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中对封堵器及弹簧圈的选择 被引量:5
1
作者 卞洪亮 杨向军 周亚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2445-2447,共3页
目的: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封堵器选择的经验,并观察置入物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对象为2005-06/2007-04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66例拟行动脉导管未闭堵闭的患儿,术前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了解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 目的:总结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封堵器选择的经验,并观察置入物的血液相容性。方法:对象为2005-06/2007-04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66例拟行动脉导管未闭堵闭的患儿,术前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了解动脉导管未闭的形态、位置,测量最窄处直径。按比所测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大3~5mm的原则选取Amplatzer或国产先健牌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小于2mm的选用弹簧圈堵闭。结果:①动脉导管未闭类型:66例患儿中呈漏斗状59例,管型5例,漏斗型+管型1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1例。②封堵器选择:选择蘑菇伞型封堵器堵闭的61例患儿,动脉导管未闭最小直径2~16mm,平均(3.75±2.29)mm;选用的封堵器肺动脉端直径为4~24mm,平均(8.07±3.37)mm;动脉导管未闭最小直径小于2mm的5例患儿,选用弹簧圈。③堵闭结果:66例中64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6.9%),2例术后封堵器移位,转外科手术结扎。④材料血液相容性和宿主反应:未发现溶血、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应用Amplatzer、国产先健牌封堵器和弹簧圈均能安全地封堵多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根据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处形态、位置及最窄处直径选择封堵物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儿童 封堵器 植入物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直径的不同测量方法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卞洪亮 杨向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中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直径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PDA堵闭的PDA患儿52例。应用TTE观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相通的动脉导管的位置、直径及长度,测量PDA最窄处直径;心血管造影选用猪尾...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中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DA)直径的应用价值。方法拟行PDA堵闭的PDA患儿52例。应用TTE观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相通的动脉导管的位置、直径及长度,测量PDA最窄处直径;心血管造影选用猪尾管,行左侧位造影,测量其最窄径线。并对2种方法的测量值进行比较。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心血管造影显示52例PDA患者中,漏斗型45例,管型5例,漏斗型并管型、PDA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各1例;TTE显示漏斗型46例,管型4例,窗型、PDA结扎手术后残余分流各1例。心血管造影测量的PDA直径为(3.72±2.51)mm,显著<TTE测量值(4.47±2.31)mm,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5.17P<0.05)。结论TTE可用作术前病例的初步筛选,心血管造影决定PDA的分型,PDA直径需结合心血管造影与TTE测量综合分析,术后有无残余分流及随访依靠TTE。TTE与心血管造影在PDA介入治疗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经胸超声心动图 心血管造影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IL-4、IL-6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卞洪亮 肖志辉 《交通医学》 2006年第5期588-588,590,共2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细胞因子IL-4I、L-6的关系。方法:将35例HIE患儿(HIE组)和15例健康儿(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对培养上清液中Th2类细胞因子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结果:...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细胞因子IL-4I、L-6的关系。方法:将35例HIE患儿(HIE组)和15例健康儿(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对培养上清液中Th2类细胞因子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结果:HIE组IL-4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248 pg/ml、112pg/ml,P<0.05I;L-6:643 pg/ml、86pg/ml,P<0.01)。相关分析I:L-6水平与HIE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4,P<0.01);IL-4水平与HIE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277,P>0.05)。结论:HIE新生儿的Th2分泌IL-6增高且与HIE严重程度相关,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细胞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法
下载PDF
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卞洪亮 刘海英 《铁道医学》 2001年第4期261-262,共2页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的关系。方法 对母乳喂养的 5 8例VLBWI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资料中 5 8例VLBWI均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并发症 ,经母乳喂养 ,新生儿NEC的发病率仅...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VLBWI)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的关系。方法 对母乳喂养的 5 8例VLBWI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本组资料中 5 8例VLBWI均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并发症 ,经母乳喂养 ,新生儿NEC的发病率仅为 3 .4% ,较文献报道明显降低。结论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NEC最好的预防措施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母乳喂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下载PDF
基层医院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原因及其高死亡率相关因素分析
5
