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及周缘前震旦系裂谷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文龙 周刚 +11 位作者 孙峥 严威 卞从胜 汪泽成 张本健 张亚 张自力 刘伟 曾旭 李传新 田兴旺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9,I0001,共15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新元古界构造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精细解释并辅以航磁资料进行验证,分析了新元古代裂谷的特征及其对上覆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内部自西北至东南共发育3条近乎平行的前震旦系裂谷,其中以川中裂谷规模最大;②裂谷内部发育一系列与裂谷走向近平行的次级正断层,将裂谷内部结构复杂化,形成一系列断陷;③裂谷内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斜列式、相向/相背平行式及同向平行式组合,对应在剖面上呈阶梯式、垒堑式、地堑式及铲式半地堑式等组合特征;④盆地东北部盆缘露头揭示南华系—陡山沱组在裂谷内发育冰期—间冰期交互沉积,主要为三角洲、陆棚与斜坡盆地相碎屑岩和冰碛岩。结论认为,应用重磁联合解译+井震资料修订+露头剖面验证的新方法,证实四川盆地前震旦系裂谷的存在,且南华纪裂谷边界(主干)断裂控制了上覆地层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坡折带的发育,部分裂谷控制了寒武系或早古生界沉积中心的分布,并对后期沉降中心、构造圈闭的形成以及含油气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元古代 前震旦系 冰期—间冰期沉积 超深层勘探 重磁解译 构造样式 裂谷分布
下载PDF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2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8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2)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3)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4)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纯页岩型页岩油 中高成熟页岩油 微纳米孔隙 多组分烃 组分流动 相似相溶 分子聚集体
下载PDF
我国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条件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40
3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刘伟 卞从胜 王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Ⅱ_(1)型为主,R_(o)>0.9%或更高(咸化环境0.8%);(2)有一定容积规模的微纳米孔隙且具脆性的多类储层是重要条件,页岩储层有效孔隙度宜>3%~6%;成岩阶段偏低时,纯页岩段不是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段,致密砂岩和混积岩黏土含量宜<20%;成岩阶段高时,页岩黏土含量可高至40%左右;(3)滞留烃数量大且品质好是重要保证,以S_(1)>2 mg/g为门限,最佳>4~6 mg/g;气油比>80 m^(3)/m^(3),最佳150~300 m^(3)/m^(3);(4)顶底板具封闭性保持超压且滞留足够多轻-中组分烃类。陆相页岩油分布特征是:(1)有外物质注入的深-半深湖相是页岩油主要富集区;(2)具备“四高一保”条件的页岩层系控制页岩油垂向富集分布;(3)页岩组构与岩性组合对富集区/段分布也有重要控制作用。初步评价我国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地质资源量(131~163)×10^(8) t,其中经济偏好的地质资源量(67~84)×10^(8) t,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1+2)、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一、二段、渤海湾盆地沧东、岐口凹陷和济阳坳陷孔店组、沙河街组与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等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甜点区/段” 富集条件 分布特征 评价标准 中国陆上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可动烃富集因素与古龙页岩油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9 位作者 李永新 张金友 何坤 刘伟 张斌 雷征东 刘畅 张婧雅 关铭 刘诗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67,共13页
通过对中国主要中高熟页岩油探区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实践分析,结合分析化验结果,提出陆相页岩油能否投入规模开发需要兼备3个条件:初始产量有经济性、单井累计采油量有经济性与经试采证实的可动用储量有规模,明确了可动烃数量与品质是决... 通过对中国主要中高熟页岩油探区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实践分析,结合分析化验结果,提出陆相页岩油能否投入规模开发需要兼备3个条件:初始产量有经济性、单井累计采油量有经济性与经试采证实的可动用储量有规模,明确了可动烃数量与品质是决定页岩油能否经济开发的关键,也是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提出可动烃富集评价指标包括:(1)形成滞留烃的物质基础,以TOC>2%为必要条件,3%~4%最好,母质类型为Ⅰ—Ⅱ1型;(2)滞留烃流动性,与烃组分构成及其中轻/重烃组分流动特征密切相关,可从热成熟度(R_(o))、气油比(GOR)、原油密度、烃组分构成品质、保存条件等方面评价;(3)工程关联要素,包括孔喉主分布区、储集物性(含裂缝)、页理特征与成岩阶段。据此建立3类13项评价指标及参考值,评价认为古龙页岩油轻质油带可动烃富集条件最有利,其次为稀油带和黑油带,其中R_(o)>1.2%、压力系数大于1.4、有效孔隙度大于6%、原油密度小于0.82 g/cm^(3)与GOR>100m^(3)/m^(3)的轻质油资源量20.8×10^(8)t。