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参数MRI对子宫肉瘤与良性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卜岛 韩茜茜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6,共6页
本文选取子宫肉瘤(US)患者10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良性子宫肌瘤患者103例作为对照组,探究多参数MRI对US与良性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效果及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观察组达峰时间(TTP)、扩散系数(ADC)低于对照组;随临床... 本文选取子宫肉瘤(US)患者10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良性子宫肌瘤患者103例作为对照组,探究多参数MRI对US与良性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效果及与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观察组达峰时间(TTP)、扩散系数(ADC)低于对照组;随临床分期增加,TTP、ADC呈下降趋势,TopoⅡα、AgNOR、PDGFα、Matriptase mRNA相对表达量呈升高趋势,TTP、ADC与TopoⅡα、AgNOR、PDGFα、Matriptase 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且TTP、ADC联合鉴别诊断US和良性子宫肌瘤的AUC值最大,提示US与良性子宫肌瘤MRI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且TTP、ADC值与增殖分子、侵袭分子活性直接相关,可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子宫肉瘤 子宫肌瘤 肿瘤细胞 MATRIPTASE Topoip 增殖分子
下载PDF
CT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宫颈癌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2
作者 韩茜茜 卜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0年第6期982-987,共6页
选取宫颈癌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转移组,28例)和未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未转移组,94例),均行全腹CT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 选取宫颈癌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转移组,28例)和未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未转移组,94例),均行全腹CT检查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检测。结果发现,转移组患者CT横轴位淋巴结最短径均值长于未转移组,血清CEA、CA125、SCC-Ag水平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具有显著性。转移组患者血清CEA、CA125、SCC-Ag水平与CT横轴位淋巴结最短径呈正相关,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AUC值大小顺序为:CT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T横轴位淋巴结最短径>SCC-Ag>CEA>CA125。本文结果证实,CT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可为临床术前评估是否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宫颈癌 腹膜 淋巴结转移 癌胚抗原 鳞状细胞癌抗原 癌抗原125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韩茜茜 卜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0-55,共6页
本文选取了子宫内膜癌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10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DCE-MRI检查后发现,观察组容量转移常数(K trans)、速率常数(K 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值(V e)高于对照组(P<0.05);K trans、K ep、V ... 本文选取了子宫内膜癌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患者105例作为对照组,均行DCE-MRI检查后发现,观察组容量转移常数(K trans)、速率常数(K 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值(V e)高于对照组(P<0.05);K trans、K ep、V e值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K trans、K ep、V e值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程度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提示DCE-MRI定量参数对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有助于进一步区分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程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对比增强 容量转移常数 速率常数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值 子宫内膜癌 临床病理因素
下载PDF
MRI、经阴道超声对小于3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诊断价值对比 被引量:1
4
作者 卜岛 韩茜茜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7期124-125,136,共3页
目的 对比研究经阴道超声检查(TVUS)和MRI检查直径小于3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且经宫腔镜或病理诊断证实的6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等影像学特... 目的 对比研究经阴道超声检查(TVUS)和MRI检查直径小于3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且经宫腔镜或病理诊断证实的6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等影像学特征及阴道超声、MRI检查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分型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子宫黏膜下肌瘤经MRI诊断分型符合率为96.77%,经TVUS诊断分型符合率为83.87%,明显低于MRI检查(P<0.05)。62例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宫内回声改变,均可见子宫内膜缺损,内膜下肌层可见低回声或中等回声结节突向宫腔,回声均匀者54例,回声不均匀者8例;11例可见假包膜,后壁回声衰减。宫颈线位置明显偏移,CDFI可见周边环状血流信号。MRI扫描T1WI上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上呈典型的低信号。6例发生囊变、坏死。结论 MRI与TVUS均可有效显示直径小于3cm的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影像学特征,但MRI检查可显著提高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符合率,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黏膜下肌瘤 阴道超声 MRI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