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业财融合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探究
1
作者 卞冰冰 《财会学习》 2024年第26期35-37,共3页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难以满足房地产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快速响应和高效运营的需求。业财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通过将企业的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旨...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难以满足房地产企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快速响应和高效运营的需求。业财融合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通过将企业的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旨在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业财融合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转型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业财融合背景下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转型策略,以期为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财融合 房地产企业转型 财务管理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基于W市705名教师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卞冰冰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1-48,共8页
学校课后服务的持续改进与高质量发展需建立在对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体认的充分理解上,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对W市705名教师调查发现,当前存在教师课后服务胜任力水平较高,但对课后服务的价值认同感与参与意识较弱;课后服务的相对工作量适... 学校课后服务的持续改进与高质量发展需建立在对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体认的充分理解上,倾听教师的声音。通过对W市705名教师调查发现,当前存在教师课后服务胜任力水平较高,但对课后服务的价值认同感与参与意识较弱;课后服务的相对工作量适中,相关衍生事务却增加了教师绝对工作负担;教师仍是课后服务的绝对主体,家、校、社协同共建的机制尚未形成;课后服务对常规教学、校本教研带来冲击,教师自主适应性较差;与课后服务相关的学校支持系统建设存在结构性失衡和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学校课后服务的持续改进需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关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绪价值;完善家、校、社协同的课后服务育人体系;建立规范、个性的课后服务参与方案;加强针对教师工作负担的协同综合治理,探索教师工作负担的监测制度;构建适切、灵活的教研机制和教学方式,巩固常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课后服务 现状调查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中职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2
3
作者 卞冰冰 《内燃机与配件》 2019年第15期275-276,共2页
中职院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而CAD是机械制图的工具和成果的展现桥梁。本文将对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与CAD课程教学的相结合,提出中职院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职院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而CAD是机械制图的工具和成果的展现桥梁。本文将对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与CAD课程教学的相结合,提出中职院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图 CAD 课程教学
下载PDF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 被引量:88
4
作者 刘登珲 卞冰冰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5,共5页
"课程化"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困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现实之选。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前提是"合法化",要坚持"教育逻辑"与"服... "课程化"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困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现实之选。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前提是"合法化",要坚持"教育逻辑"与"服务逻辑"的有机统一,"课后服务课程"与"常规课程"的深度整合,为儿童"美好"的课后学习生活而服务。要实现课后服务的"课程化",需要立足服务需求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目标,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指向明确的课程结构体系,充分发挥有干预的自主学习、标准导向的体验学习、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中的导向作用,建立包括课程审议、过程监测、教学评价在内的课程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并把学校课后服务纳入常规教研活动,激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内生活力。唯其如此,才能构建科学高效的课程服务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服务 课程化 价值立场 课程质量
下载PDF
回归与超越:具身认知视域下的教学情境设计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登珲 卞冰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9-54,共6页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是具身化的,环境、身体和认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当前教学情境,会发现其因身体缺席而呈现出虚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背景创设的失"真"、主体互动的错位、实践性知识的矮化与学习空...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是具身化的,环境、身体和认知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当前教学情境,会发现其因身体缺席而呈现出虚拟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背景创设的失"真"、主体互动的错位、实践性知识的矮化与学习空间的固化,也正是这四种力量把"身体"逐渐驱离了"情境"。具身认知是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回应。教学情境中身体的回归,需要教师树立大情境观,坚持对教学情境的一体化设计,并不断提升其实践转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认知 身体回归 教学情境 情境设计
下载PDF
中职校机械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6
作者 卞冰冰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年第26期280-280,共1页
中职院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而CAD 是机械制图的工具和成果的展现桥梁。本文将对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与CAD课程教学的相结合,提出中职院校机械制图与 CAD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 中职院校的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设计创造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而CAD 是机械制图的工具和成果的展现桥梁。本文将对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机械制图课程与CAD课程教学的相结合,提出中职院校机械制图与 CAD 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 CAD 课程教学
下载PDF
科学规范地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
7
作者 刘登珲 卞冰冰 《福建教育》 2022年第6期64-64,共1页
"课程化"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困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现实之选。要实现课后服务的"课程化",需要立足服务需求,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常... "课程化"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课后服务"高耗低效"困境、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现实之选。要实现课后服务的"课程化",需要立足服务需求,明确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目标;与"常规课程"深度整合,构建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指向明确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干预引导,充分发挥有干预的自主学习、标准导向的体验学习、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中的导向作用;聚焦课程品质提升,建立包括课程审议、过程监测、教学评价在内的课程质量动态监测机制;把学校课后服务纳入常规教研活动,激发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内生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结构体系 体验学习 课程化 课程质量 任务驱动 过程监测 项目化学习 育人目标
下载PDF
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绪劳动研究——基于W市1300名小学教师的实证调查
8
作者 刘登珲 卞冰冰 《全球教育展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36,共19页
课后服务是一个充满情绪参与的过程,教师感知到什么情绪,就会回馈什么样的行动。情绪劳动是影响教师常规教学、课后服务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W市1300名小学教师的实证调查发现,课后服务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水平较高,... 课后服务是一个充满情绪参与的过程,教师感知到什么情绪,就会回馈什么样的行动。情绪劳动是影响教师常规教学、课后服务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W市1300名小学教师的实证调查发现,课后服务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水平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风险;课后服务中教师情绪劳动水平受到性别、教龄、学科、职务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小学教师情绪劳动水平与教师的课后服务胜任感、组织支持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分化出积极参与的“付出型”、中度参与的“挑战型”“应付型”与消极参与的“推脱型”四种情绪劳动类型,不同情绪劳动类型的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行为模式各不相同。个体特征、工作负担、组织支持、工作保健、情绪规则成为当下影响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情绪劳动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看见”教师的情绪劳动,创造良好教育生态环境;加强工作负担的协同治理,减少教师负面情绪的生成;赋能教师情绪内力,分类给予指导,是打开教师“情绪密码”,持续推进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课后服务 情绪劳动 路径优化
原文传递
大概念统摄下的STEM课程一体化建构策略——STEM Road Map的实践与启示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登珲 卞冰冰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孤立化、碎片化的STEM实践实际上悖离了STEM的“初衷”,这是STEM由“学术本位”到“概念统领”的演进逻辑使然,STEM育人效能势必要通过“一体化”建构来实现。这意味着STEM课程建设要以跨学科大概念为“锚点”统摄全局,进而带动学科内... 孤立化、碎片化的STEM实践实际上悖离了STEM的“初衷”,这是STEM由“学术本位”到“概念统领”的演进逻辑使然,STEM育人效能势必要通过“一体化”建构来实现。这意味着STEM课程建设要以跨学科大概念为“锚点”统摄全局,进而带动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知识的有机整合,做到“纲举目张”,并从课程整体框架、单元设计、课堂教学各层面出发,构建上下衔接、左右联通的K12一贯式STEM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主题—主导学科—问题或任务”为横轴,以“学习内容—概念水平”为纵轴搭建螺旋上升的课程架构,并围绕背景、目标、评价、活动等要素整体设计STEM单元,进而实现提质增能、减负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概念 统整式 一体化建构 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