古龙页岩油可依据页岩油流动特征,按资源甜点、工程甜点和致密油型甜点分类勘探开发,是中国最具希望实现规模突破和建产的陆相页岩油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凹陷 陆相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因素 富集区/段评价 物质基础 烃组分流动 工程关联要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转化率、排烃效率与页岩油主富集类型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4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董劲 王坤 曾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3,共12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资源主富集类型不清等问题,开展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排烃效率与页岩顶底板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并对长73亚段页岩油主富集类型进行评价。研究认为: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转化率平均为...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亚段页岩油资源主富集类型不清等问题,开展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生烃转化率、排烃效率与页岩顶底板保存条件等方面研究,并对长73亚段页岩油主富集类型进行评价。研究认为:长73亚段页岩有机质转化率平均为45%左右,有大于50%的有机质尚未向石油烃转化,且成熟度越低,未转化有机质占比越大。已转化石油烃的累计排烃效率平均为27.5%,未转化有机质加上滞留烃占比大于70%;长73亚段页岩的相对排烃效率平均为60%,约40%已转化烃留滞在源岩内部。长73亚段页岩顶底板分别为长71—2亚段和长8段砂岩,之上还有长6段砂岩,已在有孔渗能力的部位形成大规模低孔渗—致密油藏,且长73亚段页岩为负压,压力系数为0.80~0.85,顶底板保存条件较差,滞留烃多以吸附态存在,可动性较差。评价认为长73亚段中高熟页岩油不是主富集类型,但在避开长6段、长8段和长71—2亚段已形成油藏区且断层、裂缝不发育的顶底板封闭性良好部位,应存在流动性较好的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机会;中低熟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长73亚段页岩油主富集类型,宜通过先导试验准备相关技术并落实资源可利用性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转化率 排烃效率 顶底板保存条件 陆相页岩油 主富集类型 长73亚段页岩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中国典型咸化湖盆页岩油富集与流动特征及在“甜点”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5 位作者 蒲秀刚 刘诗局 关铭 刘伟 李永新 董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7,共13页
咸化湖盆主要发育混积型页岩,长英质、碳酸盐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有机质形成液态烃时间偏早,但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且页岩油密度、黏度较高,流动性总体偏差。分析中国典型咸化湖盆页岩岩石组构、页岩油物性与流动性特征,总结提... 咸化湖盆主要发育混积型页岩,长英质、碳酸盐矿物含量高,黏土矿物含量低,有机质形成液态烃时间偏早,但有机质丰度变化较大,且页岩油密度、黏度较高,流动性总体偏差。分析中国典型咸化湖盆页岩岩石组构、页岩油物性与流动性特征,总结提出“甜点”评价关键要素。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TOC>1.5%或者2.0%)且单层集中段厚度较大(10~15 m或更大)的咸化湖盆页岩,在中低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_(o)<0.8%)就可形成较多滞留烃,且纵向上具良好的源储组合,有利于页岩油近源微运移,形成富集段;混积型页岩黏土含量较低,对液态烃吸附总量较小,且页岩具有较好脆性,可保证地下可动烃数量较多,人工改造也可形成较好导流效果;页岩油主要赋存于黏土层微纳米孔隙和碳酸质与长英质层超压成因的微裂缝和构造缝中,非均质性极强,但多组分烃和非烃通过混相可改善重质烃和非烃组分的流动性,支撑中低熟液态烃有较高的流动量。此外,良好封闭性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条件;足够高的现今地层温度(最好大于120℃)可提高中低熟页岩油地下流动性,合理的生产制度可保障多组分烃和非烃最佳混相从而形成最大流动量。具备上述条件的咸化湖盆中低熟页岩油称为“甜点”靶体,可用水平井和体积改造等非原位转化技术进行开发,并与需原位转化的淡水湖盆中低熟页岩油并列,构成中国中低熟页岩油两种主要类型,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是陆相页岩油革命得于发生的重要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熟页岩油 非原位转化型 多组分烃与非烃混相 烃组分流动 控制因素 吸附性 “甜点”评价 咸化湖盆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非线性渗流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曾旭 卞从胜 +4 位作者 沈瑞 周可佳 刘伟 周素彦 汪晓鸾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50,共11页
通过高压压汞与低温气体吸附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和驱替实验,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的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3种岩相页岩的微孔数量占比最大。与块状泥岩相比,纹层... 通过高压压汞与低温气体吸附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和驱替实验,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的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3种岩相页岩的微孔数量占比最大。与块状泥岩相比,纹层状及层状页岩储层的孔径大于100 nm的中大孔喉更为发育,储集性及渗流能力更优。②赋存在页岩储层大孔喉中的可流动油能有效产出,但由于渗流阻力较大,微小孔喉(小于100 nm)中的油即使在很大压差下也难以产出。③页岩储层中的石油渗流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和非线性渗流的特征,但不同岩相的渗透特征差异较大,其中纹层状页岩拟启动压力梯度最小,渗流能力最强,层状页岩储层具有一定的渗流能力,块状页岩储层渗流能力最差。在相同压力梯度下,块状页岩中的流量仅为纹层状页岩中流量的10%左右,基本无自然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启动压力梯度 非线性渗流 渗流能力 沙三段 古近系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理论与技术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9 位作者 刘伟 白斌 吴松涛 卞从胜 张婧雅 刘畅 李永新 卢明辉 刘忠华 董劲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4期373-390,共18页
