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卜秀焕 王雷 王田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933-938,共6页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瞬目反射、面部肌电图、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瞬目反射、面部肌电图、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经筋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瞬目反射、面部肌电图指标(R1、R2波及对侧R2’波潜伏期,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鼻肌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指标[患侧面动脉、下唇动脉、内眦动脉、上唇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和血管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及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各项评分(躯体功能及社会/行为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R1、R2波及对侧R2’波潜伏期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鼻肌潜伏期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缩短,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鼻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及患侧面动脉、下唇动脉、内眦动脉、上唇动脉PSV均显著升高,RI和FDI各项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1、R2波及对侧R2’波潜伏期和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鼻肌潜伏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口轮匝肌、眼轮匝肌、鼻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及患侧面动脉、下唇动脉、内眦动脉、上唇动脉PSV均高于对照组,RI和FD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B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结论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改善瞬目反射、面部肌电图及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提升患者面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经筋排刺法 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瘫 瞬目反射 面部肌电图 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 面神经功能
下载PDF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余洪敏 刘淑萍 +5 位作者 刘更 华雪君 卜秀焕 支建梅 李文静 王田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963-968,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落数及肛管直肠动力学影响。方法将94例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营养状况、肠道菌落数及肛管直肠动力学影响。方法将94例卒中后排便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营养状况指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肠道菌落数指标[双歧杆菌、肠杆菌、乳杆菌计数及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直肠初始阈值、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排便感觉阈值)、临床症状评分(排便困难、排便频率、排便时间和腹胀评分)、便秘评分系统(constipation scoring system,CSS)评分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PAC-QOL)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0%(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营养状况指标、SCFAs含量及双歧杆菌、乳杆菌计数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肠杆菌计数、各项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各项临床症状评分、CSS评分及PAC-QOL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营养状况指标、SCFAs含量及双歧杆菌、乳杆菌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肠杆菌计数、各项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各项临床症状评分、CSS评分及PAC-QO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卒中后排便障碍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肛管直肠动力学指标和临床症状,提升SCFAs含量,调节肠道菌落微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穴位贴敷法 便秘 脑梗死 肠道菌落微生态 肛管直肠动力学
下载PDF
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眩晕患者血流变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卜秀焕 刘更 +2 位作者 张学新 王田 范振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眩晕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016年3月—2018年2月选取老年性眩晕并辨证为肾虚血瘀型患者74例,随机分两组,分别37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4 mg,ti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补肾活血汤(熟地黄、山...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眩晕患者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016年3月—2018年2月选取老年性眩晕并辨证为肾虚血瘀型患者74例,随机分两组,分别37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4 mg,ti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补肾活血汤(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杜仲、桑寄生、川牛膝、泽泻、川芎、赤芍、丹参、炙甘草)治疗,每日1剂,治疗4周。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眩晕、耳鸣耳聋、失眠、健忘等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记录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78.38%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4.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眩晕分别为(0.91±0.56)、(0.51±0.32),耳鸣耳聋分别为(0.85±0.42)、(0.41±0.35),失眠分别为(1.02±0.67)、(0.39±0.28),健忘分别为(0.89±0.54)、(0.43±0.36),血浆黏度分别为(1.73±0.17)、(1.56±0.15),全血黏度(高切)分别为(8.63±0.62)、(8.01±0.56),全血黏度(低切)分别为(45.33±4.67)、(42.12±4.26),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6.01±0.07)、(5.92±0.06),对照组和观察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对肾虚血瘀型老年性眩晕患者的疗效确切,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和中医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法 肾虚血瘀型 老年性眩晕 血流变学
下载PDF
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卜秀焕 刘更 +2 位作者 张学新 王田 范振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991-1994,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2月84例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2月84例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及血栓素B2(TXB2)、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TXB2和PAF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与对照组(1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改善病人脑血流动力学,降低TXB2、PAF,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补肾活血法 肾虚血瘀型 血栓素B2 血小板活化因子
下载PDF
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盛国滨 卜秀焕 +1 位作者 龚娟娟 周凌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第5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电针针刺经筋结点,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电针针刺经筋结点,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5%,与对照组(7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半脱位 经筋结点 电针 康复疗法
下载PDF
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及对IgA、IgG、IgM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更 卜秀焕 王田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6期1122-112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两组均给予泼尼松、阿昔洛韦、甲钴胺片等西药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1例。两组均给予泼尼松、阿昔洛韦、甲钴胺片等西药治疗,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应用分期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DI量表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清IgA、IgG、IgM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针刺有利于降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病人血清IgA、IgG、IgM水平,改善面神经功能,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中医治疗 针灸 面神经功能
