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 被引量:4
1
作者 卜文良 徐妙娣 +1 位作者 张厚泰 叶碎林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年第1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脑外伤 持续植物状态
下载PDF
亚低温下丙泊酚对重型脑损伤术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卜文良 潘立东 《浙江创伤外科》 2011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下,持续应用丙泊酚对重型脑损伤手术后患者血浆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和丙泊酚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价值和可能作用环节。方法重型脑损伤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亚低温治疗组(Y组)和亚...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下,持续应用丙泊酚对重型脑损伤手术后患者血浆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和丙泊酚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价值和可能作用环节。方法重型脑损伤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亚低温治疗组(Y组)和亚低温复合丙泊酚治疗组(B组),每组32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3天、手术后7天测定三组患者血浆β-EP动态值,治疗3天镇静药作用消退后进行GCS评分,统计三组的死亡人数,并在3个月后进行残疾程度评级,对三组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治疗前的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天、7天B组、Y组β-EP水平低于C组,B组低于Y组;术后3天GCS评分B组、Y组显著高于C组,B组高于Y组;治疗结束死亡率、随访三月后残疾程度评级比较,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改善重型脑损伤预后的作用,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持续应用丙泊酚治疗,可以更有效的减少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减少以β-EP为代表的有害神经体液因子持续作用所致的二次脑损伤,干预脑损伤后机体病理级联反应,最终产生可靠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损伤 亚低温 丙泊酚 Β-内啡肽 预后
下载PDF
脑外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
3
作者 卜文良 雷利华 周亚新 《浙江创伤外科》 2005年第1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神经源性肺水肿 脑外伤后 治疗 神经系统损伤 急性肺水肿 颅内高压 原发性 继发 NPE 死亡率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附29例报道)
4
作者 卜文良 徐紫球 +3 位作者 苏伟年 巫智强 叶樟钗 周亚新 《临床荟萃》 CAS 2000年第17期814-815,共2页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颅内血肿 微创穿刺术
下载PDF
术后持续应用异丙酚对重度脑损伤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5
作者 卜文良 潘立东 《浙江医学》 CAS 2009年第1期104-105,共2页
许多研究显示,重度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动态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应患者的预后。笔者对重度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动态变化,观察其对患者血浆β—E... 许多研究显示,重度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动态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应患者的预后。笔者对重度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持续静脉注射异丙酚,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EP动态变化,观察其对患者血浆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价值和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水平 重度脑损伤 患者血浆 异丙酚 预后 持续应用 放射免疫法测定 持续静脉注射
下载PDF
亚低温对重型脑损伤术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卜文良 潘立东 《浙江创伤外科》 2008年第6期487-488,共2页
重型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动态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应患者的预后。江基尧等研究表明,应用亚低温治疗患者预后明显改善,显著减少脑损伤的死残率,但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仍待研究。本研究对重... 重型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及血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及动态变化与伤情呈对应关系,并能反应患者的预后。江基尧等研究表明,应用亚低温治疗患者预后明显改善,显著减少脑损伤的死残率,但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仍待研究。本研究对重型脑损伤手术患者术后持续亚低温治疗,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动态值,观察其对患者血浆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亚低温的脑保护价值和作用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水平 亚低温治疗 重型脑损伤 患者血浆 预后 术后 脑保护作用机制 血浆Β-内啡肽
下载PDF
54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救治体会
7
作者 卜文良 雷利华 巫智强 《浙江创伤外科》 2002年第3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特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诊断 治疗 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
下载PDF
颅脑外伤术后继发非原位颅内血肿30例分析
8
作者 卜文良 刘欢乐 《浙江创伤外科》 2003年第2期105-106,共2页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术后 继发非原位颅内血肿 分析
下载PDF
YL-1型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2例 被引量:3
9
作者 雷利华 周根来 +2 位作者 兰威 卜文良 赖卫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YL-1型 微创穿刺术 治疗 颅内血肿粉碎针 CT定位 一次性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治疗胃排空障碍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童一明 潘立东 卜文良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7期927-927,共1页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胃排空障碍 辅助治疗 疗效观察 胃动力障碍 内科门诊 FDGE 常规治疗
下载PDF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急救 被引量:3
11
作者 童一明 卜文良 《浙江创伤外科》 2005年第6期479-479,共1页