陆相页岩油是一个全新领域,近期的勘探实践已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不同页岩层系取得了重要进展,截止2022年底,页岩油探明、控制、预测三级地质储量达44亿t,2022年产量达318万t。页岩油勘探... 陆相页岩油是一个全新领域,近期的勘探实践已在鄂尔多斯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不同页岩层系取得了重要进展,截止2022年底,页岩油探明、控制、预测三级地质储量达44亿t,2022年产量达318万t。页岩油勘探理论和技术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创新了有机母质类型分析与有机质生排烃实验、储层表征技术、页岩油赋存状态与含油性分析、保压取心与现场测试等页岩实验测试分析技术,基本上能满足页岩油相关实验测试要求;在细粒沉积与有机质富集机理、陆相页岩纹层结构与组合类型、储层孔缝结构与储集性、页岩油富集机理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指导了重点地区选区选带评价研究。研发了烃源岩品质测井评价、储层品质测井评价、工程品质测井评价、岩石物理敏感参数分析和定量预测、多任务学习储层参数预测、各向异性地应力预测、水平井地震地质导向评价、富集层(甜点)综合评价等技术,并推广应用,在页岩油储量提交、甜点区优选、水平井部署、随钻导向预警和钻完井工程改造方面提供了重要且面向全周期的技术支撑。但陆相页岩油规模勘探与效益开发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必须建立全新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特别需要把研究精度升级并要加强微观研究,加强固/液/气多相多场耦合流动机理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等,以建立页岩油成藏新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生排烃效率 储层表征 含油性 富集机理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岩相特征及含油性差异 被引量:3
9
作者 蒲秀刚 马超 +6 位作者 郭彬程 周可佳 卞从胜 马建英 周素彦 曾旭 张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9,I0004,I0005,共17页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段)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分析不同岩相含油性差异。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富含石英、黏土和碳酸盐矿物,w(TOC)平均为1.08%,发育纹层状、薄层状和块状3类层理沉积构造,沙三上亚段细粒岩划分为纹层状页岩相、层状页岩相、块状页岩相、钙质页岩相和粉砂岩相5类岩相,不同岩相储层内部含油性不同,长英质矿物质量分数及沉积构造类型对页岩油含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纹层状和层状页岩相内部发育大规模由有机质、矿物纹层和薄层控制的孔—缝网结构,为页岩油提供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具有高可动油含量特征;块状和钙质页岩相生烃潜力较差且储层结构相对致密,储集性能较差,具有低可动油含量特征。该结果为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段页岩油勘探选区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页岩岩相 含油性 沙三上亚段 歧北次凹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组分评价及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明 王民 +8 位作者 张金友 张宇辰 刘召 雒斌 卞从胜 李进步 王鑫 赵信斌 董尚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9-1498,共20页
页岩油组分是揭示页岩油富集机制的基础,也是研究页岩孔隙内油-水-岩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参数。选择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纯页岩型页岩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过渡型页岩油和鄂尔多... 页岩油组分是揭示页岩油富集机制的基础,也是研究页岩孔隙内油-水-岩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参数。选择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纯页岩型页岩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过渡型页岩油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纯页岩型页岩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保压取心、常规取心、页岩层段产出油及高压釜热模拟产物,开展全烃色谱、热解气相色谱等实验,进行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类型页岩油组分系统评价。总结获取页岩油组分的方法,对比不同方法评价结果,讨论页岩残留烃组分的控制因素,提出页岩油组分评价方案。明确了产出油组分、热释烃组分、抽提物组分和热模拟产物组分间的差异以及上述评价方法的局限,解释了高有机碳丰度层段高含油率原因,高有机碳丰度层段代表高含油率,但不一定代表页岩油可动比例高。页岩热演化程度直接控制页岩油组分,有机质丰度和孔隙结构对页岩残留烃组分有一定影响。在页岩含油率评价、流体赋存特征以及页岩油富集机制研究时需考虑烃类散失,尤其是中-高成熟页岩。不同成熟度页岩油的组分评价为揭示页岩纳米孔内流体赋存特征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页岩油组分 产出油 热释烃 中-高成熟页岩 烃类散失 陆相页岩油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黄铁矿特征及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和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迪 戴朝成 +4 位作者 白斌 卞从胜 董若婧 刘羽汐 许亚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888-9902,共15页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页岩中广泛发育的一种矿物,对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判别与油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岩石热解和气体吸附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延长组与松辽盆...