作者 卞洪亮 沈耀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81-482,共2页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婴儿 发病原因 VLBWI 高死亡率 新生儿卫生保健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李禄全 余加林 +34 位作者 封志纯 史源 汪丽 陈盛 钟晓云 陈文 刘建红 刘向红 唐成和 杨卫红 郑军 王晓鹏 刘芳 杜志方 武彦秋 刘霞 周晓玉 胡毓华 张成元 李忠良 杨震英 龙博文 瞿运萍 吕红艳 吴素静 乔彦霞 王素敏 叶青青 卞洪亮 蔡志勇 谢俊英 马友凤 赵柏丽 黄水霞 黎瑞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 目的探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制剂——牛肺表面活性物质(calf pulmonary surfactant,CPS,商品名: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最终应用时限。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国内22家各级医院新生儿病房应用PS治疗NRDS的相关临床资料。NRDS患儿分为3组,第1组:重度NRDS采用常规机械通气(CMV)+CPS治疗;第2组:轻度NRDS采用CMV+CPS治疗;第3组:轻度NRDS采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CPS治疗;将生后1、2、3、4、5、6、7、8 h作为时间界点,逐一比较在界点前后使用CPS的各组肺出血的发生率,并探讨NRDS严重程度相同的患儿在不同通气模式下肺出血发生率。结果对于重度NRDS患儿,以生后4、5、6、7、8 h作为使用CPS的时间界点时肺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生后5 h内使用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5 h后使用组(3.2%vs9.7%,P<0.05)。对于轻度NRDS患儿,以生后5 h为界点,第3组的肺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第2组(0.3%vs 6.5%,P<0.05)。结论生后5 h内使用CPS是治疗NRDS时有效降低肺出血发生率的最后时限,对于轻度NRDS,生后5 h内使用CPS联合nCPAP可明显减少肺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出血 肺表面活性物质 多中心研究
下载PDF
极低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5 位作者 卞洪亮 蔡金兰 徐虹 张翠凤 朱跟娣 武玲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5期590-592,共3页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入住盐城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病房,使用胃肠外营养(PN)时间>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23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入住盐城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病房,使用胃肠外营养(PN)时间>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223例为研究对象。将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54例为观察组,其余169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在出生情况、胃肠外营养相关因素以及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生体重越低、禁食时间越长、开始喂养时间越迟、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越长,以及合并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均为PNAC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χ2值分别为4.259、5.423、10.227、27.371、3.862、4.110、6.001,均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在胃肠外营养过程中,为减少PNAC的发生,应关注如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低、禁食时间长、开始喂养时间迟、PN持续时间长,以及合并窒息、颅内出血、败血症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胃肠外营养 胆汁淤积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BiPAP与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大荣 包道成 +3 位作者 陶婷婷 王进 卞洪亮 蔡金兰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年第12期1624-1627,共4页
目的观察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10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9例给予BiPAP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持续气... 目的观察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107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9例给予BiPAP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处理。比较两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呼吸支持时间、合并症及转归。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53%,对照组为75.00%,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4.01,P<0.05)。治疗前,观察组PaO2、PaCO2、pH值、a/APO2和OI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显示,经治疗6h、24h,观察组患儿的PaO2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38、1.941,均P<0.05);经治疗6h、24h、48h,观察组在降低PaCO2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5、5.244、3.023,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6h、24h、48h的a/APO2明显高于对照组,而O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APO2比较:t值分别为2.112、2.072、2.048,均P<0.05;OI比较:t值分别为2.262、2.387、2.362,均P<0.05)。结论 BiPAP和nCPAP均能用于改善呼吸衰竭新生儿的通气、换气功能,但BiPAP比nCPAP更加有效,可减少有创机械通气的使用,在临床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新生儿
下载PDF
小儿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大业 钱明阳 卞洪亮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3期334-337,共4页
目的探讨小儿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术后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631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造影检查证实膜周部VSD,且具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进行导管堵闭手术,对术后出现左束... 目的探讨小儿经导管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术后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631例经超声心动图和造影检查证实膜周部VSD,且具有介入治疗适应证的患者进行导管堵闭手术,对术后出现左束支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进行相应治疗和早期随访。结果术中新发生左束支及左前分支传导阻滞6例,予以甲强龙2 mg/kg静脉注射,心电图均恢复正常后继续介入治疗。术后共计发生8例(1.26%)左束支传导阻滞,11例(1.74%)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其中术后1 d内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8例,给予相应处理后其中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恢复正常,2例无恢复(经心外科治疗后恢复正常);左前分支传导阻滞5例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新增发生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术后3个月新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结论经导管封堵膜周部VSD术后发生左束支或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比例相对较低,术后早期发现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可以减少外科手术,应加强中远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左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孕母合并HCA应用产前糖皮质激素与早产儿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3 位作者 卞洪亮 蔡金兰 朱相干 贾丽娅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1期13-20,共8页
