逍遥世... 晋人左思《咏史》诗的别致,在于它不像咏史,而是有一己情志的咏叹响彻其间。其第五首“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二句,仿佛抛却尘世的宣言。“振衣”、“濯足”,皆是拂拭尘垢、清洁己身的意象,引申开去,也可作为遁隐山林、逍遥世外的标识。与左思同时的陆云,其《九愍·悲郢》一篇,亦有“朝弹冠以唏发,夕振裳而濯足”、“俟沧浪之濯缨,悲余寿之几何”之语,出自《渔父》篇末所引《孺子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父》 《咏史》诗 左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