关键词 颅脑外伤病人 重型颅脑外伤 院前急救 临床资料分析 国民经济 病情危重 颅脑伤 发生率 复合伤 病死率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难治性眩晕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童一明 卜文良 潘菊银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613-613,共1页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难治性眩晕症
下载PDF
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外伤9例
13
作者 卜文良 应克庭 +1 位作者 巫智强 戴德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3期147-148,共2页
低温冬眠是治疗颅脑外伤,控制脑水肿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Hoffan认为:轻、中度低温合并冬眠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之后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病理组织学和生化损害程度。本科于1997年10月以来,应用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外伤9例,取得了较满意... 低温冬眠是治疗颅脑外伤,控制脑水肿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Hoffan认为:轻、中度低温合并冬眠可以明显改善脑缺血之后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病理组织学和生化损害程度。本科于1997年10月以来,应用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外伤9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2例;年龄在21~59岁之间,平均年龄41岁。入院时GCS≤4分3例,6分4例,7分2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单例瞳孔散大5例,其中1例合并多处(3处)小肠挫裂离断伤。临床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3例,脑内血肿2例,其中1例为基底节区血肿破入双侧脑室。颅内血肿清除后6例,非手术治疗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外伤 低温冬眠 治疗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探讨及预防对策
14
作者 卜文良 傅伟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年第9期547-548,共2页
高血压脑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神经内、外科医师都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人清除血肿有益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于是各种术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预防 对策
下载PDF
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术后急性期低钠血症的处理及其成因分析
15
作者 董一明 卜文良 《浙江创伤外科》 2006年第6期535-53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期低钠血症 急性硬膜下血肿 术后并发 脑挫裂伤 成因 水电解质紊乱 颅脑外伤 发病率
下载PDF
小儿外伤后脑梗塞临床分析
16
作者 钟言华 卜文良 《浙江创伤外科》 2001年第5期329-329,共1页
我院1998.1~2000.12,共收治了小儿外伤后脑梗塞16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16例患儿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在 12月~7岁,坠落伤10例,车祸4例,打击伤2例.
关键词 外伤后脑梗塞 临床分析 小儿 非手术治疗 效果
下载PDF
立体定向技术建立大鼠脑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键 张宏 +3 位作者 卜文良 陈鹏 赵洪洋 傅伟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接种SD大鼠C6脑胶质瘤,并建立脑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LITT)模型。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体外培养并调制的C6胶质瘤细胞悬液20μl(浓度1×10^11/L)接种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区。分时段MRI检查;做组织病... 目的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接种SD大鼠C6脑胶质瘤,并建立脑胶质瘤激光间质热疗(LITT)模型。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将体外培养并调制的C6胶质瘤细胞悬液20μl(浓度1×10^11/L)接种于SD大鼠右侧尾状核区。分时段MRI检查;做组织病理学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检查。根据MRI扫描监测,校正肿瘤定位,按2~10W不同功率和热疗时间分组,插入半导体激光光纤进行间质热疗,同时使用ThermaCAM S65型红外热像仪测量肿瘤的中心靶点皮层温度和(或)热电偶仪间质测量靶区周边的深部温度。结果优化的立体定向接种技术使本组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具有颅内生长稳定,成瘤率高,未见颅外转移病灶,实验周期短,可重复性好,可插入热疗光纤热疗,组织学上接近人类特征。LITT各组靶区温度高于假手术组(P〈0.05);在同一治疗组内中心靶点皮层温度和靶区周边的深部温度之间有近似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可成功建立SD大鼠脑尾状核C6胶质瘤模型,其肿瘤MRI影像及病理特征与人脑胶质瘤相似。红外热像测温技术在大鼠实验性LITT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可联合热电偶深部测温技术应用于脑肿瘤LIT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立体定位技术 热凝术 激光 大鼠
原文传递
颈内静脉穿刺皮下潜行固定预防开颅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18
作者 卜文良 潘立东 +1 位作者 兰威 赖卫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5508-5510,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应用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9月共收治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需行气管切开手...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应用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9月共收治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需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潜行组,每组93例,常规组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采用常规方法穿刺和固定,潜行组采用皮下潜行改良方法穿刺和固定,分析比较两组的留置导管日及CRBSI发病率。结果常规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558d,平均留置导管日6.0d,CRBSI感染率为29.0%,皮下潜行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1674d,平均留置导管日18.0d,CRBSI感染率为8.6%,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CRBSI发病率,方便气管切开患者的导管护理,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皮下潜行 中心静脉 血流感染 发病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