下载PDF
齐刺电针法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盛国滨 龚娟娟 +1 位作者 唐英 卜秀焕 《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4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法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以传统取穴电针方法,治疗组以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 目的:探讨齐刺电针法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以传统取穴电针方法,治疗组以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疗效优于传统取穴电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潴留 齐刺电针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舌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及肢体功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支建梅 卜秀焕 +5 位作者 刘更 王田 刘淑萍 王海玉 李文敬 李淑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9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舌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7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39例。急性期后对照组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联合组加用舌针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均连续治... 目的:探讨舌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7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39例。急性期后对照组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联合组加用舌针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均连续治疗12个疗程。评估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塑性相关蛋白,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蛙田饮水试验分级降低(P<0.05),中文版吞咽功能评估量表(CUSS)评分升高(P<0.05),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Barthel指数(BI)评分升高(P<0.05),NGF、BDNF水平升高(P<0.01);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3个月联合组蛙田饮水试验分级较低(P<0.01),CUSS评分较高(P<0.01),FMA评分较高(P<0.01),BI评分较高(P<0.01),NGF、BDNF水平较高(P<0.01),总有效率较高(P<0.01)。结论:早期应用舌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恢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对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舌针 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 肢体功能
下载PDF
舌针结合利咽组方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支建梅 卜秀焕 +5 位作者 刘更 王田 刘淑萍 王海玉 李文敬 李淑荣 《针灸临床杂志》 2018年第5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舌针结合利咽组方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舌针组、穴位贴敷组和联合组3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3组吞咽、饮水等症状评分,临床SWAL-QOL量表、VFSS评分及NIHSS量表... 目的:探讨舌针结合利咽组方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舌针组、穴位贴敷组和联合组3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3组吞咽、饮水等症状评分,临床SWAL-QOL量表、VFSS评分及NIHSS量表,比较脑血流图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舌针组改善率71.43%、穴位贴敷组改善率69.05%,均低于联合组90.48%(P<0.05);与舌针组、穴位贴敷组相比,联合组治疗后SWAL-QOL、VFSS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BA、LVA、RVA水平较高(P<0.05)。结论:舌针结合利咽组方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针 利咽组方 穴位贴敷 中风 吞咽困难 脑血流图
下载PDF
祛风除痰方联合舌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支建梅 卜秀焕 +3 位作者 王田 刘淑萍 李文敬 刘更 《环球中医药》 CAS 2020年第3期416-419,共4页
目的探讨祛风除痰方联合舌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风除痰方联合舌项针治疗。治疗... 目的探讨祛风除痰方联合舌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脑病科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风除痰方联合舌项针治疗。治疗结束后,(1)运用X线电视透视检查(voice frequency swallowing study,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2)运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 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估患者的生存质量;(3)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类胰岛素增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水平。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FSS总评分及各项目明显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的VFSS总评分及各项目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WAL-QOL评分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SWAL-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DNF、IGF-1明显较治疗前升高,NSE明显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BDNF、IGF-1比对照组高,NSE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风除痰方联合舌项针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改善吞咽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祛风除痰方 舌三针 项三针 脑卒中 吞咽困难
下载PDF
辨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雷 王文刚 +3 位作者 王勇 卜秀焕 张晓玲 张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4期156-159,共4页
目的观察辨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采用辨症针刺法。... 目的观察辨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组采用辨症针刺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H-B面神经功能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周H-B面神经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症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症状、体征、功能活动及社会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辨症 病期 周围性面瘫 面部残疾指数
下载PDF
中风后吞咽困难评价量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惠利 朱立春 +4 位作者 卜秀焕 王珊珊 薛秀娟 徐舒畅 王文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11期1390-1391,共2页
将国内曾使用的中风后吞咽困难的评价量表进行文献综述,研究其适用范围、信度及效度、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以便在临床中更好、更全面的评估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程度和治疗进展,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 中风 吞咽困难 评价量表 文献综述
下载PDF
针药并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功能、表情肌力量及运动传导的影响
13
作者 卜秀焕 王雷 王田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11-319,共9页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联合大秦艽汤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无力的改善情况,以及对面瘫损伤功能、表情肌肉萎缩和运动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针药并用组,每组60例。中药组给予大秦艽汤口服治疗...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联合大秦艽汤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无力的改善情况,以及对面瘫损伤功能、表情肌肉萎缩和运动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和针药并用组,每组60例。中药组给予大秦艽汤口服治疗,针药并用组在口服大秦艽汤基础上加用经筋刺法。治疗结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面部症状评分、面部肌肉厚度、面肌肌力、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针药并用组患者总有效率98.3%,高于中药组的85.0%(P<0.05)。针药并用组面部症状各项评分均低于中药组(P<0.05)。针药并用组患者降口角肌、额肌、降下唇肌厚度大于中药组(P<0.05);躯体功能、社会/行为功能评分低于中药组(P<0.05);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高于中药组(P<0.05);上唇方肌、额肌、眼轮匝肌的面神经运动潜伏期低于中药组(P<0.05),而M波波幅高于中药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联合大秦艽汤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改善患者面部肌力、表情肌肉萎缩和面瘫功能损伤状态,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针药并用 十二经筋 面神经麻痹 肌力 肌肉萎缩 神经传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