目的探讨适于胎龄(AGA)的单胎早产儿孕母合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应用产前糖皮质激素(ACS)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母,及其胎龄为24+0~33+... 目的探讨适于胎龄(AGA)的单胎早产儿孕母合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应用产前糖皮质激素(ACS)与新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母,及其胎龄为24+0~33+6周的单胎AGA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HCA是否存在,分为HCA组和无HCA组;根据ACS的应用情况,将其分为最佳ACS(OACS,产前≥24小时、<7天应用)、次优ACS(SACS,产前<24小时、≥7天)及未应用ACS(NACS)三组。对孕母及早产儿相关临床资料采用Firth惩罚似然法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纳入的268例早产儿中,合并HCA者(HCA+组)117例(43.7%),无HCA者(HCA-组)151例(56.3%)。HCA+组中,OACS组38例,SACS组65例,NACS组14例;HCA-组中,OACS组55例,SACS组79例,NACS组17例。纠正胎龄、性别、剖宫产等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CA的孕母,应用ACS可降低子代早产儿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生后7天内低血压的发生率,但增加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治疗率和败血症的发生率。在OACS组中,重度BPD发生率(OR=0.035,95%CI:0.019~0.426)、生后7天内低血压发生率(OR=0.027,95%CI:0.010~0.268)均低于NACS组;但PDA治疗率(OR=8.147,95%CI:1.201~55.248)和败血症发生率(OR=6.853,95%CI:1.020~46.071)均高于NACS组,均P<0.05。在未合并HCA的早产儿中,ACS者仅PDA治疗率较低(OR=0.228,95%CI:0.070~0.650,P<0.05)。结论当孕母合并HCA时,应用ACS可降低子代早产儿重度BPD发生率,但可增加其败血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 糖皮质激素 绒毛膜羊膜炎 新生儿 婴儿 早产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成中 卞洪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2期36-37,共2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7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24例给予亚低...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47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性发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3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24例给予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体温变化、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时间。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体温由(38.6±0.5)℃下降至(36.7±0.3)℃,治疗时间为(4.0±1.1)h;治疗组,体温由(38.7±0.3)℃下降至(36.8±0.4)℃,治疗时间为(2.0±1.3)h,两组对比,治疗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并发中枢I生发热安全可靠,疗效确切,治疗时间短,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重症手足口病 中枢性发热
下载PDF
两种不同喂养方式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志勇 卞洪亮 +1 位作者 蔡金兰 刘进娣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早期喂养方式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胎龄在28周-33周,体重在1 000-1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B 2组,采用不同的鼻饲喂养方法,A组:渐增浓度法;B组:渐增容量法。观察2... 目的探讨不同早期喂养方式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60例胎龄在28周-33周,体重在1 000-1 500 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A、B 2组,采用不同的鼻饲喂养方法,A组:渐增浓度法;B组:渐增容量法。观察2组患儿胎便排尽时间、黄疸持续时间、PNAC持续时间、结合胆红素最高值(DB-max)、肝功能损害时间以及体重增长至2 kg的时间。结果渐增容量法组相对于渐增浓度法喂养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PNAC以及肝功能损害持续时间较短,直接胆红素最高值较低。结论采用渐增容量间歇持续喂养法,有利于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NAC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鼻饲喂养 不同方式 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征 影响
下载PDF
“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13
作者 蔡志勇 卞洪亮 蔡金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4年第25期3315-3317,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入住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 IC U)经"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治疗的超低出生体重儿32例(试验组)与2012年入住我院N IC U采用普通温箱治疗... 目的初步探讨"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入住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N IC U)经"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治疗的超低出生体重儿32例(试验组)与2012年入住我院N IC U采用普通温箱治疗的超低出生体重儿15例(对照组)生后体重变化的幅度、医院感染发生率及颅内出血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小,体重增长速度较快,缩短了住院天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25%,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6.88%,对照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中可优先使用"长颈鹿"多功能培养箱,能够有效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幅度,加快体重增长的速度,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超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同时亦不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出生体重儿 多功能培养箱 体重增长 颅内出血 医院感染
下载PDF
区域性转运对救治542例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