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页岩中广泛发育的一种矿物,对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环境判别与油气富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岩石热解和气体吸附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延长组与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中黄铁矿及其对储层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黄铁矿含量以及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均大于松辽盆地,其中延长组每组样品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介于13.79~18.1μm,粒径主要发育在10~22μm;青山口组每组样品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在2.83~14.92μm间,粒径主要发育在2~8μm。②鄂尔多斯盆地和松辽盆地黄铁矿含量同TOC(总有机碳)、S1+S2(生烃潜力)存在正相关。两个盆地平均孔径与黄铁矿含量成正比、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呈反比。③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富有机质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为早期同沉积浅埋藏黄铁矿,黄铁矿沉积环境为浅水氧化环境;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存在中成岩后深埋藏黄铁矿与早期浅埋藏黄铁矿两种,黄铁矿沉积环境为半深水硫化环境、浅水次氧化-氧化环境。黄铁矿可促进有机质富集与孔隙发育,草莓状黄铁矿晶间孔还可促进烃类富集,对页岩油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湖盆 富有机质页岩 黄铁矿 古环境 延长组 青山口组
下载PDF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图景与典型国家能源转型过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启示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坤 李永新 +3 位作者 刘伟 卞从胜 董劲 关铭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3年第4期1-6,共6页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已定,但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基础上以何种路径和方式实现,业内仍有争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不同机构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中长期预测普遍强调化石能源的尽早达峰和快速退出。美国与德国碳达峰的过程以及向...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已定,但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基础上以何种路径和方式实现,业内仍有争议。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不同机构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中长期预测普遍强调化石能源的尽早达峰和快速退出。美国与德国碳达峰的过程以及向碳中和的发展重视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通过用好国家机器,做好能源政策引导,将能源安全放在首位,用好碳排放平台期以及化石能源消费平台期,发挥天然气的清洁低碳优势。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议未来15~20年重点做好化石能源的定位与战略规划,突出化石能源的保障作用,加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挥天然气低碳优势,做强油气内生发展,力争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能源安全 化石能源 天然气 发展战略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29
13
作者 卞从胜 王红军 +3 位作者 汪泽成 李永新 朱如凯 刘柳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8-555,565,共9页
川中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砂泥岩交互、大面积分布的特征,已发现的广安、合川、八角场等大型气田以及充西等含气构造。这套含气组合平面上分布于川中地区各个不同的构造区域,纵向上各储层段交互发育。它们成藏背景相似,但又相互独立,... 川中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具有砂泥岩交互、大面积分布的特征,已发现的广安、合川、八角场等大型气田以及充西等含气构造。这套含气组合平面上分布于川中地区各个不同的构造区域,纵向上各储层段交互发育。它们成藏背景相似,但又相互独立,互不连通,表现为大面积成藏的地质特征。通过对须家河组成藏地质特征的深入分析认为,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包括:①平缓构造背景下,大型开放式浅水湖盆广泛发育煤系与砂岩的交互组合,是大面积成藏的基础;②优质储层的广泛分布,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条件,主要受早印支期古构造、沉积微相以及裂缝的联合控制;③白垩纪末盆地的整体抬升,天然气发生膨胀排烃以及储层的分隔化对气藏的保存作用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成藏 主控因素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特征与分布 被引量:22
14
作者 卞从胜 汪泽成 +2 位作者 江青春 池英柳 徐兆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94,共13页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发育一套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形成滩相白云岩和岩溶风化壳两类储层,均在川西地区获得了重要发现,如中坝气田、新场气田等,是目前四川盆地三叠系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了明确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地层的分界线,以及雷口坡...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发育一套碳酸盐台地相沉积,形成滩相白云岩和岩溶风化壳两类储层,均在川西地区获得了重要发现,如中坝气田、新场气田等,是目前四川盆地三叠系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了明确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地层的分界线,以及雷口坡组岩溶储层的特征与分布,开展了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与上覆马鞍塘组存在4种接触关系,通过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和地震等多种资料重新厘定了雷口坡组与马鞍塘组的分界线,认为雷口坡组顶部存在明显的暴露特征,发育风化壳和岩溶储层,而马鞍塘组属于较深水开阔台地沉积,白云岩不发育,且后期未暴露地表。雷口坡组岩溶储层分布受控于该组顶部暴露地层岩性和古地貌特征,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预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川西中南部,但储层非均质性和相带变化较大。根据优质储层与烃源岩匹配关系,指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位于川西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雷口坡组 马鞍塘组 识别标志 岩溶储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致密砂岩气藏勘探现状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7
15
作者 卞从胜 王红军 +1 位作者 汪泽成 徐兆辉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4-80,共7页
川中地区是目前须家河组已发现的储量集中区,由于气源的不充分性导致气藏含水饱和度高,规模经济开发难度偏大。在成藏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评价认为须家河组下一步勘探潜力区主要分布在川中西部的金华—蓬溪地区须二和须四段,以及川西... 川中地区是目前须家河组已发现的储量集中区,由于气源的不充分性导致气藏含水饱和度高,规模经济开发难度偏大。在成藏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评价认为须家河组下一步勘探潜力区主要分布在川中西部的金华—蓬溪地区须二和须四段,以及川西北部的剑阁—柘坝场地区须三段,这些区域气源灶发育,生气强度大,储层保持较好,且构造和裂缝发育,多口高产气井和规模储量的发现表明其成藏潜力巨大,将成为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化成藏 源内成藏 资源潜力 致密砂岩气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构造沉降梯度对盆地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卞从胜 汪泽成 +3 位作者 徐兆辉 徐安娜 李兆影 江青春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3期29-40,共12页
构造沉降是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沉积速率和沉积体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沉降梯度是某一地质时期盆地构造沉降横向变化的表征值,揭示了该时期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三段构造沉降... 构造沉降是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沉积速率和沉积体系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沉降梯度是某一地质时期盆地构造沉降横向变化的表征值,揭示了该时期盆地可容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和须三段构造沉降梯度分析发现,构造沉降梯度对沉积体系和沉积相带展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沉降梯度高值区,可容空间变化快,水系集中发育,沉积相变化大;构造沉降梯度低值区,可容空间变化小,水系发散,沉积相稳定分布。通过对广安地区须四段解剖发现,构造沉降梯度还对储层的分布有影响,在局部构造沉降梯度高值区,由于地形坡度较大,河道水动力较强,形成砂岩储层的物性相对较好。与其他盆地的类比发现,以南堡凹陷为代表的断陷盆地构造沉降梯度变化大,基本在1~7(m/Ma)/km,导致其沉积相带窄而变化快,亚相长度只有6~13km,岩性和物性变化快,形成的有利储层规模较小,非均质性强。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和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为代表的前陆盆地和坳陷盆地,构造沉降梯度变化相对较小,基本在0~1.5(m/Ma)/km,导致其沉积体系规模大、沉积相分布范围广,亚相长度达50~150km,可形成大型河流三角洲和大面积有利储层的稳定分布,是发育大型岩性含油气区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降梯度 沉积速率 沉积体系 相带 可容空间 坳陷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广安气田须家河组裂缝发育特征及其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 被引量:18
17
作者 卞从胜 王红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85-590,共6页