14
作者 陈大业 卞洪亮 《哈尔滨医药》 2011年第1期9-9,11,共2页
目的研究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对提高危重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建立完善盐城市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对近三年区域性转运542例新生儿救治效果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542例新生儿得到安全及时转运、专业救治。结论危重新生... 目的研究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对提高危重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建立完善盐城市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对近三年区域性转运542例新生儿救治效果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 542例新生儿得到安全及时转运、专业救治。结论危重新生儿区域性转运能有效降低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转运 救治 危重新生儿
下载PDF
5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15
作者 金平 杨红 卞洪亮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100-100,118,共2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常见的确切病因不清.但与窒息、感染、早产等密切相关的胃肠道急症,在早产儿中发生率尤高。虽然近年来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此病目前仍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存活和生存质量,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早...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常见的确切病因不清.但与窒息、感染、早产等密切相关的胃肠道急症,在早产儿中发生率尤高。虽然近年来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此病目前仍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存活和生存质量,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MCU)于2002年1月-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NEC患儿。通过病原学研究,并结合其临床特征、治疗、预后等因素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病因及诊治策略,现总结分析如下,希望对NEC的临床诊治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临床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 早产儿 生存质量 早期死亡 临床特征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立即与延迟脐带结扎的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4 位作者 卞洪亮 朱敏 蔡金兰 朱相干 周文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1年第12期1775-1781,共7页
目的探讨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延迟脐带结扎(DCC)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28;~36;周的多胞胎产妇及其早产儿。根据生后脐带结扎的时间分为立即结扎(I... 目的探讨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延迟脐带结扎(DCC)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28;~36;周的多胞胎产妇及其早产儿。根据生后脐带结扎的时间分为立即结扎(ICC)组(即出生后立即夹紧并切断脐带时间<3~5s)与DCC组(即出生与断脐间隔30~60s),比较两组多胞胎产妇及其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预后指标。结果共纳入多胞胎产妇53例(早产儿113例),其中ICC组26例(早产儿56例),DCC组27例(早产儿57例)。两组产妇及其早产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复苏情况、入院时生命体征、入院时血糖、出生后72h内需扩容、峰值胆红素水平、光疗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多胞胎早产儿入院时红细胞压积(Hct)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0,P<0.05);DCC组早产儿上腔静脉(SVC)的速度时间积分、直径、流量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76、4.808、2.383,P<0.05);出生后8周的Hct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比较,DCC组早产儿高于I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2.361,P<0.05)。两组产妇产时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CC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5)。结论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延迟30~60s进行脐带结扎可显著改善胎盘输血,并降低其生理性贫血的程度。但DCC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脐带结扎 多胞胎 婴儿 早产
下载PDF
实施质量改进降低极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4 位作者 卞洪亮 朱敏 金青 贾丽娅 包道成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3年第2期74-79,共6页
目的评估质量改进措施对极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7年7~12月和2018年7~12月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 目的评估质量改进措施对极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7年7~12月和2018年7~12月收治的极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分为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质量改进措施包括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umbilical cord ligation,DCC)、生后早期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nCPAP)和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minimally invasive pulmonary surfactant therapy,MIST)。比较两组极早产儿及孕母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数据分析,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04例极早产儿,改进前组96例,改进后组108例。改进后组1 min Apgar评分、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时红细胞压积明显高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房复苏用氧、出生时气管插管和收入NICU时气管插管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气管插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比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BPD发生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C(aOR=0.261,95%CI 0.091~0.718,P=0.023)、nCPAP(aOR=0.284,95%CI 0.123~0.667,P=0.015)、MIST(aOR=0.276,95%CI 0.114~0.627,P=0.011)等质量改进措施为BPD的保护性因素,机械通气(aOR=2.023,95%CI 1.048~3.918,P=0.036)为BPD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极早产儿实施由DCC、早期nCPAP和MIST组成的质量改进方案,可降低BPD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脐带结扎 肺表面活性物质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早产儿