裂缝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裂缝的发育特征与力学形成过程决定了其与致密砂岩有效储层的形成和天然气运聚之间的关系。围绕该问题,通过岩心观察与成像测井分析,研究了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与须四... 裂缝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裂缝的发育特征与力学形成过程决定了其与致密砂岩有效储层的形成和天然气运聚之间的关系。围绕该问题,通过岩心观察与成像测井分析,研究了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与须四段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根据构造背景和区域应力场的研究,发现该区主要有两期构造裂缝,分别为燕山晚期褶皱伴生张裂缝与喜山期断层伴生剪裂缝。第1期裂缝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时间相吻合,促进了该区有效储层的形成,同时也是天然气运聚成藏的通道,如广安5井区;第2期裂缝形成时间晚,储层已经致密化,裂缝必须与有效储层相结合,才能对气藏起到调整与定型的作用,如广安124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形成期次 天然气成藏 广安气田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广安气田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条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卞从胜 王红军 +1 位作者 尹平 林华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22,26,共5页
广安气田是目前川中地区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现的最大气田,由于其地质条件特殊,对该气田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和富集条件一直认识不清。根据大面积成藏的定义,结合广安气田的地质特征,认为广安气田具有大面积成藏的特征。从气田烃源岩和储... 广安气田是目前川中地区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现的最大气田,由于其地质条件特殊,对该气田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和富集条件一直认识不清。根据大面积成藏的定义,结合广安气田的地质特征,认为广安气田具有大面积成藏的特征。从气田烃源岩和储层的结构、气层分布特征、裂缝与气藏分布的关系以及包裹体的测试分析入手,认为大面积成藏的主要条件为平缓构造背景下,源储的大面积间互;有效储层的分布范围控制了气层的分布,构造起伏与裂缝发育有利于气层的分布与产能的提高;煤系地层的吸附解析机理和平缓构造造成晚期构造抬升是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条件。这一认识与前人关于构造抬升对油气成藏不利的观点不同,将增加抬升区油气成藏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须家河组 广安气田 大面积成藏 地质特征 形成条件
下载PDF
异常地层压力的综合预测方法及其在营尔凹陷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卞从胜 柳广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预测异常地层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以测井资料为主的平衡深度法、以地震资料为主的地震层速度法、以实测压力为主的经验关系法和数值模拟法,单独使用某一类方法预测地层压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综合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该方法将... 预测异常地层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以测井资料为主的平衡深度法、以地震资料为主的地震层速度法、以实测压力为主的经验关系法和数值模拟法,单独使用某一类方法预测地层压力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综合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该方法将现有的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进行了综合与改进,预测过程充分利用了营尔凹陷的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压力测试资料,预测的地层压力与实测压力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用该方法来研究异常地层压力是有效的。研究发现营尔凹陷异常地层压力十分发育,纵向上,从浅至深可以依次划分为具有不同压力特征的4个压力带:常压带、浅层超压带、压力过渡带和深层超压带。通过测井、地震资料预测压力剖面的综合对比发现,各压力带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位和岩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地层压力 预测方法 营尔凹陷
下载PDF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 被引量:111
20
作者 赵文智 王红军 +3 位作者 徐春春 卞从胜 汪泽成 高晓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以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解剖研究为基础,对川中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机理等进行研究。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大范围斑块式"成藏:平缓构造背景和生储盖组合"三明治"结构为大面积成藏提供了基础,但源灶生气强度平面... 以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解剖研究为基础,对川中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机理等进行研究。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大范围斑块式"成藏:平缓构造背景和生储盖组合"三明治"结构为大面积成藏提供了基础,但源灶生气强度平面分布不均衡和储集层横向非均质性决定不能大面积连片式成藏,而是大范围斑块式成藏;白垩纪末期以来的整体抬升是一次重要的卸载排烃、成藏事件,成藏是大范围的,成岩和构造作用以后保留下来的有效储集空间是"斑块状"而非"席状"分布的,决定经济性的天然气成藏是"大范围斑块状"而非"大面积连片式"的。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具有源控性,天然气富集主要受气源灶、主砂体、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的联合控制,应细化气源灶研究,在高生气强度区内,寻找主砂体和裂缝共生发育带。此外,加强与须家河组一、三、五段源岩同期沉积砂体的评价研究,应有新气藏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范围斑块式成藏 大面积连片式成藏 经济性成藏 天然气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