原文传递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衡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卞洪亮 肖志辉 +2 位作者 刘伟东 张桂芹 吴朝琴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T辅助细胞(Th)亚群功能失衡的特点,探讨Th_1和Th_2类细胞因子与HIE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35例HIE患儿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O)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对... 目的研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T辅助细胞(Th)亚群功能失衡的特点,探讨Th_1和Th_2类细胞因子与HIE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35例HIE患儿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O)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对培养上清液中Th_1和Th_2类细胞因子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经(PHA)刺激后,HIE组Th_1产生IFN-γ、IL-2水平(中位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IFN-γ:106 pg/ml比427 pg/ml,P<0.01。IL-2:527 pg/ml比1218 pg/ml,P<0.01),而Th_2产生IL-4、IL-6水平(中位数)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4:248 pg/ml vs.112 pg/ml,P<0.05。IL-6:643 pg/ml vs.86 pg/ml,P<0.01)。相关分析发现:IL-6水平与HIE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474,P<0.01;IL-2、IFN-γ水平与HIE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352和-0.357,P值均<0.05;IL-4水平与HIE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0.277,P>0.05。结论HIE新生儿Th_1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Th_2类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增高,导致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衡,此在HI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h类细胞因子水平与HIE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T辅助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技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早产儿中的疗效 被引量:43
19
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5 位作者 卞洪亮 蔡金兰 徐虹 张翠凤 朱跟娣 武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危早产儿中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0...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技术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危早产儿中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胎龄〈30周不需要机械通气的RDS高危早产儿48例。根据INSURE技术使用的时间,分为早期应用组(24例)和补救性应用组(24例)。早期应用组患儿出生立即予气管插管,PS应用,拔管后继续予nCPAP呼吸支持。补救性应用组患儿出生予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如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或/和明显的呼吸窘迫症状,才予气管插管,补救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拔管后继予nCPAP。比较2组患儿出生5d内机械通气的比例、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气胸、肺炎、视网膜病变(ROP)、36周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颅内出血(ICH)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在机械通气需求、住院时间、病死率和气胸、BPD、ROP以及ICH发生率等并发症方面比较,补救性应用组[16.7%(4/24例)、(62.6±14.6)d、4.2%(1/24例)、4.2%(1/24例)、8.3%(2/24例)、12.5%(3/24例)、20.8%(5/24例)]和早期应用组[20.8%(5/24例)、(64.4±15.4)d、0(0例)、8.3%(2/24例)、50.0%(12/24例)、12.5%(3/24例)、8.3%(2/24例)、16.7%(4/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x^2=0.137、0.416、1.021、0.356、0.333、0.223、0.137,P均〉0.05)。在出生罹患肺炎和住院费用方面,补救性应用组[20.8%(5/24例)、(5.1±0.8)万元]低于早期应用组[50.0%(12/24例)、(6.9±1.3)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463、t=2.641,P均〈0.05)。结论对于RDS高危早产儿,补救性应用INSURE技术,可适当降低医疗成本,减少罹患肺炎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技术 呼吸窘迫综合征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足月剖宫产儿并发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蔡志勇 刘进娣 +1 位作者 蔡金兰 卞洪亮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9期1865-1867,共3页
目的探讨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以40例健康足月生理产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性剖宫产与非选择性剖宫产发生急... 目的探讨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以40例健康足月生理产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选择性剖宫产与非选择性剖宫产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无统计学意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新生儿在出生体重、产时窒息、胎膜早破、母亲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宫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哮喘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选择性剖宫产组ARD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出生体重、产时窒息、胎膜早破、母亲妊娠期合并糖尿病、宫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哮喘与剖宫产儿ARDS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是导致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并发ARDS的重要危险因素。产时窒息、胎膜早破、母亲妊娠合并糖尿病、宫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哮喘是足月剖宫产新生儿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而高出生体重是足月剖宫产儿发生ARDS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新生儿 剖宫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